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与AI大模型业务青黄不接的当下,持续的高额技术投入、业务结构的分散、技术落地的困难等问题,都摆在商汤科技面前。
就在商汤科技庆祝十周岁生日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暴却将这家AI巨头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裁员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让人不禁对商汤的未来产生了诸多疑问。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行业困境?商汤科技又能否在AI的寒冬中找到一条突围之路?
裁员风暴突袭
商汤科技的十周年庆典,本应是一场欢歌笑语的盛宴。然而,创始人徐立的那封内部信,却如同一枚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公司。裁员的消息如同阴云般笼罩在每一位员工的心头。
据媒体报道,此次裁员涉及安防、自动驾驶、医疗、研究院等多个业务部门,有的甚至“整个团队全砍”,赔偿方案为N+1。裁员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对于这场裁员风暴,商汤方面虽然未直接确认具体数字,但“间接确认”的表述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社交平台上,认证为商汤员工的网友们纷纷吐槽,称此次裁员或达一两千人,分批在年前和年后进行。更有甚者,传出裁员比例接近30%的惊人消息。尽管这些数字尚未得到商汤官方的正式回应,但裁员的事实已经板上钉钉。
商汤科技的裁员背后,是其持续亏损的商业化困境。自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累计净亏损高达528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总收入还不足220亿元人民币。
高昂的研发费用是导致其持续亏损的关键所在。过去六年半时间里,商汤的研发费用总计高达182亿元人民币,占据了总收入的逾八成,严重压缩了盈利空间。
只不过,尽管投入巨大,商汤却并未能因此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或市场竞争力。相反,其业务多而散,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
商汤科技以计算机视觉起家,最初通过布局安防业务,拿到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单子,一度成为营收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智慧城市业务不断萎缩。就连安防龙头海康威视也扛不住了,此前也被爆出涉及千余人的缩减。商汤的智慧城市业务同样受到了重创。
其实,商汤的裁员风暴,不仅仅是一场人事变动,更是其商业化困境和行业困境的集中体现。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商汤科技将重心放在了生成式AI领域,并在大模型和智算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在AI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化难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商汤能否走出困境、实现逆袭?
大模型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面对持续亏损的商业化困境,商汤科技选择了押注大模型。去年以来,商汤在大模型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先后购买了四至五万张计算卡,并向业界描绘了一幅对通用人工智能充满信心的宏伟蓝图。
徐立在内部信中表示,商汤经历了传统AI 1.0和生成式大模型AI 2.0时代,两者一个重要区别在于AI成本结构的变化。在2.0时代,成本主要在于算力资源的投入。这需要结合大模型来迭代和优化算力,同时也需根据算力资源的特点来迭代大模型设计和应用。
然而,大模型能否成为商汤的救命稻草?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商汤在大模型和智算方面的积累已经初具规模,但距离实现盈利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多家证券机构的研究报告预测,直至2026年,商汤科技的净利润仍有可能为负数。
更重要的是,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并不容易。行业也对大模型祛魅,不少人都认为其落地应用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且势必会面临很多挑战。
商汤科技虽然在大模型平台及应用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盈利能力,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此外,AI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这个领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服务质量。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对于商汤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业务青黄不接的局面,让商汤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现在来看,商汤科技的裁员行动是AI行业残酷竞争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行业中,技术更新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商业化难题亟待解决。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AI明星企业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和挑战。
只不过,这也正是AI行业的魅力和机遇所在。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和发展。
徐立在内部信中表示,商汤将围绕战略和核心资源,构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推动资源的集中和集约化投入。同时,商汤也将加快组织和管理的年轻化进程,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商汤并未放弃希望。商汤科技的十周年庆典本该是庆祝辉煌、展望未来的时刻,而裁员风暴的突然来袭却让这份喜悦蒙上了一层阴影。持续亏损的商业化困境、大模型的烧钱无底洞、组织和管理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商汤科技前行路上的重重阻碍,商汤能否崛起,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