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交易日,港股的内房,连跌两天,牛市里看着别人挣钱,自己的持仓一直在跌,相信持仓内房的各位,都很需要一场心理按摩。废话不多说,上篇文章分析完政府化债,我们今天继续聊下地产。 地产是这波9.24行情启动后,央行、财政部等官方部门在发布会中直接强调最多的行业,没有之一。以至于内房股持有人,有一种东宫被废太子,重见天日的感觉。
变化为何如此之大,这还要从我们这两年遇到的问题说起。2022年,3月份,美股开始加息以后,美元强势周期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叠加国内进入康波萧条阶段,这两年,经济的下行压力是比较大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增速下滑及其衍生的就业不足的问题。这背后,直接因素体现为:个人消费不振,政府投资不振。
这两不振,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 消费不振,是因为通suo预期下,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受损,居民感觉自己的家庭资产在缩水,而债务又是刚性的,所以不敢消费,纷纷选择提前还贷。作为居民资产的载体,房价和股价的双跌,是实实在在影响了消费的。想修复这个问题,就得靠房价和股价的止跌回稳。
投资不振,是因为投资主体之一,地方政府受困于债务刚兑,这两年,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发不下工资了,没钱进行投资。而地方政府之所以受困债务危机,是因为占收入来源一半的土地转让金,腰斩了。等于问题又指向房地产了。
所以房地产行业,成了解决当下问题的牛鼻子。要想改善居民消费意愿,恢复政府投资能力,需要关注的核心点,就是地产行业的复苏。刘元春等多位高层智库专家在公开会议上也都提到了,对地产政策的定位,已经从长期改善经济结构,转移到了短期帮国家稳住经济的层面。
这是我们目前看待地产行业,分析地产公司,所需要考虑的外部大的背景。同时,这个阶段,我们看消费能不能企稳,政府投资能力能不能恢复,核心关注指标就看房地产行业就行了。地产行业的成交活跃度起来了,成交价格止跌回稳,甚至稍微上涨,都会极大增强我们对股票市场后市的信心。
如果意识不到这个根本变化,而只是基于眼前现状,去简单的线性外推,是没法在当下这个情况下,下决心投资地产行业和地产个股的。
去年年初,李蓓曾发文提出,地产公司可能在接下来的行情中,存在资产包重估的机会。当时她基于市场情况,认为地产行业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大量的房企破产或者失去土地开发的能力,存活下来的房企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加。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恢复,房地产市场会逐渐转暖,还活着的房企,存量资产会迎来一次重估的机会。
她曾在分析中提到,房地产企业不能单纯用毛利率去估值,而是要用资产包来评估。比如,一家企业有 1 万亿的土地储备,但有 7000 亿的负债,原来净资本是 3000 亿,若资产贬值到只值 8000 亿,负债仍为 7000亿,股票市值就会相应下降,但如果房价上涨,资产包的价值也会随之上升,弹性巨大。
所以,在这套理论框架里,投资地产公司,需要关注的有以下几个点,一是房地产市场转暖,体现是成交量的活跃、交易价格的止跌回稳;二是地产企业,本身的资产过硬,城市布局优秀;三是公司要能够活下去,具备开发能力,且能在后继的发展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我简单概括就是,要具备:行业复苏、资产过硬、具有发展潜力,这三点。
行业复苏,是很多人质疑的,但这块也是目前我看来最确定的。作为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总操盘人,国家完全具备以下能力,包括指定地产税收政策、把控土地供给速度、调节存量房库存、调整货币供给和房贷利率、媒体宣传能力等全方位的能力,不用怀疑国家在地产方面托市的能力。目前看,地产政策已经从打压,转向了扶持。我之前多次提过,当前行政体制下,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带来的就是更猛烈的政策支持。从压制的极端,转向扶持的极端,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大家可以一起见证。从最近各一线城市的二手房、新房带看和交易来看,热度维持的不错,预计春节前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资产过硬,这个说实话,我比不了数盘的大哥们。我简单说说我的看法,之前的城市化,可以简单概括为从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是所有城市都受益的城市化。而现在的城市化,是分化的城市化,随着产业分工发展,只有少量的都市圈,能提供足够数量、足够质量的优质就业机会。之前的城市化,靠劳动力进城,未来的城市化就得依赖大学生的就业和落户。房企如果在那些能提供优质就业机会的地区,有足够的项目储备,那这个房企的资产,就大概率是过硬的,就有机会完成资产包的重估。这里面,我重点看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以及川渝地区,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工作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再就是一部分之前供地比较有节制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储,将来更容易完成销售的转化。
具有发展潜力,这一点,可能很多看空地产的朋友,会哈哈一笑。觉得国内地产行业规模已经见顶,未来还能有啥发展潜力。这个房产开发规模见顶的概念,我也同意。但对企业来说,未来可能看的不是总量,而是看行业集中度。这次的地产调整,让地产供给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开发能力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所以,接下来,竞争格局会逐渐清晰,接下来的地产公司之间,互相的项目收购、公司打包收购,都会陆续发生。一些规模较小的房地产公司,会彻底离开这个市场。而产品力出众,现金流健康,善于做改善住宅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体现的结果是,头部企业的集中度,会继续提升。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再看现在市场里的地产公司,大致就能圈定一个投资范围了。
央国企的地产公司,倒闭风险最小,这两年拿地比较多,后继开发量有保障。但之前下跌也少,价格弹性一般。代表就是保利、华润、中海、绿城。 区域房企,之前保守发展,这波股价几乎没咋跌,最近还创出新高的,代表是滨江、越秀、华发。 民企中的未暴雷房企,倒闭风险解除,但融资现金流和销售现金流还没完全恢复,这两年少量拿地,依靠旧土储和存量房推盘维持销量。这类企业之前跌的深一点,比如龙湖、新城。 民企中的暴雷企业,已完成或者即将债务重组,短期倒闭风险解除,但现金流依然很差的,很依赖接下来的地产回暖的公司。预计很久也不会再拿地,甚至还会趁着房价回暖,卖一些项目的,代表是融创、旭辉、龙光等。 最后还有一些民企,市值已经跌到10亿港币以内,这些公司,大部分都已经不在港股通覆盖范围内了,而且日常成交很小,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探讨的意义不大。
可以说,9.24之后,央行、财政部和住建部各种发布会之后,地产行业的底部已经走出来了。地产企业又重新开始具备一定配置的价值。而且随着房市复苏,房企的资产确实存在着重估的机会。大量的房企短期已经没有倒闭清算的风险。求稳的投资者,既有央国企可选,也有龙湖、新城、万科这种之前下跌较多的标的可选。而追求超额收益的投资者,也可以考虑暴雷房企中具备优质资产的公司。但这种公司,潜在收益和风险对价是一致的。想追求超额收益,这个阶段,就得承担对应风险。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有行业的阿尔法就行了,个股的贝塔,对应着更高的风险,这不是我追求的。
个人目前地产股持仓融创、旭辉,少量持有万科。以上纯分享个人观点,未做定量分析,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希望大家自行判断。
下一篇会谈,目前政策支持下,股票市场可能的走势。
这里是网红哥专栏的第4篇文章。点关注,不迷路。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