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的火力发电,水电、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具有低成本、绿色环保以及可再生等显著优势,因此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得到蓬勃发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72亿千瓦,同比增长93%,占新增装机的76%;同期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存量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约占我国装机总量的49.6%,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

但新能源发电相比火电,却在持续稳定可控方面存在致命缺陷。只要电煤供应充足,火电厂完全可以全年无休按需发电;但新能源发电却受制于丰水期,光照时段以及风力等不可控因素,不但无法保证持续输出,也不能保证发电与用电的峰谷同步。为了配合新能源发电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储能行业也因成为“刚需”而步入了黄金发展期。锂电池 、钠离子电池 以及固态电池 等电化学储能技术得到持续创新,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不断提升;液流电池 、重力储能 以及氢储能 等新型储能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预计到2029年,全球储能电池产能将达到1000GWh以上。

成立于2019年12月的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是储能行业中的独角兽,目前估值已突破300亿元。海辰储能的主营业务不仅包括锂电池电芯、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延伸到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储能解决方案。2022年,海辰储能号称一举拿下了“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和“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的两双。

2023年是储能行业的上市冲刺之年,全年共有一百多家储能上下游企业在排队冲刺IPO,这其中也包括海辰储能。然而受“两强两严”等政策影响,A股上市审核收紧标准趋严,储能企业能否持续盈利,毛利率、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情况都成为监管部门的问询重点,很多储能企业的IPO因此折戟沉沙。

但海辰储能在A股上市受挫后并未偃旗息鼓,反而几乎马不停蹄地迅速转向,很快在今年9月初就又传来海辰储能准备谋求在港股IPO上市的消息。

为何海辰储能铆足了劲,非要以最快速度上市不可呢?又为何要选择在港股上市?侦碳家认为,这可能与海辰储能背后资本的巨大压力以及港股对上市审核更宽松以及对新能源估值更有利有关。


一、成立4年6轮融资估值突破300亿,IPO争分夺秒转港股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侦碳家看来,在储能IPO众多公司中,海辰储能不仅非常年轻,成立迄今还不到5年,而且很早就瞄准了上市这个重要目标,在背后资本的强大助力下,其从成立之初就向着上市开始了一路疾行。

自2019年12月成立起,海辰储能就像是口含着金钥匙出生,不仅成为了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双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厦门市重点工业企业等资质一并收入囊中。公开资料显示,仅用42天,海辰储能就完成了从土地挂牌出让成交到开工动建手续报批;仅用80天,就完成了总部研发大楼封顶;二期项目从开工到封顶,也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创造了产业项目落地的多项纪录。

2022年5月,海辰储能硬是顶着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将年产15GWH的锂电一期项目M1智慧工厂在厦门实现投产。同年海辰储能又完成了由农银国际和建信资本联合领投,经纬创投和朝希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的B轮融资,募集资金合计超过20亿元。2022年12月,在农行和建行的联合牵头下,海辰储能30GWh产能的锂电二期项目又顺利完成了融资总额超25亿元的银团贷款签约,从而让该项目如期于次年6月动工。

截至2023年底,海辰储能分别与建设银行厦门分行、交通银行厦门分行、中国银行厦门分行、农业银行厦门分行以及兴业银行厦门分行签署相关协议,获得相应授信额度12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80亿元和80亿元,合计高达480亿元。这些巨额资金支持,成为海辰储能持续扩充产能的有力保障,比如海辰储能在重庆投资建设的基地,建成后将新增50GWh储能锂电池以及18GWh储能模组的年产能,该项目的计划投资就高达130亿元。

除了来自银团的强大支持,海辰储能背后的资本实力更加不容小觑。公开资料显示,仅身为上市公司的投资方就包括了盛新锂能、金风科技、盛屯矿业、迈为股份、三峡能源、固德威和贝特瑞等,此外峰和资本、朝希资本、经纬创投、鼎辉百孚、深投控、日初资本等创投机构,以及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中银投资、金融街资本、国寿股权和金石投资等国有金融资本,也都看好并投资了海辰储能。

在上述银团和投资方的支持下,海辰储能的产能以及出货量双双实现了持续飞速扩张。以产量为例,海辰储能在2022年的锂电池出货量为5GWh,但2023年迅速增长到16.8GWh。再以产能为例,按照规划,海辰储能将于2024年实现年产能突破100GWh,2025年将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如若实现,则海辰储能不仅将超越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亿纬储能等储能头部企业成为国内第一,更有望成为全球市场前三甲。

海辰储能的管理层认为,全球储能市场从2022年就进入了爆发期,未来谁在出货量上先占据优势,谁就更容易取得先发优势,因此加速跑马圈地式投资扩张有利于在储能行业的排位赛中顺利卡位竞争对手。可以做错,但绝不能错过,同样也是其他储能头部企业的心态。

2023年,虽然海辰储能的出货量排名仅列国内第六,但依然持续受到资本热捧。截至当前,海辰储能已经顺利完成了六轮融资,估值也持续拉高,先后突破了250亿元乃至300亿元大关。

侦碳家认为,海辰储能接下来直接从机构继续获取新一轮大规模股权投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海辰储能目前的估值已经处于高位,资本继续大幅溢价投资会严重影响收益并增加风险,缺乏经济上的合理性。反而通过先上市再择机变现退出,在实现盈利后可以顺利将投资成果落袋为安,对投资机构来说是更为稳妥的方式。所以海辰储能在A股上市受挫后没有浪费时间等待,又迅速转向港股寻求上市,背后的动力和压力一部分可能就来自投资海辰储能的资本力量。

过去一年中,监管部门在A股曾先后发布了多项规定,阶段性收紧了IPO,储能相关企业的上市难度大大增加,比如对持续盈利的要求就让业绩亏损的储能企业暂时上市无望。而港交所对港股的上市审查较为宽松,流程也相对简单,储能企业在港股上市更容易获批,因此包括海辰储能在内的储能企业今年下半年出现了扎堆港股上市的情况。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但有利于在港股上市的储能企业吸引境外资本,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还有利于储能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力,间接帮助其开拓海外市场业务。而且港股不仅全流通,增发和可转债等二次融资操作也更便捷,比如港股上市6个月之后就可以进行增发,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即可,不需要额外的行政审批。

此外,港股没有外汇管制,对资金的自由进出以及股东资金变现带来很大便利;而且拥有技术创新和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市场估值,这些对海辰储能背后的资本都很有吸引力。

然而侦碳家也发现,海辰储能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经营管理中的一些负面传闻却时有传出,如果在上市的道路上长时间梭巡不前,不排除迟则生变的可能。而上市失败的结果对于海辰储能背后已经经历六轮投融资的资本来说显然不可接受,于是快刀斩乱麻抓紧在港股先上市,显然是最合理的选项。


二、双第一被质疑为文字游戏,零衰减被指违反客观规律


海辰储能在2022年号称拿下了“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和“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这种双第一的提法,就曾受到部分业内人士质疑,被认为是通过文字游戏来摆噱头。

这些质疑者认为,对于“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的提法缺乏意义,因为储能行业对企业电池出货量进行排名,通常是按照电池的总容量进行统计,以吉瓦时(GWh)为单位,而非按照交付项目的数量进行统计和排名。道理也非常容易理解,项目理论上可以不断拆分为更小项目,因此缺乏统一标准的项目数量很难直接用于对比,但通过电池总容量做比较却直观可行。

如果用出货电池的总容量来衡量,交付项目数量第一的海辰储能在2022年储能锂电池企业总出货量的排名中仅仅位列第七,2023年也仅位列第六,与第一差距甚大。由此可见,用交付项目数量来衡量出货量是多么不靠谱。海辰储能“国内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的提法,确有故弄玄虚之嫌。

质疑者还认为,在脱离上期基数的情况下,海辰储能单独提出“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来炫,也有误导之嫌。海辰储能在2021年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并不多,在基数较低的前提下,即使2022年增速很高,最终的出货量也仅能让海辰储能在国内名列第七,最多说明其当年进步快,并无其他重大意义。

海辰储能除了在上述质疑中,有为自己“贴金”之嫌,其在产品介绍中列明的“零衰减”优势,同样引起了业内人士质疑。

众所周知,锂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充放电循环,随着实际使用中的不断进行充放电循环,锂电池必然逐渐衰减。

但海辰储能于2022年8月推出了首款300Ah储能电池,却在官网介绍上介绍这块新储能电池可实现前三年“零衰减”,但实际上按照海辰储能的说法,这只是在前1000次循环中,电池的容量/能量衰减率≤2%,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零衰减。

如果说上述提法还只是不严谨,那么据一些公开资料显示,海辰储能还在户外广告和媒体广告中频繁宣传零衰减,有些广告并未说清楚细节,可能会引起消费者误解。

除了曾因上述双第一噱头和零衰减广告引发质疑,海辰储能在2023年A股上市冲刺的关键时刻,还被谣传因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返工高达20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对其上市进程显然是不利的。


三、质量问题导致退货20亿是谣传?裁员风波得到承认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9月20日,抖音用户“愿你理想依然在”在海辰储能的相关抖音视频下发布了“退了八个仓库的货,价值20亿”以及“密封焊接没焊好”等评论,遂引发关注。而在事件发生的五日前,一名海辰储能的前员工恰在抖音与今日头条发布了失业的消息,这两者有无内在关联尚不清楚。

但海辰储能在上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20亿退货的谣传刚出来,就迅速做出了反应,表示正在依法取证,准备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保留追究有关侵权方责任的权利,包括通过法律途径起诉。

上述质量问题退货和裁员等事件的发生时间,距离海辰储能获得45亿元C轮融资才刚过去3个月。虽然事件以抖音用户“愿你理想依然在”的主页被清空而告终,但个别自称接近海辰储能的网友留言还是震耳欲馈,其表示因为调试设备时调错参数,导致几百万颗电池被退货返修。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若此情况属实,则说明海辰储能的生产管理存在缺陷。

侦碳家注意到,虽然海辰储能极力辟谣质量问题导致20亿退货的传闻,但对于裁员却是承认的。海辰储能表示,“除了裁员,其他都是谣言。裁员也主要是进行职能部门优化,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组织效率。”

侦碳家认为,海辰储能裁员并非因为资金原因,毕竟45亿C轮融资到手才3个月,而是与储能电池行业的产能增长过快导致过剩有关。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过剩明显,行业产能利用率因此从超过80%下降到不足50%,而户用储能电池的产能利用率甚至还不到30%,海辰储能裁员可能也与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有关。

侦碳家发现,海辰储能不仅一边在裁员,一边还从储能电池头部企业挖人,还曾因此被宁德时代告上法院。


四、从老东家挖高技人才引发仲裁,被判违反竞业禁止赔偿百万


海辰储能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吴祖钰,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化工专业,当时的最高学历为硕士。

吴祖钰曾是著名的“宁王”,宁德时代技术团队中的一员,2012年7月至2018年11月,曾在宁德时代就职。在职期间,吴祖钰在储能领域的技术方面颇有建树,先后申请了多项专利,不但因此被宁德市评为市级引进人才,还被宁德时代列入了首批限制性股权激励名单,可见“宁王”对吴祖钰的看重。

但从宁德时代离职后,吴祖钰却被传闻涉嫌利用在宁德时代就职期间积累的人脉关系,从老东家挖墙角,诱惑后者的高级技术人才加入海辰储能,甚至因为涉嫌违法竞业限制协议而被宁德时代告上了法院,并为此支付了百万违约金。

2023年,宁劳人仲案(2023)191号裁决书显示,因吴祖钰违反竞业协议,对宁德时代的技术人员进行挖墙角,被仲裁委裁决吴祖钰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

另据公开报导,上述裁决涉及的其中一位当事人曾是一名宁德时代的资深电芯系统工程师,主抓功率产品线规划及开发、产品开发及量产维护等,掌握了宁德时代的高功率产品开发、设计等核心技术信息。

该名当事人从宁德时代离职后,随即进入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从事电化学储能与器件相关的研究。而该所与海辰储能正式签约,为海辰储能提供引荐和培养人才、协助研发等服务;而且这名当事人多次佩戴海辰储能工牌进出海辰储能厂区,因此海辰储能才是其实质服务对象,仲裁庭最终认定吴祖钰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并须支付百万违约金。


五、知易行难,战略落地将面临新竞争者有力挑战


海辰储能的管理层认为,产业高度集中是储能电池未来的必然趋势,此时行业内2-3家头部企业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且随着储能电池市场和技术的日趋成熟,行业壁垒也会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价格战全面爆发,行业完成洗牌。届时企业毛利率和盈利状况都会大受影响,如果不能在此之前完成IPO上市,可能会错失上市良机。

海辰储能管理层的上述见地,来自其对储能行业的深刻理解。但问题在于,海辰储能如何确信自身就是那2-3家最终的头部幸运儿?

实际上,不要说“宁王”等当前头部企业绝不会愿意将宝座拱手相让,就连正在申请IPO的储能电池企业中的瑞浦兰钧,在各方面都似乎要更胜海辰储能一筹。全球最大的镍供应商青山集团是瑞浦兰钧的最大支持者,后者目前已完成三轮融资,估值已经超过300亿元,背后的资本包括中信投资、平安投资,以及上汽集团等知名机构和企业,实力方面丝毫不弱于海辰储能。

虽然海辰储能对战略、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都有着清晰认识,但想要将战略落地依然面临着不小难度。以海辰储能如今300亿估值的身价,背后的资本已无余力再去为新一轮估值抬轿子,只剩下上市这华山一条路,而且还要赶在储能行业竞争白热化之前完成。如果成功,之前的投入将迎来变现;如果失败,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已经非常拥挤的储能赛道上,上市公司何时又将新添海辰储能的加入?能否赶在行业价格战全面爆发之前?侦碳家对此将保持关注。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