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巨丰(SZ301296)$  

狂卖800亿,养活蒙牛伊利!一个外国纸盒厂,凭什么拿捏中国人?

中国乳业的崛起,从过去的凭票供应到如今的琳琅满目,堪称一部波澜壮壮的奋斗史。科技进步推动养殖方式革新,养殖规模扩大,奶产量显著提升,2018年,中国中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蒙牛2021年总营收更是高达881亿元,伊利则达到惊人的1106亿元。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一个外国纸盒厂——瑞典利乐包装公司,却如同一个隐形的巨人,牢牢地“拿捏”着中国乳业的命脉。

利乐,这个名字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或许有些陌生,但它生产的纸盒包装却几乎无处不在,占据了中国液态奶市场的半壁江山。这家成立于17世纪末的企业,凭借在无菌包装领域的百年深耕,建立了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然而,其商业模式却备受争议,甚至被指责利用垄断地位牟取暴利,将中国乳业巨头“养肥”的同时,也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据传高达800亿元。
利乐的“吸金大法”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彼时,蒙牛和伊利还是初出茅庐的新秀,急于打开常温奶市场。利乐瞅准时机,以低价提供灌装设备为诱饵,与这两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这看似双赢的合作,实则暗藏玄机。利乐的灌装设备价值不菲,动辄上千万元,虽然打了一折出售,但附加条件是蒙牛和伊利必须长期使用利乐的包装材料。
这种“捆绑销售”策略,让利乐牢牢控制了中国乳业的包装市场。其灌装设备上装有特殊的识别系统,只能识别利乐自家的包装产品,其他品牌的包装材料根本无法使用。这种技术壁垒,使得蒙牛和伊利即使想更换其他供应商,也无能为力,只能乖乖地向利乐“进贡”。

更令人担忧的是,利乐还限制包材原料供应商向其竞争对手供货,进一步巩固其垄断地位。这种做法无疑扼杀了市场竞争,也让中国本土包装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利乐的垄断行为,导致每盒牛奶中高达四分之三的利润流入了利乐的口袋,中国乳业巨头辛苦经营,却沦为利乐的“打工仔”。
利乐的垄断行为并非没有受到挑战。1911年,欧盟就曾因其不正当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对其处以2500万欧元的罚款。2016年,中国也以同样的理由对利乐处以6.7亿元人民币的罚款。然而,这些罚款相对于利乐的巨额利润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并未对其垄断地位造成实质性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本土包装企业也开始崛起,纷美、新巨丰普丽盛 、碧海等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力图打破利乐的垄断。然而,由于缺乏发展平台和历史机遇,这些企业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中国乳制品市场被蒙牛、伊利两大巨头占据,包装市场又被利乐垄断,本土包装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形成恶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利乐的垄断行为并非仅限于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其市场份额都占据绝对优势。这种全球性的垄断,使得其他国家的乳制品企业同样面临着与中国企业类似的困境。
面对利乐的“纸盒帝国”,中国乳业该如何突围?业内专家认为,打破利乐垄断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一方面,要加大对本土包装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自主研发,突破利乐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要鼓励乳制品企业尝试与其他包装供应商合作,避免过度依赖利乐,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此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利乐的监管,防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打破利乐的垄断,才能真正释放中国乳业的活力,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更实惠的乳制品。
利乐的“纸盒帝国”究竟是推动中国乳业发展的功臣,还是阻碍其进步的绊脚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未来,中国乳业与利乐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我们拭目以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