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北交所IPO申请2年多后,新三板挂牌公司高德信(832645.NQ)涉嫌财务造假案浮出水面。
  11月20日,高德信公告称,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收到深圳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明,在2018年至2021年间,高德信存在虚增营业收入4.5亿元。因高德信公开发行文件引用了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的财务数据,导致存在重大虚假内容的情形。证监会拟对高德信及相关高管罚款3270万元。
  这是证监会重拳出击,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严查IPO“带病闯关”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一天前,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针对财务造假的顽疾,证监会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开展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专项行动,强化立体化追责。今年前10个月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是证券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证监会在今年年初便明确表态,让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吴清2月7日履新证监会主席以来,打击财务造假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今年3月初,他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首秀”上强调,要严把IPO入口关,企业IPO上市绝不能以“圈钱”为目的,更不允许造假欺诈上市;加强上市后监管,突出防假打假。
  今年以来,针对财务造假的政策“组合拳”力度不断加大,多部门联手发文出台相关新规,坚持监管“长牙带刺”,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持续提高违法成本,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财产罚”与“资格罚”日趋常态化,提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逐步构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新格局。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证监会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在惩处财务造假方面保持严监严管的基调。监管政策注重加强部际之间的协调和央地之间的协同,通过构建综合惩防体系,能够精准有效地开展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相关专项行动。今年以来查办相关案件的数量和罚没款金额,均超过去年全年,表明监管对财务造假从严执法力度和广度空前。
  “注册制下的证券监管执法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投资者保护制度逻辑是一以贯之的,中后端的持续监管和有效问责,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刑事追究共同构成立体化的惩戒约束体系,对前端的注册发行实践形成正向激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力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门外”
  “严把入口,企业IPO上市绝对不能以圈钱作为目的,更不能允许造假、欺诈上市。”吴清在3月初的履新“首秀”中强调,注册审核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依规,严之又严,督促发行人能够真实、准确、完整的披露他的信息,全力把造假者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
  A股推行注册制以来,新股发行数量一度快速增长,也有一些企业“带病闯关”“一查就撤”。但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要求,2024年以来,证监会持续严打IPO“带病闯关”,严惩欺诈发行,坚持“申报即担责”,决不允许一撤了之。
  在2月23日的证监会春节后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表示,将持续加强IPO全链条把关,严审重罚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并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
  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是证券法赋予证监会的一项监管执法手段,是IPO全链条监管的重要一环。
  3月中旬,证监会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行了修订,强调“申报即担责”,规定在检查过程中对撤回上市申请的企业“一查到底”,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4月,证监会公布《关于修改〈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的决定》,将“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由5%修改为20%。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提出,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整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由证监会联合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严肃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行为,加大股票发行环节现场检查和督导力度,聚焦业绩异常增长等情形,严防“带病闯关”。
  在严监管态势下,证监会查处了部分典型欺诈发行企业。2月9日,证监会通报了对思尔芯欺诈发行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的情况。思尔芯被处以400万元罚款,时任高管被处以100万-300万元不等的罚款。该案系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例欺诈发行案件。
  今年8月,证监会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华道生物未获注册但发行申报材料存在虚假记载,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被罚款1150万元。11月,深交所对华道生物欺诈发行案作出纪律处分决定,对华道生物及相关责任人给予5年“禁入”罚单、公开认定、公开谴责等重处罚措施。
  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申报即担责”的严监管下,对于涉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发行人,即使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仍然难逃追查和惩处。这对于IPO公司明显具有警示意义,有助于从根本上整治曾经出现的企业“一查就撤”现象,阻断发行上市“带病闯关”,从源头上提高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加强上市后监管,防假打假
  企业上市后,财务真实性仍是日常监管的重中之重。
  吴清上任后便强调,狠抓日常,加强上市后监管,防假打假。证监会目前正在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严肃整治、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实际上,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是证券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证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其中造假案件203起,占比超五成。
  2024年上半年,证监会执法条线将从严打击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列为执法重点,共查办相关案件192件、同比增长25%,共处罚责任主体283人(家)次、同比增长约33%,罚没金额47亿余元、同比增长约6倍,刑事移送230人(家)次、同比增长238%。
  证监会查办财务造假案件及罚没金额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今年以来,证监会从严查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其中,严厉处罚鹏博士通过操控资产减值计提节奏虚增利润和资产的行为,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罚款3400万元;对华讯方舟形成资金闭环、业务闭环的智能自组网等业务穿透识别,认定无商业实质构成财务造假,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被处以1910万元罚款。同时,还严肃查处了中利集团、上实发展、华铁股份、摩登大道等信息披露违法案件,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分别开出高额罚单。
  证监会表示,从案件查办情况看,欺诈造假的上市公司只是少数,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上市公司群体形象、动摇投资者信心。证券执法的目的,正是识别和有力打击违法少数,促进资源向守法合规、经营规范的上市公司流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今年前10个月查办财务造假的案件数目与罚没金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彰显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