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就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并且一直保持第一出口大国的位置至今。但人民币于2015年正式通过IMF考核、纳入SDR篮子之前,其实在2010年就尝试过加入SDR,却未被纳入,这是为什么呢?
本系列上一篇小课堂提到,2005年11月以后想要加入SDR的货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标准:
1.必须是IMF成员国、或货币联盟所发行的货币;
2. 该经济体在入篮的前五年考察期内,应是全球四大出口地之一;
3. 该货币应为《基金协定》第30条第f款规定的“自由使用货币”;
4. 纳入SDR篮子货币要求不少于70%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投票支持。
2010年人民币因第三条——“货币可自由使用”这一条件未达标而被拒绝添加进SDR。彼时我国刚开始推行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人民币除了在对外贸易往来中偶尔被使用以外,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储备、定价、投融资等功能基本没有。在对外贸易领域也基本用美元结算。
2010至2015年间,我国针对人民币“国际间广泛自由使用和交易”,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资本账户开放。2011年开始,境外投资者可以使用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依法开展境内直接投资活动。同年,RQFII开放、QFII数量和金额也快速增加。后续陆续放宽了QFII、RQFII的审批限制、金额限制。2014年开始,开通沪深港通,放松外资进入国内股票市场的限制。
其次是汇率机制改革。2015年,中国央行调整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报价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减少央行对汇市的干预。经过这几年的多项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的推进,人民币在国际间的“自由使用”程度大大提高。
2015年11月,IMF总裁声明:“由于人民币满足了“可自由使用”货币的要求,因而IMF工作人员建议执行董事会,可以让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
2015年11月底,IMF宣布,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加入SDR货币篮子的第五种可自由使用货币。并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加入SDR后加速前进。
国际储备方面,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规模逐年增长,当前已位列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于2022年第一季度达到了2.83%。
国际结算方面,人民币的跨境使用量逐年增长。特别是伴随着CIPS系统的上线,即使被纳入SDR后经历了2015-2016年的人民币贬值、2018年的贸易战、2020年的疫情等,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态势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
计价方面,更多境内外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开始优先选择人民币计价合同。中国银行在《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RCEP中的人民币》中提到:“35.3%的受访境内工商企业反映其签订的人民币计价合同占比上升。调查结果反映出人民币在贸易合同计价中的使用趋向提升。”
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部分,将会有更多的国家使用和储备人民币。更多、更分散的使用主体,使得国际金融风险通过人民币更容易传导回我国。这就要求我国更进一步深化改革金融和货币体系,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创造更多的灵活稳定的工具。
作者:
李炎桐 S05706230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