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出海去。
撰文| 一票人马
探索国际市场,早已不再是药企业绩“锦上添花”的选择题,而成为了经营发展中的必选项。
进入21世纪,化学原料药率先打开了国际市场,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产地,出口量持续增长,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中国原料药产能全球占比已从2008年的约9.3%增长到2022年的约30%。
仿制药制剂出海紧随其后,自华海药业的苯那普利片在2009年实现ANDA批文实现“零突破”后,国内药企在美国拿到ANDA批文数量从起初的每年几个到十几个,再到近几年来保持每年近80个新增ANDA批文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仿制药企抓住了出海的机会。
在医疗器械领域,来自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在海外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产品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天风证券研报指出,近2018年至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整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2%。
再说到创新药的全球布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注射液;复星医药的斯鲁利单抗……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的创新产品在海外市场收获一席之地。
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仿制药制剂、创新药、还是原料药、医疗器械,想要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过硬的产品实力都是不二法门。
Wind数据统计显示,在516家A股上市药企中,有259家在2024年中报披露了海外业务。其中50家占比过半,占19%。海外业务占比最高的五洲医疗,其海外业务占比高达97%。
在“不出海则出局”的语境里,谁又是A股上市药企的的海外“吸金”王?
医疗器械:“制裁”风暴下的国际化
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80%的上市药企中,超过7成都来自医疗器械板块。迈瑞则以79亿元成为A股上市药企中海外业务收入最高的公司。
从整体来看,在A股上市的121家医疗器械板块公司中,虽然有64%的企业都有海外业务收入,但这些企业的收入仅占到121家企业上半年总营收的24%。也就是说,目前A股上市医疗器械公司绝大部分仍以国内市场为主要收入来源。
不过如果具体到公司层面,海外收入占主要的公司不在少数,有21家A股医疗器械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其中医疗耗材公司就有11家,并且有5家医疗耗材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超80%。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医疗耗材企业都在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以海外收入占比最高(97%)的五洲医疗为例,其在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营收下滑比例高达23.32%,至2.12亿元,净利润下滑幅度也高达39.86%。海外收入占比高达92%的采纳股份也同样如此,上半年实现营收1.94亿元,同比增长9.78%,归母净利润下滑35.3%,至3320万元。
这些医疗耗材公司业绩下滑的背后,其实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美国加征关税。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美国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中医用耗材占据了绝大部分。
然而,美国对于中国企业的低值耗材的限制早已持续多年,在今年5月,美国再次宣布自2024年开始,注射器和针头的关税将从0%提高到50%;部分呼吸器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关税将从0%~7.5%,提高到25%。此外,自2026年起,橡胶BER医疗和外科手套的关税税率也将从7.5%增加到25%。
有观点指出,届时,我国的注射器龙头采纳股份、康德莱、五洲医疗;手套三巨头英科医疗、蓝帆医疗、中红医疗等公司,都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医疗耗材对于关税问题作出了反应,从今年中报数字来看,中红医疗在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82%,为9.45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高达93.38%。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今年上半年简直是多事之秋,除了对于医疗耗材的加征关税,欧盟也宣布拟对中国医疗器材采购启动调查。简单来说,就是这项调查有可能限制中国部分企业参与欧洲投标。
不过,业界观点对于这项调查仍然持不同意见,一方面从收入情况来看,即使是收入规模最大的两家龙头——迈瑞和联影,前者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为79亿元,占比39%,后者为9亿元,占比17%,也就是说调查结果对于业绩影响可能极为有限,两家公司也回应公司的欧盟订单并不在不低于1500万欧元工程和特许权采购和500万欧元商品和服务采购的调查标准之内。
也有观点认为,并不能排除欧盟调查所带来的风险,毕竟医疗设备公司的海外收入正在高速增长阶段,以联影医疗为例,上半年国际市场收入9.33 亿元,增幅高达30%。
原料药:“内忧外患”进行时
如果说医疗器械板块的未来风险主要受限于“制裁”,那么原料药板块的企业们则必须要面对的是,如何保持已经形成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业绩。
事实上,“出口”对于我国的原料药企业来说,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42家A股上市原料药公司中,有33家都有海外收入,甚至有8家企业的海外收入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这42家A股上市原料药公司的海外收入占到了他们总收入的23%。
其中,海外收入占比最高(85%)的公司之一同和药业海外收入为3.27亿元,海外收入最高(28.93亿元)的公司普洛药业,海外收入占比为45%。
回溯我国原料药企的出海历史,上世纪末就有我国药企实现了原料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现如今,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供应国,原料药产能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通常来讲,除了从大宗原料药向高端原料药进阶,原料药企业普遍正在探寻两条新的增长路径,一是向CDMO转型;二是原料药-制剂一体化。
从业绩情况来看,向CDMO转型的原料药企业们正在踩着需求红利,进入一轮丰收期。例如多肽原料药龙头诺泰生物,在全球GLP-1类药物火爆的需求影响下,今年上半年其营收达8.31亿元,增幅高达107.47%,归母净利润也实现了442.77%的高速增长,至2.27亿元。
不过,在从原料药国际化向制剂国际化转型的这条道路上,我国原料药企似乎并未复制此前的优势。从产品层面来看,我国较早实现出海的华海药业,上半年收入51.28亿元,其中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占比近半数,为23.87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有58个产品在美国实现销售,其中32个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有率位居前三,15个产品市占率位居第一。
然而对比来看,盘点在美国市场收入最高的仿制药企业,除了梯瓦、晖致、山德士等老牌MNC,榜单中只剩太阳制药、阿拉宾度制药、Dr Reddy's等印度药企。其中以太阳制药为例,其半年在美国市场的收入能达到近30亿美元。
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布局数十年,仍无一家中国药企在美国市场闯出一片天地。
此外,留给中国原料药企夯实竞争力的时间似乎也不多了,前有美国、欧洲等市场掀起原料药“回迁”潮,呼吁减少对中国原料药的以来,后有印度启动生产挂钩激励计划,与中国原料药抢占市场,中国原料药企业们已经到了巩固优势,开辟新增长点,以应对“四面楚歌”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危机时刻。
CXO:业绩增量看海外
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CXO企业的长期增长逻辑。
长期来看,中国CXO企业优势不会变,国内工程师红利带来了显著的成本效应,试验成本远低于海外。
现如今,国内多数头部、中部CXO企业的境外营收占比都达到了七成以上。以2023年报数据作参考,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凯莱英海外营收占比达80%以上,昭衍新药、博腾股份、九洲药业占比达70%以上。
过去两年时间,受国内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承压、创新药企“降本增效”策略、新生物技术公司需求不足等影响,中国CXO企业持续面临着几大难题:订单能力不乐观,自主定价权弱,内卷严重,回款难,历经周期波动后消化和重新适应的节奏较慢,有的企业还在内部管理上积弊良久。头部CXO企业,不愁生存,但净利与股价,较行业景气时分双双回落。腰部企业,老订单交付完毕,新订单获取却尤其艰难,只能以降价、投资新技术来抢单,现阶段的业绩还不理想。尾部,索性亏的亏,“死”的“死”。值得注意的是,客户结构以国内客户为主的,下滑形式更为严峻。
到底在哪里寻找增量?财报就是最好的回答。以康龙化成和美迪西为例:
2024年H1,康龙化成中国客户收入下降了13.2%。类似的表现,出现在多家CXO企业财报里。但同期,康龙化成海外交付业务收入增长4%,其中欧洲客户(含英国)收入增长10%,去年增长24.4%,成为新的业绩亮点。
美迪西在上半年整体新签订单同比下滑的情况下,其境外新签订单同样有所增长。
整体来看,随着海外投融资的逐季恢复,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部分CXO板块公司的收入及利润呈现出逐季度环比改善趋势,尤其是海外业务占比大的公司。而在上半年,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美迪西、诺思格、和元生物、药石科技等CXO企业海外收入占比,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中国CXO企业眼下的出口,除了深耕明星技术赛道,还有就是出海、纵深国际化战略。
不过,CXO企业持续推进国际化,在接下来将是一场必须适应国际舞台的“互卷”,要卷稳定可靠的体系,卷质量,卷性能,卷全球化布局。但这样的激烈竞争,不同于国内存量市场中的“内卷”,“内卷”是低质重复,或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但在国际舞台上的竞逐,能快速倒逼自我成长。
国内CXO企业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一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产品,摒弃低质量、“价格战”式的发展模式,转而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二要懂规矩、懂行情;三要证明具备国际水准的质量、体系、人才;四是抗住全球老牌公司的竞争。另外,国际市场同样面临着较大挑战,CXO企业必须警惕地缘政治等风险,并要分散风险,转战海外广泛市场,千万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应地,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企业已经有所行动。
化药制剂:海外市场正崛起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化药板块的112家上市公司中,有47家在其2024年中报披露了海外业务营收情况。其中,百济神州以69.8亿元领跑,复星医药则紧随其后,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达55亿元。这也是该板块中唯二两家海外业务超50亿元的企业。
若从海外业务占比来看,百济仍然能以58%位居第三,复星医药的海外业务占比则为27%,处在中游位置。
谁是化药板块海外业务占比最高的公司?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海普瑞以93%的海外业务占比,位居榜首。据Wind数据统计,其上半年总营收为28.37亿元,海外业务收入高达26.27亿元。
海外市场一直是海普瑞的营收业务重点,布局了肝素产业链、生物大分子CDMO和创新药物的投资、开发及商业化。在肝素领域,海普瑞已经布局20余年,是全球最大的肝素钠原料药企业及全球第三大依诺肝素制剂企业。从原料的供应、原料药的生产到依诺肝素钠制剂的销售,海普瑞在肝素的全产业链中实现了跨国闭环布局。
另一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全球肝素原料龙头健友股份,其海外业务占比紧随海普瑞,以79%位居化药板块第二。驱动其海外业务增长的,还有在注射剂的海外注册申报能力及商业化能力。天风证券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健友股份获批注射剂ANDA数达69个,为国内药企中最多的。
据健友股份2024年中报,其制剂业务收入15.48亿元,其中国外制剂销售收入11.48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为53. 6%,国内制剂收入3.99 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为18.6%。目前健友股份的海外商业化团队超过100人,在北美、欧洲、南美搭建营销平台并实现制剂直接销售。
助力百济神州成为化药板块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最高的,非泽布替尼莫属。
作为百济创新药全球化的先锋,泽布替尼的海外收入在2022年时就已经超过中国区,其中美国市场占全球销售额约七成。截至目前,泽布替尼已在全球超过70个市场获批,2024年上半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80.18亿元。从细分市场来看,美国市场销售额59.03亿元,同比增长134.4%,占比达;欧洲市场销售额达10.57亿元,同比增长231.6%。
此外,美国市场也已经成为百济第一大市场。在今年2月披露的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美股业绩报告中来看,无论是产品收入还是合作收入,美国都已经成为了百济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业务总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9.3%下滑至44.8%;美国总收入则从2022年35.5%市场占有额上升至45.9%。
不论是以仿制药制剂出口抓住海外市场的海普瑞、华海、健友股份们,还是创新药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开发,而是参与到全球竞争中的百济、复星们,“出海”均已见成效。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