近日,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隆新材)更新了招股书(上会稿)拟向北交所发起冲刺。

此次IPO,科隆新材拟募资21,000.00万元,分别用于新型合成材料液压管生产线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





截图来源:科隆新材招股书(上会稿)


业绩增速放缓,今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超营收

公开资料显示,科隆新材是一家专业从事液压组合密封件和液压软管等橡塑新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煤矿辅助运输设备的整车设计、生产、销售和维修的高新技术企业。

业绩方面,2021年-2023年,科隆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3.12亿元、3.29亿元、4.4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1.88%、5.19%、34.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12万元、5197万元、8337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7.47%、-21.4%、60.41%。

2024年1-6月,科隆新材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0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991.17万元。

可以看到,科隆新材的营收、净利润增速自2021年之后明显放缓,甚至在2022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随着营收规模的扩大,科隆新材的应收账款也随之增加。

2021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下称:报告期内),科隆新材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18亿元、2.22亿元、2.66亿元和2.9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9.63%、67.56%、60.35%和143.96%。其中,在今年上半年,科隆新材的应收账款已经是营收的1.44倍。

应收账款高企也侵蚀了现金流,报告期内,科隆新材实现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00.66万元、4544.93万元、3455.35万元和-535万元,与同期归母净利润有着较大差距。

实际控制人之一履历存疑

据招股书,邹威文、穆倩夫妇为科隆新材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邹威文持有科隆新材17,620,557股股份,占科隆新材股本总额的27.50%,邹威文之妻穆倩持有科隆新材15,274,314股股份,占科隆新材股本总额的23.84%。邹威文、穆倩合计持有科隆新材32,894,871股股份,占科隆新材股本总额的51.34%。

我们注意到,在招股书(上会稿)中,实控人之一穆倩的履历与公开转让书披露不一致。

据招股书(上会稿),穆倩1996年-2008年任科隆研究所(科隆新材最初成立时名称)会计;2009年-2015年6月任科隆有限(科隆新材股份公司前身)监事、董事;2015年6年至今任科隆新材董事。但据科隆新材2015年11月披露的公开转让书,穆倩2000年至今在公司任职,现任公司董事。

那么,穆倩开始在公司任职的时间到底是1996年还是2000年呢?

曾通过供应商转贷,采购金额自相矛盾

我们注意到,2020年,科隆新材存在通过供应商“转贷”的情况。

2020年及2021年,科隆新材向宁波格来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宁波格来特)采购胶管的金额分别为127.02万元、1.25万元。

科隆新材与宁波格来特的联系还不止于此。科隆新材存在为满足贷款银行受托支付要求,将取得的资金以采购名义支付给供应商宁波格来特,再由将资金转回给科隆新材的不规范使用银行贷款行为,该情形属于转贷行为。

宁波格来特配合科隆新材进行转贷,2020年3月20日,科隆新材通过受托支付的形式向宁波格莱特支付699.18万元,宁波格莱特当日将699.18万元全部转回。

对此,在首轮问询函中,北交所要求科隆新材说明,公司及关联方与供应商宁波格莱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资金往来或其他利益安排,是否存在通过转贷进行利益输送的情形。

据首轮问询函回复文件,张平、朱峰分别持有宁波格来特90%、10%的股份。

同时,工商信息显示,张平、朱峰对外还投资了宁波科启液压器材有限公司(下称:科启液压),科启液压成立于2019年11月,张平、朱峰分别持有科启液压70%、30%的股份。

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科启液压为科隆新材2020年第四大供应商,科隆新材向科启液压采购管接头的金额为639.90万元。

那么,科隆新材是否应将宁波格来特、科启液压的采购金额合并披露呢?

另外,在招股书中,科隆新材向供应商采购金额与问询函回复文件相矛盾。

据首轮问询回复文件,2021年,科隆新材向湖北康晨安宝矿业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康晨安宝)采购发动机件的金额为1,741.24万元。同时,科隆新材在问询函回复文件中解释:该采购金额不包括军工产品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与招股书披露的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差异主要系军工产品采购金额和非主要原材 料采购金额的差异。

那么,根据科隆新材在问询函中的解释,招股书中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应该要高于或等于问询函中的采购金额金额。

然而,恰恰相反,据招股书披露,科隆新材2021年对第一大康晨安宝的采购金额为1,704.14万元,竟比问询函披露的采购金额低了37.1万元。

专利数量低于同行,核心技术人员接连出走

据招股书,报告期内,科隆新材研发费用分别为1,447.51万元、1,837.33万元、2,180.12万元和1,419.99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3%、5.58%、4.94%和6.86%。

招股书中,科隆新材将唯万密封、盛帮股份、利通科技、矿益股份等列为同行业可比公司。

同期,上述5家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5.11%、5.54%、5.51、4.72%。

可以看出,报告期内,科隆新材的研发费用率整体与同行业差距并不大,其中2022年及2024年1-6月,科隆新材的研发费用率还要高于行业均值。

然而,在研发成果方面,科隆新材专利数量却是不及同行业可比公司。

截至招股书(上会稿)签署日,科隆新材共拥有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据唯万密封2023年年报,截至2023年末,唯万密封及子公司已拥有专利共10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据盛帮股份2023年年报,截至2023年末,盛帮股份共拥有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

据利通科技2023年年报,截至2023年末,利通科技共拥有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矿益股份(仅母公司)拥有专利18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利数量不多的情况下,科隆新材的多名核心技术人员却接连出走。

报告期内,核心技术人员许旭光、王晓辉因个人原因分别于2022年9月、2023年5月离职,其中,王晓辉同时还是科隆新材的董事。

此外,报告期内,科隆新材的核心高管人员也有变动。科隆新材2020年10月聘任于亚腾接替杨锦娟担任财务总监。一年多后的2021年12月,于亚腾因个人原因辞去财务总监职务,自2022年2月起由杨锦娟重新接任科隆新材财务总监一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