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入表是指将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并纳入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它是数据治理和价值变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数据资产入表意义深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境。下面就对数据资产入表的难点与解决办法进行全面剖析:
一、数据资产入表的难点分析
数据源纷繁复杂
1. 数据源类型各异
企业的数据资源通常类型繁多,包括ERP、CRM、OA等,以及爬虫、埋点、API等外部数据,还有音视频、图像、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在数据格式、数据模型、数据质量上差异较大,导致数据资产管理难度增大。
2. 数据源接入方式各异
技术架构、网络环境、安全策略的不同,导致数据源接入方式多样。多样化的接入方式,加大了数据采集的复杂度,影响数据资产入表的效率。
3. 跨源数据关联与整合困难
数据资产入表需要将分散在不同业务域的数据进行关联整合,形成完整的数据视图。然而,不同来源的数据在主键、编码体系、粒度、口径上往往不一致,难以直接关联。同时,跨源数据整合还面临数据权限、数据字典、业务逻辑的割裂,难以保证完好的关联效果。
1. 数据完整性问题
业务流程不规范、人工录入失误、系统bug等原因导致数据缺失、数据错漏、数据重复等质量问题。但补齐源头数据,提升入表数据的完整性,又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
2. 数据一致性问题
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在指标口径、计算逻辑上往往不统一,导致同一业务主题的数据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解决跨系统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协调多方,统一数据标准,并设计合理的数据处理流程。
3. 数据及时性问题
业务系统的数据更新频率各不相同,且受限于系统负载、时间窗口等因素,难以实现数据完全实时入表。但特定的业务场景或数据应用,对入表数据的时效性要求极高。想要权衡数据及时性与系统性能,必须设计最优的数据采集策略,而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 数据标准规范缺失
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有利于数据资产的有序管理,然而,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数据标准规范,在数据编码、命名、定义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碎片化,不利于数据的规模化采集和融合应用。
2.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不完善
数据从产生、流转、使用到归档,每个环节都需要规范化管理,但目前多数企业缺乏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管控,难以实现端到端的数据闭环管理。
3. 数据质量管控流程不规范
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存在职责分散、流程不畅、考核不严等问题导致数据质量难以持续提升。粗放的质量管理模式,制约了入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
1. 海量数据高效入表困难
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数据入表面临海量数据并发写入、实时处理的挑战。传统的单点入库模式,在数据量激增时,不再适用。如何运用分布式大数据技术,构建高可用、高性能的入表通道,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
2. 异构数据源处理困境
入表数据来自多个异构数据源,需要在数据汇聚层做规模化的数据抽取与转换。这对ETL工具的数据适配能力、元数据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而采用多种ETL工具,又可能导致数据开发效率低下、运维难度加大等问题。
3. 实时数据入表难点
实时数据入表是众多业务场景的刚性需求,但由于数据量大、频率高、时效要求高,对传统的T+1入表机制形成巨大冲击。流式数据接入、实时计算、实时存储、实时数据服务等一系列能力亟待打造,大数据架构也需要一体化升级。
二、数据资产入表难点应对方法
统一数据源接入标准
1. 制定数据源分类与管理规范
建立完善的数据源梳理机制,将企业内外部数据进行全面盘点,制定数据源分级管理规范,明确不同类型数据源的采集标准、管控要求、服务方式。
2. 统一数据接入API与安全认证机制
构建统一的数据接入层,通过标准化的API接口,屏蔽底层数据源的差异,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规范采集。同时,还要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体系,确保数据采集过程的安全合规。
3. 通用数据源适配层,简化对接流程
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源,设计通用的数据适配层,将各种数据采集插件进行封装,提供标准化的配置和调用接口。设计通用的数据适配层,提供标准化的配置和调用接口,简化数据源的接入配置,降低数据对接的技术门槛。
1. 数据质量标准与规则定义
在业务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梳理关键数据要素,制定全面的数据质量标准,包括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准确性等维度的质量规范。针对常见的质量问题,设计数据质量校验规则,用于数据质量的检测和考核。
2. 数据质量检测、监控、数据修复
数据质量检测平台的搭建有重要意义,它能对对源系统数据和入表数据进行批量和实时的质量扫描,并根据预设规则对数据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和告警,形成数据质量问题闭环处置机制。对于有问题的数据,能及时反馈并进行更正,确保数据有序高质量供给。
3. 数据质量考核机制建设
将数据质量纳入组织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数据质量评分规则和奖惩措施。通过常态化的数据质量考核,提升各部门的数据治理意识,调动全员参与数据质量提升的积极性,促进数据质量的持续改进。
1. 制定数据管理政策与标准规范
数据治理委员会的组建至关重要,它能明确数据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治理原则,制定数据资产管理的顶层政策。梳理数据标准规范,统一数据架构、数据模型、数据分层等内容,并明确各项标准的执行主体和管控流程,为数据资产有序管理提供准则和依据。
2. 梳理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制定数据资产从采集、存储、加工、应用、销毁各环节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结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设计数据分级分类、脱敏处理、访问审计等数据保护机制,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合规。
3. 数据资产的分级分类与权限管控
根据数据的来源、隐私级别、关键程度等属性,对数据资产进行科学分级分类,并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建立数据资产的权限管理机制,基于角色和属性的访问控制,实现精细化授权和访问监控,避免敏感数据泄露。
4. 数据血缘、数据字典等元数据管理
建立数据资产的元数据管理机制,通过数据采集、转换、加工等过程,自动捕获和记录数据血缘信息,形成数据溯源链。同时,梳理关键数据资产的业务口径、计算逻辑、技术属性等,形成企业级数据字典,为数据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和应用提供支撑。
1. 基于分布式计算框架的大数据入表优化
引入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框架,对海量数据入表场景进行高效处理,构建高并发、高容错的数据采集通道。利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能力,实现数据入表过程的水平扩展,突破传统架构下的性能瓶颈,显著提升入表效率。
2. 一体化数据入表架构设计
面向复杂数据应用场景,打造一体化数据底座。将实时计算与离线计算相结合,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架构。引入流式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计算和写入,满足准实时数据入表和数据服务的需求。
3. 智能化数据分拣、清洗、转换与关联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优化数据处理流程。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拣规则,自动识别和归类不同格式和主题的数据;运用智能数据清洗和修复算法,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基于知识图谱等技术,实现跨源数据的智能关联,促进全域数据融合。
4. 构建数据入表自动化测试体系
针对数据入表流程的关键节点,设计自动化测试场景和校验规则。通过自动化测试脚本,模拟各种数据输入组合,验证入表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提前发现和规避数据缺陷,保障入表数据质量。
三、结语与展望
数据资产入表存在诸多实践难题,企业要高质量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工作,需要在顶层设计、数据架构、流程规范、平台建设等方面统筹一致、标本兼治,系统性提升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我们相信数据资产入表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文章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