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源头,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保证。在21世纪初期,我国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2022年矿产资源直接支撑了下游33.5万亿的工业制造业和8.3万亿的建筑业,二者约占我国GDP的35%。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矿产资源安全稳定供应,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矿产资源行业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阐述新阶段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指明未来我国矿业技术的重点攻关方向。

1.矿产资源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1.1矿业发展新机遇

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矿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1)国家高度重视矿业发展,支持力度空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做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2023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矿产资源产业安全,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空前。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基石计划”的实施落地,明显提振了矿业发展信心。

(2)经济稳步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持续增长。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10.1亿t,铜、铝、铅等10种常用的有色金属产量近6800万t。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矿产资源,这为我国矿业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

(3)能源结构调整,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激增。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新能源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对镍、钴、锂、稀土等矿产资源的需求激增,矿业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根据国家2030碳达峰目标测算,2021—203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装机容量还将分别增长3.0、1.3、3.3、19.0倍,这将极大带动新能源矿产中铜、锂、钴、镍需求的快速增加。

(4)数字化融合发展为矿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业发展深度融合,赋予了矿业领域变革突破的新机遇。

1.2矿产资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资源供给形势严峻,矿业战略布局亟需调整。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赖严重,平均对外依存度高达65%,对外依存度超过80%的矿产资源有12种,超过50%的矿产资源有17种。并且资源来源集中度较高,62%的进口铜矿来自智利和秘鲁、83%的进口铁矿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96%的进口红土镍矿来自印尼和菲律宾、近100%的进口钴矿来自刚果(金)。供应链通道安全风险大,73%的矿产资源运输都需要通过南海航线。除此之外,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动荡,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博弈加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矿业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节奏产生了诸多影响。

(2)安全、环境约束加大,技术创新急需突破。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水平等理念已深入人心,ESG(企业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跃升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议题。但在矿权管理、绿色开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矿业发展约束多,勘查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近10a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下降66%,探矿权数量下降73%;绿色开采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智能化水平与国外先进矿山还有一定差距;深地、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比国外仍有明显劣势,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矿业发达国家开采深度超过2000m的矿井有十余座,目前国内深地开采矿井深度在1000~2000m徘徊。

(3)产业集中度低,管理体制与发展需求不协调。从矿山企业数量看,2021年底,全国规模以上铁矿企业数量一千多家,铁精矿年产量达到千万吨的只有几家;有色工业企业数量多达近万家,但规模较大的数量极少。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引领力的大型集团化矿业公司。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已不适应当前严峻的供应链安全形势。由于矿业管理部门多,市场主体多,缺乏集中统一管理,矿业开发整体效率较低,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困难。另外,由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缺乏统筹协调,有些地区针对个别企业出现的安全环保问题,采取一刀切的极端办法,使得一些矿山处于关停状态。

2.矿产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进入新时期,矿产资源行业需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智能和绿色两大目标方向,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2.1以智慧矿山建设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矿山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许多矿山企业相继进行了数字矿山、智能矿山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局部改造、修修补补的多,整体性、系统性、颠覆性的案例少。大部分企业存在重展现、轻业务,重装备、轻软件,重采集、轻分析等现象。智慧矿山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化或智能,而是遵循系统工程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已知知识应对未知变化,实现对矿山生产经营主动感知,统筹优化各种资源,在符合矿山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矿山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社会效益自主动态平衡。

(1)智慧矿山的实质是以工艺技术升级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手段的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必将使矿山发展能力和水平得到革命性提升。当前,正值矿山行业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矿山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研究势在必行。

(2)智慧矿山建设是以实现矿山数字化开采、无人化操作、云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指挥和自动化调度为主要目标,通过智能化关键技术实现全流程的优化,进行有效的矿山资源配置,进而达到矿山安全开采、智慧开采、降耗增效、环境保护、生态和谐的目的,为高效、绿色、安全、智能的矿山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3)智慧矿山建设需重点从3个层面做好路径规划: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树立系统观和整体观,从“大矿业”整体角度出发,将采、选、冶的各个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全流程、全业务链系统优化,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管理层面明确功能定位。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和高效调控是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应重点从智慧感知、智慧生产、智慧决策、智慧服务4个层次上明确功能需求,构建起完整的智慧化运营管理体系。技术层面实现协同融合。把自然崩落法、深部开采、高效选矿等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融合,不断拓展矿产资源开发数字化、智能化与智慧化的深度与广度。未来,产业经济发展必将打破企业间、行业间的界限,最终形成标准统一、资源集中、服务共享、产业协同的智慧矿业生态圈,赋能行业融通发展。

2.2打造绿色新体系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是矿产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控制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大型矿业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向。力拓计划到2050年实现运营净零排放,淡水河谷计划到2050年底前促进采矿业实现碳中和,英美资源计划到2040年实现所有业务的碳中和。

矿业绿色发展的本质不仅是节能减排,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是能源体系、生态体系、资源体系的全面转型升级。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矿业领域需明确目标、统筹规划,构建“源头减碳+过程降碳+储碳增汇”的全链条碳管理模式。

(1)源头减碳方面。矿山设计方案要全程贯彻绿色低碳理念,从顶层设计上全面打造零碳矿山;构建矿业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装备体系,逐步提升新能源设备占比;打造矿山新能源系统,优化矿业用能结构,建设矿山智能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力发电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模式。

(2)过程降碳方面。探索建立矿产资源碳足迹跟踪和碳标签管理机制,持续优化行业碳减排方案;以科技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高效生产。

(3)储碳增汇方面。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提高碳增汇能力,要从简单的复绿,转变为生态功能修复。加强地质勘探评估,挖掘储碳潜力。加强特殊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围绕资源综合利用,提升矿化固碳能力。发挥富含氧化钙和氧化镁的矿物、废石、尾矿等碱性矿物的碳捕捉和矿化固碳能力。

3.矿业技术攻关重点与探索实践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矿产行业可从几个重点关注的方向出发,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突破产业瓶颈。

3.1地下矿山采选一体化工艺

随着浅部资源日益枯竭,矿产资源开发受土地和生态环境约束,地下矿山比例将逐步增大,未来10a内,我国1/3的地下金属矿山开采深度将达到或超过1000m。

地下采选一体化工艺技术可重构优化矿石流网络结构,贯彻“废石尾矿能抛早抛”理念,实现入选矿石的量质优化,从根本上降低深地开采运输成本。同时,在井下将选矿废石、尾矿直接用于采空区填充,提高充填采矿效率,减少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此外,要依托采选一体化工艺的推广,优化矿山生产组织模式,建立安全高效的采选集约化生产管理系统。目前,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矿业”)正积极探索地下采选一体化工艺技术在张家湾铁矿的应用。目标是在地下实现采选全流程,完全实现无废无扰动绿色开发。

3.2悬浮焙烧工艺

随着国内优质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突破常规选矿工艺限制,盘活呆滞矿产资源,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是增强矿产资源供应链韧性的长期有效举措。

悬浮焙烧技术通过控制矿相高温重构和元素迁移,实现复杂难选矿石的提质优化,是活化“呆矿”资源的关键方向。近年来,悬浮焙烧技术在低品位赤褐铁矿、菱铁矿深度开发利用方向获得规模化成功应用。通过悬浮焙烧高温矿相转化技术,为难选铁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可以盘活难选铁矿资源100亿t以上。

目前,鞍钢矿业正利用该技术实施尾矿再选项目,仅鞍山地区年生产精矿可超过500万t,且生产成本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悬浮焙烧技术在低硫铜钴矿难选矿产资源利用中同样取得了成功的工业应用。但仍需解析难选矿产资源高温矿相转化机制,控制产品质量稳定,促进悬浮焙烧技术在多种复杂难选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创新应用。

3.3干磨干选工艺

干磨干选工艺借鉴了水泥、电力行业高效制粉经验,运用物料层压粉磨理论和风力分级原理,建立矿石干法碎磨制粉系统,使矿物得到充分解离,实现磨矿产品窄粒级分布,并借助风力使矿物在高分散度状态下进入有效磁场,实现磁性矿物高效富集。该技术与传统选矿工艺相比,具有技术工艺简单、流程短,投资强度小,工艺生产过程无水作业,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干磨干选工艺开辟了贫磁铁矿高效开发利用的新路径,尤其是对干旱缺水地区的贫磁铁矿加工利用意义重大。同时,该工艺进一步拓宽了资源利用界限,是解决当下国内尾矿库容量近饱和共性问题、提升矿山服务年限的直接有效手段,并为推广地下采选一体化工艺做技术储备。

该工艺已成功应用于新疆大马庄山铁矿,取得良好效果。鞍钢矿业弓长岭露天矿正积极推进干磨干选工艺在超贫磁铁矿资源回收中的应用,提高采选效率和成本管控优势。

目前,干磨干选工艺存在适用矿石种类少、处理量低、设备磨损严重和干选精度不足的主要问题。亟待攻关研发新一代的高通量干式磨矿和高精度干式分选技术与装备。

3.4固废资源开发

我国矿山废石、尾矿堆存量巨大。以铁矿为例,截至2022年底,我国铁矿山废石堆存量约400亿t,铁尾矿堆存量约100亿t。并且,每年新增废石量约15亿t,新增尾矿量5~6亿t。如此巨量的铁尾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带来了一系列环保问题。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固废资源化技术攻关。

(1)从工艺源头解决问题,实现无废开采,以固废胶凝材料制备技术为例,利用尾矿制备绿色充填胶凝材料,采用井下充填法采矿工艺,将尾矿充填到采空区,有效降低充填材料成本,推动全尾砂充填技术推广应用。

(2)强化过程控制,通过采选一体化、充填法采矿、磁化焙烧等技术,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末端治理,把存量的尾矿资源化,对岩石中的有用组分进行二次拣选回收,拣选抛废产品可以制备砂石骨料;通过尾矿再选技术,二次回收金属资源,同时,再选尾砂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制备矿物肥料、土壤改良剂等。

3.5清洁能源开发

针对闲置排土场、废弃尾矿库等大量的土地资源,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构建“矿山智能微电网”,实现零碳矿山建设目标。这方面我国矿山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相关调研统计,我国冶金矿山总占地面积约4万hm2,已开发利用的绿色清洁能源占地约1000hm2,仅占2.5%左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绿色清洁能源可用总占地面积较大,可供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装机使用。如能实现充分利用,不仅有助于实现零碳矿山的建设目标,而且可形成宝贵的碳汇指标。数据来源: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一、概述

(一)项目概况

项目全称及简称。概述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规模(含主要产出)、建设工期、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建设模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二)企业概况

简述企业基本信息、发展现状、财务状况、类似项目情况、企业信用和总体能力,有关政府批复和金融机构支持等情况。分析企业综合能力与拟建项目的匹配性。属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应说明其上级控股单位的主责主业,以及拟建项目与其主责主业的符合性。

(三)编制依据

概述国家和地方有关支持性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企业战略、标准规范、专题研究成果,以及其他依据。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简述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建议。

二、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产出方案

(一)规划政策符合性

简述项目建设背景和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论述拟建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和市场准入标准的符合性。

(二)企业发展战略需求分析

对于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论述企业发展战略对拟建项目的需求程度和拟建项目对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拟建项目所在行业的业态、目标市场环境和容量、产业链供应链、产品或服务价格,评价市场饱和程度、项目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预测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拥有量,提出市场营销策略等建议。

(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阐述拟建项目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提出拟建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明确项目产品方案或服务方案及其质量要求,并评价项目建设内容、规模以及产品方案的合理性。

(五)项目商业模式

根据项目主要商业计划,分析拟建项目收入来源和结构,判断项目是否具有充分的商业可行性和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可接受性。结合项目所在地政府或相关单位可以提供的条件,提出商业模式及其创新需求,研究项目综合开发等模式创新路径及可行性。

三、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一)项目选址或选线

通过多方案比较,选择项目最佳或合理的场址或线路方案,明确拟建项目场址或线路的土地权属、供地方式、土地利用状况、矿产压覆、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情况。备选场址方案或线路方案比选要综合考虑规划、技术、经济、社会等条件。

(二)项目建设条件

分析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公用工程等建设条件。其中,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泥沙、地质、地震、防洪等;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管道等;公用工程条件包括周边市政道路、水、电、气、热、消防和通信等。阐述施工条件、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依托条件等。改扩建工程要分析现有设施条件的容量和能力,提出设施改扩建和利用方案。

(三)要素保障分析

土地要素保障。分析拟建项目相关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土地要素保障条件,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评价用地规模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节地水平的先进性。说明拟建项目用地总体情况,包括地上(下)物情况等;涉及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说明农用地转用指标的落实、转用审批手续办理安排及耕地占补平衡的落实情况;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说明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情况;如果项目涉及用海用岛,应明确用海用岛的方式、具体位置和规模等内容。

资源环境要素保障。分析拟建项目水资源、能源、大气环境、生态等承载能力及其保障条件,以及取水总量、能耗、碳排放强度和污染减排指标控制要求等,说明是否存在环境敏感区和环境制约因素。对于涉及用海的项目,应分析利用港口岸线资源、航道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其保障条件;对于需围填海的项目,应分析围填海基本情况及其保障条件。

四、项目建设方案

(一)技术方案

通过技术比较提出项目生产方法、生产工艺技术和流程、配套工程(辅助生产和公用工程等)、技术来源及其实现路径,论证项目技术的适用性、成熟性、可靠性和先进性。对于专利或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分析其获取方式、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和自主可控性等。简述推荐技术路线的理由,提出相应的技术指标。

(二)设备方案

通过设备比选提出拟建项目主要设备(含软件)的规格、数量和性能参数等内容,论述设备(含软件)与技术的匹配性和可靠性、设备和软件对工程方案的设计技术需求,提出关键设备和软件推荐方案及自主知识产权情况。必要时,对关键设备进行单台技术经济论证。利用和改造原有设备的,提出改造方案及其效果。涉及超限设备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运输方案,特殊设备提出安装要求。

(三)工程方案

通过方案比选提出工程建设标准、工程总体布置、主要建(构)筑物和系统设计方案、外部运输方案、公用工程方案及其他配套设施方案,明确工程安全质量和安全保障措施,对重大问题制定应对方案。涉及分期建设的项目,需要阐述分期建设方案;涉及重大技术问题的,还应阐述需要开展的专题论证工作。

(四)资源开发方案

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应依据资源开发规划、资源储量、资源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研究制定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方案,评价资源利用效率。

(五)用地用海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涉及土地征收或用海海域征收的项目,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确定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包括征收范围、土地现状、征收目的、补偿方式和标准、安置对象、安置方式、社会保障等内容。用海用岛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确定利益相关者协调方案。

(六)数字化方案

对于具备条件的项目,研究提出拟建项目数字化应用方案,包括技术、设备、工程、建设管理和运维、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以数字化交付为目的,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数字化应用方案。

(七)建设管理方案

提出项目建设组织模式、控制性工期和分期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建设是否满足投资管理合规性和施工安全管理要求。如果涉及招标,明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和招标方式等。

五、项目运营方案

(一)生产经营方案

对于产品生产类企业投资项目,提出拟建项目的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案、原材料供应保障方案、燃料动力供应保障方案以及维护维修方案,评价生产经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对于运营服务类企业投资项目,明确拟建项目运营服务内容、标准、流程、计量、运营维护与修理,以及运营服务效率要求等,研究提出运营服务方案。

(二)安全保障方案

分析项目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提出安全防范措施,制定项目安全应急管理预案。

(三)运营管理方案简述拟建项目的运营机构设置方案,明确项目运营模式和治理结构要求,简述项目绩效考核方案、奖惩机制等。

六、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

(一)投资估算

说明投资估算编制范围、编制依据,估算项目建设投资、流动资金、建设期融资费用,明确建设期内分年度资金使用计划。

(二)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项目性质,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估算项目营业收入和补贴性收入及各种成本费用,并按相关行业要求提供量价协议、框架协议等支撑材料,分析项目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构建项目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指标,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并开展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根据需要分析拟建项目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

(三)融资方案

结合企业自身及其股东出资能力,分析项目资本金和债务资金来源及结构、融资成本以及资金到位情况,评价项目的可融资性。结合企业和项目经济、社会、环境等评价结果,研究项目获得绿色金融、绿色债券支持的可能性。对于具备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研究提出项目建成后通过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投资回收的可能性。企业拟申请政府投资补助或贴息的,应根据相关要求研究提出拟申报投资补助或贴息的资金额度及可行性。

(四)债务清偿能力分析

按照负债融资的期限、金额、还本付息方式等条件,分析计算偿债备付率、利息备付率等债务清偿能力评价指标,判断项目偿还债务本金及支付利息的能力。必要时,开展项目资产负债分析,计算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评价项目资金结构的合理性。

(五)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根据投资项目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统筹考虑企业整体财务状况、总体信用及综合融资能力等因素,分析投资项目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影响,包括对企业的现金流、利润、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等主要指标的影响,判断拟建项目是否有足够的净现金流量,确保维持正常运营及保障资金链安全。

七、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一)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具有明显经济外部效应的企业投资项目,论证项目费用效益或效果,以及重大项目可能对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产生的影响,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社会影响分析

通过社会调查和公众参与,识别项目主要社会影响因素和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不同目标群体的诉求及其对项目的支持程度,评价项目在带动当地就业、促进企业员工发展、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提出减缓负面社会影响的措施或方案。

(三)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项目在污染物排放、地质灾害防治、防洪减灾、水土流失、土地复垦、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敏感区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生态环境影响减缓、生态修复和补偿等措施,以及污染物减排措施,评价拟建项目能否满足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

(四)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对于占用重要资源的项目,分析项目所需消耗的资源品种、数量、来源情况,以及非常规水源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情况,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和资源节约措施,计算采取资源节约和资源化利用措施后的资源消耗总量及强度。计算采取节能措施后的全口径能源消耗总量、原料用能消耗量、可再生能源消耗量等指标,评价项目能效水平以及对项目所在地区能耗调控的影响。

(五)碳达峰碳中和分析

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在项目能源资源利用分析基础上,预测并核算项目年度碳排放总量、主要产品碳排放强度,提出项目碳排放控制方案,明确拟采取减少碳排放的路径与方式,分析项目对所在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

八、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一)风险识别与评价

识别项目市场需求、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技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投融资、财务效益、生态环境、社会影响、网络与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分析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韧性或脆弱性,判断各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研究确定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风险管控方案

结合项目特点和风险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项目主要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措施。重大项目应当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并列出风险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案措施,提出采取相关措施后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建议。对可能引发“邻避”问题的,应提出综合管控方案,保证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在采取措施后处于低风险且可控状态。

(三)风险应急预案

对于拟建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研究制定重大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及应急演练要求等。

九、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从建设必要性、要素保障性、工程可行性、运营有效性、财务合理性、影响可持续性、风险可控性等维度分别简述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重点归纳总结拟推荐方案的项目市场需求、建设内容和规模、运营方案、投融资和财务效益,并评价项目各方面的效果和风险,提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研究结论。

(二)问题与建议

针对项目需要重点关注和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十、附表、附图和附件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要求,研究确定并附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必要的附表、附图和附件等。

中政商情网-专注于中国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节能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方案,项目投资风险评定报告,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投融资申请报告,产业园区规划,工程咨询报告,政府专项债券申请报告,资金申请书,十五五战略规划等权威咨询。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中政商情网覆盖100+产业数据:

信息技术:信创、5G、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大模型、网络安全、集成电路、地理信息、精密测绘、软件服务、数字经济、工业软件、智能终端、数据中心、数字创意、新型显示、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

未来产业:氢能、储能、算力、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类脑智能、计算产业、光电通信、基因工程、空天技术、深地深海、自动驾驶、量子通信、量子信息、合成生物、低空经济、卫星及应用、人形机器人、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

装备制造:轴承、激光、北斗、航天、航空、机器人、压缩机、无人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工程机械、物流装备、工业视觉、增材制造、农业机械、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精密仪器设备、智能网联汽车、激光与增材制造

医疗健康:大健康、医疗器械、医药制造、医疗服务、生命健康、生物医药、智能医疗、

新能源:风能、核能、光伏、太阳能、锂电池、新能源、生物质能、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安全节能环保、磷酸铁锂电池

新材料:化工、玻璃、新材料、合成纤维、玻璃纤维、合金特材、超硬材料、磷酸铁锂、新型建筑材料、尼龙(PA)

服务业:时尚、金融、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现代服务业

其他:酒、造纸、印刷、钢铁、食品饮料、纺织工业、海洋经济、家用纺织、金融科技、安全应急、文化旅游、产业用纺织

农林牧渔业、水利、煤炭、电力、新能源、核能、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黄金、石化化工、建材、医药、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轻工、纺织、建筑、城镇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及道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邮政业、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养老与托育服务、家政、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民爆和烟花爆竹产品、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装备、数控机床、网络安全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