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有趣的一个话题开始。
过去几年,关于$拼多多(PDD)$ 有一个说法比较流行,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很强。投资拼多多就是投这个团队的战斗力。
结果,这个季度管理层自己说:
「公司团队的逐渐老化和自身能力不足,导致我们在应对某些变化时,会错失一些宏观机会。」
「团队受限于第三方平台运营的历史能力,没有充分把握好这些宏观政策的红利。」
「但平台运营模式的限制,以及团队历史经验的局限和能力不足,这些相对于同行的劣势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显著存在,对财务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的扩大。」
虽然整体上这次机会的错失是个较为短期的行为,可见所谓的战斗力强更可能是公司在高速增长阶段的另一种归纳而已。团队战斗力不宜作为投资拼多多的主要因素,更不可能成为拼多多的护城河。
我之前写过一篇《论拼多多的护城河》,核心表达两点,拼多多的护城河是低成本优势,这种低成本优势是通过两套机制达成的,一是低价分发机制,二是商家竞价机制。在我看来这两套机制的拼多多长远发展的根。
再回到这个季度财报,如果直接看结果,得到的是营收放缓、费用上升、利润率下降(有一种观点认为竞争加剧且放在后面说),乍看没有任何积极面。
看数字,和看生意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把数字带动到生意里面去看具体发生了什么,该如何定性。一是营收放缓,环比增长2%,这部分广告和佣金分开看,广告代表国内电商的变现增速,这部分虽然放缓,但是仍然有24%的增速。这个增速比起国内电商其它家(包括最近的抖音月度增速约20%)仍然是非常好的,考虑到take rate接近顶点,判断拼多多的GMV增速仍然在双位数以上。也就是说拼多多的市场份额仍在增加。
佣金部分大幅度放缓,国内国外因素都有,主要说说国内,毕竟国外是投入期波动大。国内主要是百亿减免、转运费用减免等,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减免商家或者平台补贴的费用所达成的结果该如何定性?我是这么思考的,一是这个结果是否在弱化平台的竞价机制?二是是否让消费者受益?我们可以看出,平台付出更高的成本,并没有改变商家竞价的机制,可以理解为将商家的生存线向上提了一截而已。二是消费者仍然是受益的。
如果结合之前《电商公约》的达成,不排除拼多多突然对商家更加友好是因为监管约束。至少在我这边无法100%确定这是电商竞争加剧导致。合理看待竞争,毕竟,从竞争的角度看拼多多,这个平台当年就不可能跑出来。
所以,我目前的结论是,拼多多的护城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低价优先分发和商家竞价的模式会长期持续。
另外一点争议是利润率的下降。其实从管理层口径可以看出来,他们很清醒,也很诚实。早面对利润率下降,换长远发展是唯一的选择。一个生意最重要的追求是健康长久,第一优先级。一切的经营活动理论上都为这个服务。如果企业能活得更长久,比如服务消费者更多更好了,市场份额持续增加,那么利润率降低就问题不大。但是如果一个公司为了应对竞争,不得不降低利润,甚至市场份额掉了,那就是另一回事。
且看隔壁的阿里,过去几年利润倒是波动不大,几乎没有实质性的降低吧,但是市场份额掉了多少?服务消费者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步?市场对这种行为有多大程度的认可?
财报是经营结果的阶段性展示,注意关键词,是阶段性。更重要的是判断公司的管理层有没有在增长逐渐困难的过程中做傻事。其实管理层做傻事,很好观察,大部分情况就是瞎投资,特别是主业以外的投资,其次就是忘记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出拼多多的管理层做什么傻事。所以请问大家,这个季度除了国补(这个明显是短期因素),管理层做了哪些事是伤害长期发展的?
注:重仓拼多多,有屁股决定脑袋情况,请勿作为投资建议。
作者:时光投资-Edward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