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研究社
这几天,石药集团的业绩是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从核心数据来看,该公司已经进入较为明显的疲软期。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石药集团收入为226.86亿元,同比下跌4.9%;股东应占溢利达到37.78亿元,同比下降15.9%。
在其财报发布后,各大金融机构也难掩悲观。据悉,高盛对石药新旧产品看法较为谨慎,已将石药H股目标价由9.85元下调至9.17元;花旗将石药2024至2026财年营收预测分别下调6.1%、8.5%及8.8%,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下调9.9%、17.7%及18.2%,并将目标价由10港元下调至9港元。
显然,石药的业绩下行走势,很大程度影响了市场对集团未来前景的预期。那么,石药集团冲破迷雾究竟有多大可能性?
一、“成药销售乏力”的寒意渗出
整体业绩下滑背后,石药集团各大创收板块都发展得较为乏力。
据财报透露,前三季度,石药集团三大业务中,成药业务收入下跌3.5%至186.70亿元,原料产品业务收入下降5.2%至27.26亿元,功能食品及其他业务收入下降21.9%至12.90亿元。
从营收占比来看,成药业务基本盘不稳,最大程度影响了公司增长。细化到治疗领域,可以发现,除了消化代谢药物销售展现出明显的增势,其他类型药品的销售额都不太亮眼。结合石药集团在财报中的分析以及市场现状来看,或与以下方面相关。
一是下游市场采购需求有所收缩。比如,医院有意识地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就会影响到药企产品的放量。在财报中,石药提到,在第三季度,恩必普(丁苯酞软胶囊、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销售有较大幅度的下跌,主要是因为在控制医疗费用的环境下,医院对用量排名靠前的药品实施较严格的管控。
二是产品纳入集采。当前,对于创新药企而言,集采既可以提升产品知名度,也具备一定的让利属性。据石药透露,于京津冀「3+N」联盟药品集中采购中,抗肿瘤领域的津优力(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及多美素(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两款产品的价格分别下调约58%和23%。
随着联盟集采结果落地执行,今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上述两款产品的销售额显著下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产品竞争也为当前石药集团的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性。以明星产品恩必普为例。据悉,这一单品是石药集团的营收支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于2005年成为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1类新药,帮助石药集团构筑了在脑卒中领域的竞争壁垒。
不过,目前恩必普的注射剂和软胶囊专利均已到期。虽然由于“一种丁苯酞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包含“化学药品含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专利”和“化学药品的医药用途专利”)2032年才到期,恩必普还没有被纳入仿制药参比制剂,但石药集团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竞争压力。
毕竟不少药企都已经看中恩必普占据的市场,待专利完全到期,预计相关领域会涌现出更多的强劲对手。
基于此,市场也希望看到石药更多的创新成果实现商业化,为公司提供新增量。那么,借助产品研发,石药能够增强市场信心吗?
二、下一个营收支柱在哪里?
从研发动作来看,石药集团还是展现出比较猛的势头。
据财报透露,2024年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为人民币38.80亿元,同比增加5.5%,约占成药业务收入20.8%。目前逾60个重点在研药物已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6个已递交上市申请,24个产品(30个适应症)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而且需要看到的是,这些产品也覆盖了前景广阔的ADC、mRNA等领域。就ADC领域而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59亿美元,2020-2025年CAGR为31.50%。
身处其中,石药是有一定优势的,毕竟成立多年,集团已然具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据悉,石药的ADC平台由美国子公司德丰开发,采用酶法定点偶联的技术,具有稳定性好、均一性高的特点。
不过,创新药研发周期漫长,石药下一个营收支柱何时出现仍是未知。另外,高投入也在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这种情况下,对于石药而言,借助授权等方式推进发展,或更为紧要,其也正在落实这样的战略。
比如,10月7日,石药集团宣布与阿斯利康订立独家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石药集团同意授予阿斯利康在全球开发、制造及商业化脂蛋白抑制剂YS2302018及相关产品的独家授权。
据悉,这笔交易中,石药集团将收取1.0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3.7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和最高15.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根据相关产品年度销售净额计算的分层销售提成。
总体来看,现阶段石药新药研发的商业价值还难以全面释放,过渡期中,公司也只能找找其他“船桨”寻求上岸。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