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0万降到260万!国产核磁共振仪实现量产,打破欧美40年垄断
说到核磁共振,去医院做过检查的人肯定都熟悉。当你需要对身体进行深入检查时,医生通常会建议你做这个检查。不过,做核磁共振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很多时候,你得排长队,而且费用也不便宜,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都是常有的事。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做一次这么麻烦?为什么价格这么高?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核磁共振仪,也就是做核磁共振的核心设备,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只要是进口的东西,价格自然不会低。
据报道,即使是1.5T的低端设备,国内也要花费三千万元才能买到。这就导致了患者检查费用居高不下。
一直以来,我国在这方面都是短板,医疗器械企业也不敢轻易涉足这个领域。没有研发,没有企业敢尝试,这就让欧美国家在这个领域垄断了40年。
但是,中国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再难也要攻克。那么,现在的核磁共振技术,我国掌握得怎么样了呢?
核磁共振仪的技术难度有多大
做过核磁共振或者见过核磁共振仪的人应该知道,它是个大块头,圆润且庞大的身躯中间有一条通道。在检查时,人体会被缓缓送入这个通道,医生会叮嘱你不要动,整个检查通常需要5到10分钟。当然,如果情况特殊,检查时间可能会延长到30到60分钟,这就容易导致排队现象。核磁共振主要用于检查肿瘤、心脏病等疾病。检查后,影像会直接显示出人体的各种情况,帮助医生发现并确定一些早期病变,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被拍一下吗,价格也不用这么贵吧?其实,如果你了解核磁共振仪的技术,就知道它为什么会这么贵了。
核磁共振仪集成了物理学、材料学、精密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图像处理及重建、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由于需要利用人体内的氢原子核,核磁共振仪需要至少1.5T的磁场,相当于地球磁场的5万倍才能正常运行。
我国进口的核磁共振仪大多是更先进的3.0T,需要更强大的磁场,西方国家逐步突破了超导磁体技术。
这项技术的门槛非常高,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科研能力,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超导磁体需要在-260℃以下持续运行,这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
在这样的技术难题下,研发核磁共振仪还不如直接买一台省心。世界上能够制造核磁共振仪的国家屈指可数,这就导致了长期的价格垄断。
更糟糕的是,一台仪器的价格已经很贵了,后期的维护费用更是天价。更换零件要60万,人工费要23万,而且即使换了零件还是没用,他们也不会额外负责,更不会退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学院联合其他科研单位,总共两百多家企业,上万名工程师参与,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产核磁共振仪的突破
2015年,我国首台拥有百分之百知识产权的3.0T核磁共振仪正式诞生,宣告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经过八年的发展,国产核磁共振仪技术不断完善,2023年,我国终于开始实现量产。
对于国产仪器,很多人可能会有偏见,认为质量不如国外的好。但实际上,国产核磁共振仪的图像质量丝毫不逊色于国外厂家。
它的分辨率已经完全达到了医院的标准,并且加快了成像速度。以前做核磁共振时,医生会要求你尽量不要动,因为成像速度慢,一动影像就会模糊,医生就无法判断病因。
而现在,我们使用了快速成像技术,成像速度快,即使组织动了也不会影响成像质量,甚至可以看到动的过程。
这样一台核磁共振仪需要多少钱呢?相比国外垄断的三千万,国产核磁共振仪的价格简直是“白菜价”,整整缩减了十一倍之多。
国产核磁共振仪的成功,代表了国产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从国产仪器的出现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生产,这些都在表明中国科技的力量。
另一方面,核磁共振仪的国产化将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惠及老百姓。
普及仍需努力,希望在前方
然而,国产核磁共振仪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的普及度就高。我们虽然解决了技术瓶颈,但仍需要时间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高端核磁共振仪中,一些关键部件仍然需要进口。另外,我们还需要摒弃惯性思维,比如认为进口设备就一定好、一定先进。如果都抱着这种思维,国产高端仪器永远不可能进步。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超越国外,但在日常使用中已经足够了。
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医院开始使用国产核磁共振仪。虽然我们在某些方面仍有差距,但相信在国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科研人员能够逐一突破,真正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