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光伏行业正面临供给侧改革,政府与企业均展现出强烈改革意愿,预期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会议关注组件价格波动,建议行业采取措施稳定价格,并响应减产以控制能耗,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电池片供需及未来产能预测成为讨论焦点,技术迭代被视为推动行业升级的关键。硅料产能与成本问题亦受重视,强调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整体而言,光伏行业需通过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升技术,以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光伏行业健康分享电话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由东吴证券组织,专注于光伏行业分析与交流。强调会议仅面向机构投资者,信息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曾朵红首席介绍,光伏供给侧改革意愿强烈,预计对产业链有正面影响。讨论了光伏板块反转趋势,看好硅料、高能耗玻璃、一体化组件及新技术方向的潜力,特别推荐逆变器,因其在储能加持下的增长确定性强,估值合理。会议鼓励投资者关注光伏行业动态,强调上行空间大,下行空间有限,适合投资。

光伏行业供给侧改革与市场价格调整

近期光伏行业针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举措,首先是协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强调组件价格透明化,尝试建立市场价格机制,这是基于对行业健康发展的考虑。此前,协会在北京与光伏企业代表讨论过类似议题,旨在通过公布市场价格,调节产能过剩,提升行业自律。此外,会议也涉及反内卷策略,提出以0.68元作为组件的底线价格,借此引导市场规范,但目前市场反应和约束力尚在观察阶段。后续会议聚焦于企业间合作,讨论了硅片减产以支持价格稳定,显示行业内部正积极探索通过集体行动来调整市场格局。

硅料产能会议讨论能耗限制而非配额制

在上海召开的硅料产能限制会议未达成一致减产意见,但提出了能耗限制和产能配额两个方向。能耗限制被认为更可行,能较快淘汰落后产能,参考了电解铝和钢铁行业经验。与会者倾向于能耗控制,旨在避免过去政策导致的行业过剩和价格上升问题,追求利润平均分配。

组件价格上涨及产业链影响分析

讨论了组件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指出价格上涨主要反映在分布式市场和经销商报价上,头部企业已上调组件价格,但集中式交付价格未变。分析认为,价格小幅上升与市场情绪和供应链紧张有关,预期短期内价格可能小幅上涨,但幅度有限。同时指出,上游硅料价格仍然较弱,硅片和电池片价格有轻微上升趋势,可能为组件价格提供支撑。

组件产能产量及硅料市场分析

11月组件产量轻微波动,一家企业大幅增长,两家头部企业产量减少。上游减产明显,硅片和硅料产量均有下降,但颗粒硅市场扩增时机未受影响。政策号召下,减产可能延至12月或明年春节后。国央企招标可能参考协会价格,但实际操作中,价格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中小企业可能受损。

硅料企业配额分配与能耗控制讨论

硅料企业的配额分配问题正在讨论中,考虑按质量和销量分配,大公司可能获得较多配额,小公司较少。这种分配方式可能导致市场活力减弱,淘汰过程缓慢,且可能形成寡头效应。因此,对于配额分配的确定性不高,有人更倾向于能耗控制。能耗控制不仅有助于优胜劣汰,也能促使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整体行业标准。

能耗双控对多晶硅产业影响讨论

讨论集中在能耗双控政策对多晶硅产业的影响上,包括单位能耗和总能耗的控制,以及季节性能耗控制的设想。指出以往仅限制多晶硅产能导致下游环节过剩,期望通过更加立体的产能限制达到平衡。强调规号的设定不仅仅是针对多晶硅,而是针对整个产业链,旨在平衡各个环节的成本与能耗,避免市值和价格的波动影响产业健康运行。

出口退税和产业链价格讨论

讨论了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企业的不同影响,以及产业链价格未来走势的预判。提及美国对东南亚的税费情况改善,但具体企业未提及。还讨论了协会会议对产业的影响较小,以及组件和多晶硅价格预期的提高,但强调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不可能,主要目的是讨论企业如何在新环境下保持盈利。最后,提到投资者对会议时间和提问方式的关切。

硅料行业减产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讨论了硅料行业中四家主要企业(假设为A、B、C、D)的生产态度和减产计划。起初,A和B被描述为鹰派,不愿减产;而C和D计划减产,其中D计划产量只有前季度的一半。随着讨论深入,分析指出实际生产决策不仅受到企业策略影响,也受成本、电价、库存压力和高层变动等因素制约。最终,讨论趋向于行业的自律性和政府调控对减产执行的影响,认为成本低的企业虽然可能不必严格减产,但整体上仍需考虑行业自律和政府控制的要求。

询问公司每吨成本信息

专家请求不具体透露某几家公司的每吨成本详情,转而提醒会议参与者可通过电话或网络平台提问获取相关信息。

电池片价格波动及其市场影响

讨论了电池片价格上涨的原因,提到供需关系变化,特别是183尺寸电池片作为行业标杆,因减产和市场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尽管短期内价格回暖,但整体供应充足,问题得到解决。专家未对BC和top抗进行对比,指出市场对此有不同看法。

电池片产能出清及技术迭代市场乐观态度

行业专家讨论了电池片产能出清及技术迭代对市场的影响,认为电池片可以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市场化淘汰,无需强制性政策干预。讨论中提到,相比硅料、组件和硅片,电池片行业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自然淘汰和更新。行业会议显示,电池片企业趋向于通过协商控制加工费,展现了一种市场自主调节的趋势。此外,专家也对一体化模式表达了质疑,倾向于专业化分工将更有利于行业整合和利润优化。

电池片产能预测

讨论了2024年底和2025年电池片产能预测,预计主流电池片产能为140到150G瓦,TOPcon将达到850G瓦,BC和HJT产能分别为70G瓦和49G瓦。至2026年,整体产能可能衰减至10G瓦左右,但预计2025年TOP3产能将达到900G瓦,BC和HJT产能将分别增长至110G瓦和70G瓦左右。

颗粒硅与泵碰撞规能耗标准探讨

讨论了颗粒硅和泵碰撞规在能耗标准方面是否可能有所不同,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能耗标准的问题。讨论认为,由于颗粒硅和棒状硅的质量难以界定,制定统一的能耗标准存在难度。有观点提出,可通过折算成致密料的单位消耗来核算能耗,但这对颗粒硅可能不适用,因为其质量界定复杂。

硅料产能及需求分析

讨论了硅料的当前产能、产能利用率及未来产能趋势。目前,硅料整体产能约为280万吨,但实际开工率仅48%,不到50%。尽管部分企业暂停生产,但预计复产可能性高。考虑到内蒙包头的生产现状,预计明年无新增产能。市场需求方面,目前月需求稳定在10到11万吨,预计明年略有增加,但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

评估产能利用率及未来展望

讨论了在考虑了某个特定项目后,原本预计的280万吨产能实际上只发挥了不到一半,部分企业如东丽和鄂尔多斯因长时间停产,其产能对当前市场影响有限。强调了未剔除某些特定企业的产能数据,指出未来一年可能没有新的产能增加,暗示市场可能面临供应减少的情况。

产能投资与市场预测讨论

讨论了当前产能投资的决策、市场预测及全球光伏产能分布。提及短期内可能不会新增投资,因为现有业务未达到必要性。同时,分析了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指出大部分投资在上半年已完成,仅有少数项目可能因价格因素考虑投产。还讨论了硅片产能,指出中国产能占比高达八成,而美国占三成。整体讨论集中在产能规划、市场趋势和投资决策上。

问答回顾

对于当前光伏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整体看法如何?

认为这一轮光伏供给侧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有强烈的推动意愿,预计整体力度会比较大,但需要时间进一步观察。

光伏板块当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光伏板块整体已进入反转阶段,其中龙头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集中和改善,上游硅料环节能耗控制较快,整个产业链趋向自律,通过产量控制和稳住价格来实现共赢。

对光伏产业链的推荐顺序是什么?

首选硅料环节,其次关注高能耗玻璃、组件一体化、新技术电池以及逆变器环节,特别是储能背景下的逆变器增长确定性强且估值不高,是持续重点推荐的方向。

如何看待当前光伏行业的市场预期和赔率?

尽管分歧较大,但在当前位置,认为向下空间有限,向上空间较大,供给改革的力度将影响市场表现,赔率较为合适。

最近光伏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进展如何?

最近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包括尝试建立组件定价权,协会曾尝试公布组件价格并吸取之前教训,初步建立了系统以收集数据并制定价格底线(0.68元),同时呼吁建立供应链体系以增强约束力。

协会设定的0.68元组件价格底线是否已形成较强约束力?

目前为止,0.68元的价格底线尚未形成太强的市场约束力,各家企业招标行为也未完全听从协会号召,协会目前的行为仍处于试探性阶段。

在最近的会议中,关于硅料产能限制,是否达成了一个一致性的减产意见?

这次会议上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减产意见。虽然没有形成立即一致的决策,但会议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且围绕硅料产能限制提出了两个方向:产能配额制和能耗限制。

产能配额制是怎样的一个方案?

产能配额制类似于钢厂限产政策,会为每个企业分配一定的年度生产配额,根据这个配额来生产多晶硅,旨在保证整体生产可控。配额制定参考依据可能是基于上年总产量与今年市场需求来确定。

能耗限制方案具体是什么内容?

能耗限制方案可能会从单位能耗、硅耗规模等方面进行限制,甚至可能限制总电耗。目前流传的50度电限制产能的说法并不准确,但确实会淘汰大约30%的产能,且该方案被认为是可行性较高、可信度较高的方案。

对于未来的产能控制政策,市场主流观点倾向于哪个方向?

根据我们调研了解,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能耗控制方案,因为它对于产能落后淘汰的效果较快,且参考电解铝行业能耗控制的经验,效果更明显。

近期组件价格是否真的出现上涨?

目前,主分布式和经销商的报价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头部组件企业的集采价格也有所上调,集中式交付价格暂未明显变化。短期内,由于行业前期抱团减产导致部分环节供应紧张,组件价格可能会有小幅上升,但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大幅上涨。

上游硅料等原材料的价格情况如何?

硅料价格目前相对弱势,预计11月份新的签单中下跌概率较大,主要原因是硅片持续降价导致对价格接受度较差。然而,电池片环节因需求好转和前期减产,价格已出现小幅上涨,成为支撑组件价格小幅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组件和上游产能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

11月份组件产量并未出现大波动,整体产量有所减少,但其中有一家企业大幅增长。而上游硅片和电池片都有明显减产,尤其是硅片产量预计会从十月份的46G瓦左右下降到42-43G瓦,11月份的去库现象基本确定。

11月份硅料的减产情况是怎样的?硅料市场近期的情况如何?

11月份硅料的减产预计会从13万吨减少到大约11万吨左右,理想情况下甚至可能进一步跌至9到10万吨。但实现整体产能控制在50%以内或9万吨左右是非常不现实的。近期并没有明显减产计划,市场情况可能在12月或春节前后有所变化,目前颗粒硅市场正处于扩充的绝佳时机。

对于硅料企业的配额控制,市场有何看法?

市场对于配额控制持保留态度,认为其可能导致寡头效应增强,市场活力下降,且淘汰过程较慢。相比之下,更倾向于能耗控制能更好地促进优胜劣汰和头部企业甩包袱。

关于国央企招标是否会参考协会公布的价格或名单?

协会公布的预测式价格更多作为参考指导,而非强制性标准。国央企仍遵循原有的打分机制进行招标,价格权重可能会降低,这可能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

硅料企业的配额分配还在商量中吗?

是的,硅料企业的配额分配还在讨论中,大致思路是按照质量、销量和需求来分配,大型企业可能获得较多配额,而小企业较少。

季节性能耗控制的可能性如何?

行业内有讨论提出根据不同季节(枯水期、丰水期)对多晶硅生产进行季节性能耗控制的可能性,但这还未得到官方确认。

能耗双控具体是指什么?

能耗双控可能包含单位能耗强度和总能耗的双重控制,并行实施。之前曾有提出过单位能耗限值,但未明确具体实施方式,目前行业内倾向于采用单位能耗叠加总能耗的并行控制策略。

为何需要通过单位规划对多晶硅进行限制?

单位规划是为了限制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而非直接限制多晶硅产能,因为系统整体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环节的成本和电耗分布。

对于此次产业调控的期望是什么?

期望能实现对整个产业链主材环节的立体性产能限制,避免某一环节产能过剩导致利润一般,而其他环节仍存在过剩问题。

对于出库退税的情况,您能具体说一下吗?

出库退税方面,之前美国公布了东南亚整体税费情况,相比之前确实有所改善,但各家企业的税率不同。之前有一次协会开会讨论了不征收税的情况,但实际上对市场影响很小,主要针对的是小尺寸组件,不是主流市场,因此各家产业对这个影响反馈有限。

您对于产业链价格的预判是什么样的?会恢复到什么程度呢?

对于产业链价格的修复程度,目前不好预判。不过,行业内对于组件和多晶硅这两个环节的理想价格位置是有初步共识的,并且目标价会比当前价格高一些,但恢复到之前那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保证的是各企业都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硅料端的四大厂家态度是否分化?尤其是通威和协鑫是鹰派还是鸽派?

在硅料行业,确实存在鹰派和鸽派的说法。早期(9月份)的时候,通威和大全被视作相对鹰派,不愿意减产;而新特和协鑫则倾向于减产,四季度产量会环比下降较多。不过,现在的情况有所变化,即使通威维持满产,其他厂家在减产后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再次调整产量。

关于减产问题,成本低的企业是否一定会撑到减产执行最后?

成本低的企业能够撑到9月份甚至10月份不减产,主要是由于其成本优势以及价格政策灵活。当市场价格低于其成本时,该企业仍能保持稳定售价,且库存较低、电价优势明显,所以选择不减产并维持现状。

行业内是否真的存在必须由某家企业进行大幅减产才能成功执行行业减产计划的情况?

在行业内,减产执行情况因企业而异。有的企业在减产前已采取低价策略并有效控制库存,因此即使在11月份也可能会维持现状;而有的企业前期执行高价策略,面临较大库存压力,可能需要进一步减产。不存在某家企业必须百分之百执行减产政策的情况,但行业内确实存在成本能耗上有决定性优势的企业,它们不需要太多限制就能实现减产目标。

您能详细讲一下电池片涨价的逻辑以及持续性如何?

当前电池片涨价主要是由于供需逻辑的改变。具体来说,某一尺寸(183尺寸)的电池片在行业中具有标杆地位,近期出现了供应相对减少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产业在减产,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增加,尤其是183尺寸组件需求量的增长。此外,市场上的硅片供应不足也加剧了这一供需错配问题。虽然整体产能是足够的,但短期内特定尺寸电池片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

对于电池片产能出清,官方或行业协会的态度是怎样的?近期有关电池片的专业化企业会议内容如何?

官方和行业协会对电池片市场的态度相对乐观,认为其可以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市场化淘汰更新。相较于硅料、硅片和组件,电池片产能过剩问题在技术迭代下得到一定缓解,并且BC技术的更新将带来自发性的系统性更新,因此无需过多担忧产能过剩问题。最近电池片的专业化企业开了一个会,主要以TOPN(可能指top n)企业为主,会议主要讨论了近期市场的短缺情况,并进行了协同性评价,同时对加工费做出了一定约束,以避免过度竞争。

目前主流电池片的产能情况及预测是怎样的?

预测到2024年底,主流电池片产能将达到约140至150G瓦,其中TOP Q产能为850G瓦,BC电池为70G瓦,HCT电池为49G瓦。而到2025年,整体产能预计会衰减至70G瓦,其中TOP 3产能将达到900G瓦,BC电池产能将上升到约110G瓦,HGT电池产能预计会增至70G瓦左右。

颗粒硅与棒状硅在能耗标准上是否存在不同?

目前了解到的是,颗粒硅和棒状硅在能耗标准上并没有统一规定,而是根据各自的技术特点和质量差异来衡量。由于颗粒硅和棒状硅的能耗与产品品质紧密相关,且难以界定颗粒硅的质量标准,所以在制定能耗标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有人提出通过折算成致密小料单位消耗来核算能耗,但由于颗粒硅质量难以界定,这一方案目前尚未找到适用于颗粒硅的具体方法。

目前硅料的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是多少?对于今年和明年硅料的整体产能投放情况如何?

目前,国内硅料的整体产能预计为280万吨,但实际的产能利用率大约只有48%,不到50%。并且要注意的是,当前在生产的硅料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大概只有十几家,而高峰时期可以达到二十多家。明年不会有新增产能进入市场,即2024年整体产能依然维持在280万吨左右。从需求角度来看,目前每月对多晶硅的需求大约在11万至11万5万吨之间,明年可能略有好转,但不会出现根本性改变。

目前在建的硅料产能项目有哪些?

在建的硅料产能项目确实不多,大概只有两三个项目,其中青海的一家企业和鄂尔多斯的一个项目具备一定的投产可能,但具体是否投产还需看价格和企业自身实力。

如果去掉停运半年以上的产能,实际可生产的硅料产能是多少?

去掉停运半年以上的产能后,实际可生产的硅料产能大约为245万吨,且我没有把像和胜这样的企业剔除在外。

明年是否有新的硅料产能会投入生产?

明年应该不会有新的硅料产能投入,主要是因为现有业务还未达到满负荷运转,且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新开设产能基地并不必要。

所说的280万吨产能中是否包含了通威在包头的项目?

是的,我已经将通威在包头的项目计算在内,因为该项目目前正处于试生产阶段。



2024-11-05 22:37:39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真要进行行业供给侧改革,必须行政部门强制介入。多晶硅只有从产能利用率,库存量两个关键环节实行强制约束,才可能制定出简单,统一,公平的行业规则。例如将国内多晶硅生产商产能利用率统一限制在70%以下,将多晶硅生产商多晶硅库存限制在总产能5%以下。凡超产能,超库存组织生产经营的一经发现则强制停产学习,第一次违规生产的,停产学习6个月,第二次违规生产的,停产学习12个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