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W(HK|00020)$  $云从科技-UW(SH688327)$  

生成式AI大浪淘沙了一整年,潜力股也逐渐在群雄逐鹿中崭露头角,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四家公司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价值,成为了资本热捧的「新AI四小龙」。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上一轮AI浪潮。

2016年AlphaGo击败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激起了市场对AI的热情。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商汤、云从、旷视、依图因为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先地位,被誉为「AI四小龙」。

像今天的「新AI四小龙」一样,「AI四小龙」也先后收获了多轮融资,但这些钱似乎并没有如投资人所愿那样带来丰厚的回报,「AI四小龙」长期亏损的现状至今并未得到缓解。

不过事情最近似乎发生了转机。

近日,商汤发布「日日新5.0」,全面对标 GPT-4 Turbo,并在主流客观评测上达到或超越 GPT-4 Turbo,甚至还安排日日新和GPT-4的一场拳皇对决,来体现日日新模型的决策速度更快。

4月23日发布模型后,商汤股价开始猛烈上涨,6个交易日内上涨了103.33%,中间甚至一度因为股价暴涨而紧急停牌。

为什么「AI四小龙」又突然支棱起来了?

人们复盘「AI四小龙」时,往往将最主要的原因归结于当时的AI尚处于能,那么「升级」后的生成式AI,又是否能将熬过市场寒冬的AI四小龙拉出亏损泥淖?

艰难求生的这些年里,它们走出了怎样的道路?这些选择,对再次踩上AI浪潮的它们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1、转型:AI四小龙的求生之路

复盘AI四小龙在两波AI浪潮之间的起落,「场景碎片化」和「商业化不顺」是近些年它们显得后继乏力的主因,二者互为因果。

在开拓初期,AI四小龙的业务版图并不零散,都沿着各自锚定的主线发展。

云从和旷视,分别以海通证券的远程开户和支付宝的刷脸支付作为商业化切入口,向金融行业蔓延。依图靠安防业务起家,打开市场后开始靠图像对比能力深入「AI+医疗」的研究。商汤虽然布局较广,但也能看出来智慧汽车和安防权重最大。

而之所以今天回头看的时候,AI四小龙显得「场景碎片化」,其实是因为受到了科技大厂们的冲击。

AI公司依靠纯算法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不少公司选择给大型厂商做供应商,依赖大厂积累的数据资源完成算法优化,当大厂明白过来数据的珍贵,开始自研算法,赶超AI算法公司并不难。

2018年支付宝自研的人脸识别技术上线后,旷视相关业务的营收迅速从2018年的2616万下降到了2019年的1151万。安防领域的情况也类似,海康威视等摄像头厂商自研视觉算法达到和四小龙相近水准之后,也切断了技术供应方面的合作。

与巨头的合作中断,除了意味着单个环节的营收下降,更重要的是原先连贯的业务布局被切碎,就像在运送货物的铁路轨道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大峡谷,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同时,「数据-算法」互相促进的发展飞轮也中断了。

这些的遭遇为AI四小龙敲响了警钟,当卷入市场竞争,只有包含市场份额、行业KnowHow等因素的综合实力够强,才能构成真正的护城河,只停留在技术供应商的阶段,难保不会有一天被业内的龙头清理出局。

于是,今天四小龙分别基于自身的情况走出了不同的道路。简单来说,上市成功的商汤和云从,正在绞尽脑汁向市场证明自身的成长性,而未能上市的旷视和依图,则更注重在细分领域构建商业闭环。

最有钱的商汤,选择通过投资、并购收集优秀的人才和公司来增强自身竞争力,事实上这也是它一贯以来的做法。

作为四小龙中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商汤在2021年之前就先后进行14次投资,迄今已经达到32家。其中AI企业占到半数,剩余涵盖体育、消费等行业。

另一方面,虽然前文提到的「传统AI」业务近些年仍在承压,但整体营收规模不容小觑,因此仍有余力在科研上不断加码,2022年和2023年的研发投入均高于总营收。

四小龙中的另一家同样研发投入大于总营收的云从,虽然早早就提出了和AI Agent类似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但业绩面仍不够有说服力让市场为其买单。

早在2022年之前,云从就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按照创始人姚志强的描述,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理想状态,类似于钢铁侠的AI助手贾维斯,和今天热炒的AI Agent概念如出一辙。

商汤之所以能快速出击,和过去这些年的技术、人才,尤其是算力积累关系密切。在上海、深圳、广州、福州、济南等城市,商汤都拓展了新的计算节点,总运营算力达到12000P,上线GPU数量达到4.5万张。

从云从身上也能看到相同的特点。发布「从容」大模型的同一个月,云从西部智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可以满足10个百亿级或2到5个千亿级基础大模型同时进行预训练。

毫无疑问,抢先发布大模型带来的先发优势,使得商汤和云从一定程度上站在了「百模大战」头部梯队,为其后续迅速布局商业化打下基础。

除了时间优势和算力储备外,与眼下新涌现的AI企业不同,这些熬过寒冬的「老江湖们」对AI的态度则显得相对更加务实。

「算力+模型」、「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平台+场景」,是商汤和云从的B端业务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在承接客户开发专属大模型的需求后,它们背靠算力中心提供端到端、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

这些收入直接反映在了企业的业绩当中,商汤2023年新添的业绩板块「生成式AI」取得了199.9%的高速增长,营收规模从接近4亿拔高至11.8亿。

云从方面,虽然财报中没有明确透露生成式AI具体带来了多少营收,但从合作及订单信息中仍能看到它带来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AI四小龙在本次AI浪潮中,基本延续了此前的差异。商汤依旧大而全,云从致力于打造AI Agent,旷视将AI与物流相结合,订单中也有所体现。

但具体到企业动作上,似乎四者又在迈向同一条河流。譬如,云从、商汤、旷视均强调多模态大模型的重要性,并作为开展下一步行动的关键。

软硬结合上,商汤和云从分别在B端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C端硬件产品「元萝卜机器人」和「众寻AI鼠标」,而旷视则坚持物流的基本盘,致力于用AI升级物流机器人。

快、算力积累和务实是AI四小龙在本轮大模型浪潮中的优势,但如果将竞争者扩大到国内的所有企业,它们眼下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或许依旧是找到自身有希望构建起竞争力的领域。

也有不少旷视系人才。

而当未来「新AI四小龙」也走入相应的阶段,未必不会遭遇类似的问题,或许也会摸着「老人们」过河。

究其根本,市场竞争本就是多个维度的对抗,技术优势能领先一时,却不能领先一世。

更为关键的是,当「新AI四小龙」涌现,「老人们」其实也迎来了价值重估的机会。

当热钱不再,更务实且积累了更多「过冬」经验的AI四小龙,显然比新秀们有更多底气熬过寒冬。在许多领域,客户对稳定性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一时的技术领先。

整体来说,AI四小龙虽然今天可能没有当年那么耀眼,但基本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并务实地向盈利努力。关于它们的未来,或许这句话最适合最为总结——

市场总是在追逐新故事,但也许现实更偏爱老伙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基研究室”(ID:gh_4398834ca1a7),作者:白嘉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