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09:14 山东 听全文
山东海化纯碱厂鸟瞰图
10月25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交流山东海化集团现场会在潍坊举行。来自国家有关部委、高校智库、企业界、媒体界和部分省市企业联合会的260余名代表参加现场观摩和交流研讨。
“本次现场会以山东海化集团为样本,推广海化‘点线’目标管理创新成果经验,研讨新时代企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这对于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企业核心功能和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原局长黄利斌表示。
推进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新质”音符,在这里交响出一曲改革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管理创新“一张表”
构建“点线”目标管理体系
因海洋而生、因改革而立、因创新而兴。海化是一家普通的国有企业,或者说海化是一家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因为透过海化的探索发展历程,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国企改革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也品味出改革创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山东海化集团地处潍坊滨海区,企业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9月国家“二五”重点项目山东羊口盐场建场。1986年4月,国家“七五”重点项目潍坊纯碱厂开工建设。1998年7月,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2009年9月加入中国海油集团。2020年10月股权回归潍坊。伴随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海化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经过近70年的不懈奋斗,海化集团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盐化工龙头企业、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头雁”企业、潍坊高端化工产业链海洋化工综合利用“链主”企业。
然而,面对传统化工产业环保压力增大、资源约束增强、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海化作为传统基础化工原材料企业,高耗能特点明显,纯碱、烧碱、氯化钙等主导产品的生产成本构成中电、蒸汽等能耗指标占比50%左右,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曾一度落后于同行先进企业。
“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精准对接市场变化、高效配置资源、促进内部协同、推动持续创新的管理新模式。”海化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永志感慨道,“对海化而言,管理创新的关键在降本增效,低碳发展的重点就是节能降耗,如何降低成本、减排降碳、绿色转型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王永志介绍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化集团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向管理要效益,开始探索一条推动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海化开始在纯碱厂试点目标管理,2018年在海化股份推广目标管理,而后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优化提升形成“点线”目标管理方法,2024年在海化集团全面推开。
今年5月,海化股份创造的“点线”目标管理创新经验被审定为第30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成果。会上,以《推进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海化集团以“点线”目标管理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题的经验分享引发热烈反响。
纯碱厂党委书记、厂长王可滨介绍,今年是全面推行目标管理的第8年,他们以“制碱龙头”为目标,设置盐耗、电耗、煤耗等3个关键指标点,深入实施极限目标管理。推行目标分级管控方案,设置厂级指标24项,车间级指标485项,班组级指标2280项,个人指标6460余项。在成本管理中,实施费控点线控制,设立“绿、黄、红”预警线,实行节奖超罚的绩效考核模式。8年来,累计实现利润45.5亿元,因降耗增效4.3亿元。
为破解影响生产和效益的“卡脖子”难题,纯碱厂对一些难以达成的指标,变鼓励式创新为即时奖励式创新,组织开展“揭榜挂帅”课题攻坚活动。通过定期将各类关键性“瓶颈”和难题进行张榜,让有志于创新的广大职工向破解工艺缺陷、设备瓶颈、技术难题、增效短板发起冲锋,截至目前累计揭榜课题16项,年增效8700多万元。其中,仅电耗一项,年降幅达18.8%,2024年以来,较去年同期节电2352万kwh,累计增效1200多万元。产品综合能耗由之前的330千克标准煤降至303千克标准煤,创出历史新低。目前,纯碱厂重点控制的9项消耗指标全部跃居行业前三,6项指标稳居行业第一。
自实行新模式以来,纯碱厂产量屡创新高,2023年突破320万吨大关,在装置未增加的情况下,年产量较2017年增产超60万吨,相当于再建了一座中型碱厂,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工厂氨碱生产企业;综合能耗稳居同行业前列,连续7年获得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被工信部评定为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产品设计“双绿”企业和“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氯碱树脂公司的烧碱管控颗粒精准到了万分之一,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实现了利润核算由每月核算精准到每天核算,做到了“昨天的利润,今天就能看到”。溴素厂实施全流程智能调控优化提升,填补2项行业空白,提取率最高达80.48%,成为“行业指标一流、国内单一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领先”的溴素行业排头兵。
山东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令波说,2018年海化股份推行新模式以来,管理效能不断优化提升,经济效益连创历史新高,其中,2022年,实现利税总额22.33亿元,创公司成立26年来最好水平,入选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5年单耗下降累计节支3亿元。今年在全集团推行新模式以来,纯碱、烧碱、氯化钙、小苏打等产品产量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累计因产量升高同比增利7203万元,因消耗降低同比增利9136万元。这一组又一组的数据印证了“点线”目标管理这一新模式的成效。
企业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员工共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强调,海化集团创新性地构建了“模拟分红型”绩效考核模式,按照“不动存量动增量”的原则,采用员工模拟公司股东持股形式,参与企业收益权的分配。在不违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符合国资监管部门管控要求的前提下,提取50%左右额度作为分红奖金池,遵循“激励优秀员工,不吃大锅饭”原则,让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同向同频,共担经营风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每名员工都关心企业发展、主动参与变革创新,从而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进而形成一种鼓励变革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降本增效,员工收入提高。这一考核模式,为目标管理落地落实提供了强力保障。近年来,海化坚持“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原则,将绩效考核与目标管理深度融合,引导全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据了解,自2020年10月股权回归潍坊以来,公司员工年收入增长近四成,充分激发了员工潜在的变革管理、创新求强的内生动力。
循环发展“一张网”
编织生态海洋化工“互联网”
走进海化纯碱厂中央控制室,一个显示海化循环经济的电子流程图格外醒目。与会专家及企业代表对海化循环经济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由衷赞叹。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近年来,海化依托海洋化工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产品降本增效,助力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05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今年1月海化海卤水资源循环利用“一水八用”模式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纯碱厂是海化生态海洋化工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依托当地海卤水资源优势,探索海卤水“一水六用”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建设海洋化工生态工业体系,是海化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亮点。首先制卤海水被用来放养贝类、鱼虾等海产品,初级卤水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及提取的地下卤水被送往纯碱厂、硫酸钾厂用作化工工艺冷却,代替了淡水资源,减少了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化工工艺冷却时吸收了化工废热的卤水送溴素厂提溴,由于卤水温度提高从而提升溴素提取率;提溴后的卤水送纳滤装置精制,精制后的清洁卤水送纯碱厂作原料和化盐用水,减少了原盐用量;经纳滤精制后的浓卤水送到盐场晒盐;晒盐后的废液苦卤回收后先送溴素厂苦卤提溴,提溴后的老卤经复晒提浓后去生产硫酸钾、氯化镁等产品。
这6道“工序”下来,提高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避免了制溴废液、制盐母液外排对海域生态的影响,实现了海洋化工界为之奋斗多年的“盐、化、养”一体化的目标,做到了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效益“同生共赢”。
这个以海卤水为原料形成的产业链,又通过左右关联、上下延伸、梯次利用、步步增值,形成了“资源—生产—产品—深加工”和“资源—生产—废弃物—再利用”两大循环流程,并积极探索“一水六用、动脉扩张、静脉串联、动静耦联”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建立起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生态海洋化工“互联网”。
专家们认为,海化自觉运用生态经济原则,把在工艺上有内在联系的企业聚集到适当区域,实现了废弃物在区域内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建立了一种区域内的工业生态平衡,提高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堪称全国乃至世界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前,海化正在推进的“一水八用”国家标准化试点,主要是以现有海卤水“一水六用”循环经济产业为基础,增加海卤水淡化循环经济标准和源网荷储循环经济标准,打造更为完善先进的“一水八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海化新的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一水八用”后,进入系统的海卤水中的有用成分就基本被“吃干榨尽”,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效应更加凸显。
在华龙新材料公司,公司总经理宋仕杰介绍,这个项目是国内最大的硝盐项目,年产硝盐20万吨。该项目是纯碱的下游深加工项目,是海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是硝盐行业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工艺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这套装置是硝盐产品绿色关键工艺系统集成的示范项目,形成了覆盖硝酸钠、亚硝酸钠产品全部工艺流程和供需环节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这个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引领硝盐行业绿色发展、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工艺、打造深具潜力的绿色生产新模式新业态树立了示范。
该项目依托年产20万吨硝盐升级搬迁项目,集大型化、集约化、自动化于一体,创新集成度高、能耗低、工艺技术创新性强,拥有4项专有专利技术,制定2项高品质硝盐绿色产品行业标准,攻克了硝酸钠产品中氯化钠含量高的行业难题,达产品到熔盐级要求,多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成为助力发展清洁能源、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行动者。由于该项目是硝盐产品绿色关键工艺系统集成的示范项目,得到了由国家工信部批准、国家财政部1200万元补助。
走进纯碱厂纳滤装置,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与产业化中心主任潘玉强介绍,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纳滤膜应用装置,是由海化自主研发的利用新兴纳滤技术精制卤水代替海水化盐制碱工艺技术,属于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个装置主要用来降低纯碱生产原盐消耗,投用以来吨碱盐耗创同行业最好水平,目前每年降本增效近亿元。
海化拥有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利用地下卤水直接生产纯碱,一直是海化人的梦想。从1989年纯碱厂投产以来,一直用海水化原盐制碱,生产原盐和化盐精制的费用拉高了纯碱制造成本。上世纪90年代初,海化人提出大胆设想:直接利用比海水浓度高的地下卤水化盐制碱。然而,地下卤水含有大量钙、镁、硫酸根等离子,会给纯碱制造设备造成严重结疤,这个设想暂时搁浅了。
近年来,随着纳滤膜的广泛应用,海化人利用纳滤技术精制地下卤水生产纯碱的梦想再次被点燃。海化工程技术人员大胆尝试,将多种先进膜材料及技术首用于精制卤水制碱项目,进行膜法分离原创性攻关。探索应用纳滤技术脱除地下卤水中钙、镁、硫酸根等二价离子,成功产出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的精制卤水用于纯碱厂化盐制碱,让海化人利用地下卤水直接生产纯碱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海化自主研发的纳滤精制卤水技术让传统制碱工艺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作为纳滤精制卤水技术的核心,纳滤膜成为这个模组工程的关键,但这项技术多年来一直掌握在国外几家大公司的手中,如何解决这个卡脖子的问题,海化决定联合国内其他企业展开自主研发,实现纳滤膜组件国产化。经过一次次技术攻关,2014年“纳滤精制卤水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作为国内最大的超滤纳滤膜组工程,每年增创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数百次的科技研讨,上千次的过滤实验,国产超滤纳滤膜正式在二期项目投入使用,成本也从单支1万元降到了6000元,打破了国际垄断。
海化实施纳滤精制卤水制碱项目,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利用新兴纳滤技术及膜材料精制卤水代替海水化盐制碱,给传统纯碱工艺流程再造带来重要变革。潘玉强说,经过两期项目建设,目前日产精制卤水量已突破4.5万立方米,年可节约原盐100万吨,年创经济效益近1亿元。相当于在1万平方米的纳滤车间内完成了需要60平方公里盐田滩晒土地才能产出的原盐。
随着海卤水淡化浓缩及工厂化制盐卤项目实施,可日产淡水7万立方米,浓水中氯化钠利用率将提高到80%以上,还可综合利用海水中的溴、钙、镁、钾、硫酸根等有用资源,实现“浓淡双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山东海化在全国海水淡化行业中处于领军地位。
在创新驱动赋能下,海化的生态海洋化工“互联网”还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继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延展。今年年底,由海化投资兴建的我国首家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将正式投用。该基地将立足于海洋化工产业国际前沿和发展方向,致力于盐化工、水处理、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和持续优质的源头技术供给,建设技术创新中试平台,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满足技术成果放大试验和工业化验证试验要求,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海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转型升级“一张图”
建设现代化海洋化工产业基地
在海化集团展厅有一张产业发展图,展示出海化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
海化立足国内盐化工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优势,围绕“建设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海洋化工产业基地”的奋斗愿景,坚持“一核多翼、链式布局、协调联动、耦合发展”,形成了“延伸盐化产业、壮大能源产业、做大石化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一张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海化蓝图”徐徐展开。
——延长盐化产业。按照“行业龙头、国内一流”的定位,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通过战略合作、并购重组扩大市场影响力、资源保障力,增强竞争力;以羊口盐场为原料生产基地,以纯碱厂为龙头,氯碱树脂公司、溴素厂、氯化钙厂、硫酸钾厂、小苏打厂组成深加工产业链;围绕海(卤)水、碱、氢、氯、溴布局建设硝酸钠、亚硝酸钠、小苏打、双氧水、过碳酸钠、氯化物、溴化物以及海(卤)水淡化和工厂化制盐项目,巩固提升盐化板块竞争力。
——壮大能源产业。按照国家能源规划,对热电公司实施“压电增汽”和“能效提升”改造,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发展3GW光伏、风电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和天然气调峰机组,打造国家级风光储智慧能源示范基地,推行光伏绿氢与天然气混合气体用于燃气发电(新能源调峰)技术,扩大“源网荷储”实施规模,研究蓝氢、绿氢制备下游化工产品链项目,抢抓战略性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企业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
——做大石化产业。按照“油头、化身、高化尾”的规划思路,以石化公司为主体,推动实施“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向乙烯、丙烯及芳烃等下游化工路线发展,实现石化板块从油品路线向石油化工路线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效益;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引入外部资本,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新材料产业。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为方向,推动盐化工、石油化工向下游延伸发展;发展熔盐储能新材料,布局完善海洋化工新产业链;发展电化学储能新材料,开发生产全钒和铁铬电解液新材料;研究石油化工下游及其他新材料,拓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研究含氯含溴化学品新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及高端树脂等化工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和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发挥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优势,加强风光氢氨醇产业、储能产业的系统研究,促进质效双升,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未来的海化将守正创新走大道,蓄势而为展新姿。”对于海化未来的发展,山东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令波提出了“五个坚持”。
——坚持改革攻坚提质效,积聚新优势,打造金色阳光海化。海化将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联合推动“科改”“双百”和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3项行动,确保年底前完成主体任务的80%。
——坚持强化管理练内功,激发新活力,打造银色效益海化。海化将目标管理作为推动管理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形成方向一致、环环相扣、协调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
——坚持调整结构优布局,拓展新赛道,打造绿色低碳海化。海化将按期完成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和10万吨/年硝酸钾项目;加快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同开发1.04GW新能源光伏发电等对外合作项目,一体推进纯碱厂老线氨碱改联碱等项目。
——坚持科技赋能求突破,激发新动能,打造蓝色科创海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海化将加快推进以“零手动”为核心的智能工厂建设,打造产供销研协同一体化智能平台,年底前完成3家单位试点;打造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坚持党群协同聚合力,树立新形象,打造红色党建海化。海化将深化拓展“海化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全员创新体系。坚持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让员工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化集团向海图强、未来可期。”孙令波对于海化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我们将围绕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和推进产业结构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两翼齐飞’,加快传统产业弯道超车,新兴产业换道超车,推动盐化工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石化产业蓄势而为、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起势发力,让‘蓝色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潍坊日报社
阅读111777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