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大盘的持续低迷,上市公司回购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多家公司在此时机相继抛出大手笔的回购计划,为市场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创下了近年新高,市值管理与注销式回购比例也显著增多,这一趋势无疑有利于促进股市的活跃度和稳定性提升。

本周,百余家公司发布了与股票回购相关的公告,涵盖了首次披露回购预案、通过股东大会审议的回购方案,以及已实施完毕的回购项目。其中,药明康德、家家悦、大博医疗、矩子科技等十余家上市公司更是抛出了回购预案,回购金额上限总计超过了25亿元。特别是药明康德,9月10日晚间披露拟斥资10亿元进行股份回购,成为近期较大手笔的回购计划之一。此前,药明康德已在今年2月及5月完成了两次回购计划,累计回购了20亿元的A股股份。

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上市公司回购热情持续高涨。据证监会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A股约有1900家上市公司实际实施了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超过了1300亿元。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增持数量和金额也同比大幅增加。这一趋势在Wind数据统计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截至9月13日,年内新增了4553个回购预案,涉及1806家上市公司。其中,已有约140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回购方案,这一数字已超过去年全年的1196家。

值得注意的是,市值管理与注销式回购在今年的回购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市值管理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在股价较低时,通过回购来维护股价和提振投资者信心。这种回购形式下,公司不会立即销毁股份,而是可能将其用于员工激励、出售等用途。而注销式回购则是指公司回购股份后将其注销,从而减少公司总股本,提升每股盈利指标,增加股东价值。

今年前8个月,沪深两市新增披露了170单注销式回购计划,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36单,计划回购金额区间为189亿元至324亿元。其中,5家公司回购注销上限在10亿元以上,最高的为伊利股份,回购注销上限达到了20亿元。同时,新增披露的市值管理回购计划也达到了274单,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67单,计划回购金额区间为167亿元至317亿元。

在当前行情下,注销式回购受到了更多重视。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变更回购股份用途为股份注销,以进一步提升每股收益水平和增强投资者信心。例如,海伦哲公司董事会决定将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部分股份用途进行调整,由原计划的“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变更为“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这一举措无疑展现了公司对股东利益的积极维护。

券商保荐人士分析指出,市值管理与注销式回购比例的明显增多,一方面得益于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的正向引导,市场更加重视强化投资者保护与突出股东回报;另一方面则是上市公司在当前估值下行时期,积极维护股价并释放利好信号。这一趋势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优化资本结构,并促进股市的活跃度和稳定性。

然而,业内人士也提醒投资者,回购虽然可以作为公司稳健经营的信号,但并不一定能立即改善公司股价。因此,在看待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时,应结合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未来的业绩预期进行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回购对公司和市场的真实影响。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