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应用,盈利能力正在成为AI公司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大模型企业而言,已经真正地进入到了去伪存真的阶段。对于那些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者始终不能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大模型企业而言,淘汰赛已经拉开序幕。

很显然,市场对于企业的考量,已经开始向盈利端倾斜。

实际上,自移动互联的风口兴起后,先进科技的商业应用端速度就在加快。2019年,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开始风靡全球。

此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就开始爆发式发展,从概念端到量产,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进入2022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考核方式发生了剧变,从炒概念到考核交付,可见该领域的变化之快。2023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考核方式已经从交付量过渡到了对盈利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一场科技的竞赛,留给企业的时间并不会很多。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风口后,另外一场关于AI的浪潮也开始形成。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了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产品上线仅5天用户数量突破100万。到了2023年年初,AI以及大模型就成为全球风口。

2023年,OpenAI收入突破16亿美元,成为历史上营收增长最快的产品公司之一。仅仅一年时间,国内的大模型公司也是遍地开花。其中比较有名的就属于阿里、百度、商汤科技、科大讯飞、三六零等企业。

但是相比于微软$微软(NASDAQ|MSFT)$、谷歌、Meta$Meta Platforms Inc-A(NASDAQ|META)$等科技巨头,国内的AI公司大部分还处于烧钱阶段,且商业化并无明确的时间表,而且相比于全球头部科技巨头,抗风险能力相对也比较差。

有元宇宙的案例在前,Meta已经从元宇宙的巨额亏损的“泥潭”中爬了出来,且业绩和股价均创出了新高,反观部分A股元宇宙公司,不仅业绩不能兑现,企业也在一次次内耗与蹭概念中,业绩越来越差。

此次,不少互联网企业进军AI,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于这些企业的考核也已经开始清晰,如果企业的持续的投入不能在营收端兑现,那么市场用脚投票则是必然选项。

业绩为“王”

十年之前,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人工智能,开启了AI领域无限竞争。

但是,苦于没有真正落地的应用,各大巨头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直至2020年,元宇宙概念开始风靡全球,AI才开始“具象化”。

2020年12月,马化腾在内部文章中提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由此,全球的元宇宙浪潮席卷而来。

2021年10月,全面拥抱元宇宙的“Facebook”更名“Meta”。

2021年12月30日,“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登陆港交所。不幸的是,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元宇宙的风口就变成了巨坑。

由于持续的巨额投入看不到回报,资本市场选择了用脚投票。

一年不到的时间里,Meta股价跌去了71%,市值暴跌超过了6100亿美元,而Meta也跌出了全球市值前二十大的公司。


那一年,扎克伯格的作为全球最倒霉的超级富豪,身价跌没了1000亿美元。不仅如此,巨大的跌幅引起了投资者的不满,扎克伯格一度徘徊在了危险的边缘。

为了挽回投资者的信任,最终扎克伯格削减了元宇宙的投资,重新将重心放在了社交与AI上,Meta的颓势才开始扭转。

2022年6月,一场惨烈的闪崩暴跌,席卷了商汤科技。千亿市值的人工智能龙头,单日跌去了915亿港元。当时有市场分析认为是商汤科技巨额的解禁引发了这场暴跌,但站在今天的视角,背后的业绩恐怕才是引发恐慌性抛盘的最终原因。

此后,基石投资者阿里以及软银持续大幅抛售商汤科技,直至今天,商汤科技的股价依然还在底部徘徊。业绩带来的利空,至今还在影响着商汤。

有了元宇宙的前车之鉴,资本对于AI企业的估值更加的全面,也更加的成熟。对于AI创新型领导企业,营收增长则是重要考核因素;对于传统互联网跨界AI企业,盈利能力则是直接考核因素。

以三六零为例,2024年年初,周鸿祎宣布三六零集团已构建了包括攻击检测、运营处置、追踪溯源、知识管理、数据保护、代码安全、内容安全等多个专家模型,并在安全能力上超越了GPT-4。

但是在盈利能力水平上,仍然相差甚远。根据其三季度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三六零实现营收56.09亿元,同比下滑16.76%;净亏损为5.79亿元,同比下滑57.03%。具体到第三季度,其实现营收19.17亿元,同比下滑14.21%;净亏损2.38亿,同比下滑72.46%。从营收结构上来看,三六零互联网广告及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两项合计占据了该公司营收的70%以上。

也就是说大模型不仅没能给公司带来有效的营收转化,反而公司的营收能力进一步萎缩,反馈到资本市场,自去年高点至今,三六零股价跌幅超过了35%。如果从其上市最高位算起,其跌幅超过了80%。

而作为AI头龙的商汤,也不好受。根据其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营收为17.40亿元,净亏损24.57亿元,情况不容乐观。

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分别亏损34.28亿元、49.63亿元、121.58亿元、171.40亿元、60.45亿元、64.40亿元,加上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六年半的时间,商汤科技一共亏掉了526亿元。

另外比较危险的信号是,尽管其亏损幅度开始减少,但是其营收能力的水平也下滑。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的营收分别为47.00亿元、38.09亿元、34.06亿元,糟糕的盈利能力,让市场充满了担忧。

转型的阵痛期

业绩的压力,以及持续的亏损,让这家龙头AI公司苦不堪言。

但OpenAI在商业化上的成功,又给商汤科技指明了方向。从2023年开始,商汤科技开始减少智慧城市这些传统AI业务,将公司的重心转移至生成式AI。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商汤科技在生成式AI上的收入达11.84亿元,相比于2022年同期暴增199.9%。

2024年,商汤经历了至暗时刻,其股价一度暴跌至0.58港元/股。

但是业绩的持续兑现,最终挽救了暴风中的商汤。根据其中期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汤实现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生成式AI业务收入近11亿元,同比大幅暴增256%,占公司收入的比重达60%,已成为集团主导性业务。

财报还显示,报告期内,300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使用商汤的大模型及智算服务。

商汤集团董事长兼CEO徐立表示:“生成式AI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我们正处于下一波增长的有利位置。这次中期业绩反映公司全面向生成式AI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已阶段性达成,未来将不懈地革新技术,引领行业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商汤科技的股价也开始大幅反弹。根据统计显示,自今年4月低点开始,商汤科技股价最高涨幅超过了400%,总市值一度超过800亿港元。但随着风口的逐渐过去,商汤的股价也开始回落,目前市值仅为506亿港元。

根据IDC近期发布的市场份额报告,商汤的大模型平台及应用以16%的市占率排名行业第二,智算服务以15.4%的市场份额跻身行业前三。

但尽管业绩结构有所改变,营收也有所回暖,巨额的亏损依旧是悬在商汤科技的头上的一柄“利剑”。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商汤科技期末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为76.27亿元。

另外,近期商汤科技裁员还引发了市场的关注。针对裁员,商汤科技回应称,商汤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聚焦‘大装置-大模型-应用’重点业务和战略增长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人才结构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一位商汤IAG部门的前员工告诉媒体,这些年商汤一直在裁员,他了解到,这次裁员涉及研究院、SCG(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IAG(智能驾驶)等部门。

侃见财经认为,以当下商汤的营收以及亏损比例来看,其尽管转型已经正在积极地进行之中,但是仍没有到安全的程度。对于商汤来说,持续的亏损已经让不少资本望而却步,其中阿里以及软银的大幅度减持也已说明市场的态度。此次AI的风口,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如果商汤能抓住机会则可以一举渡过难关,如果错失这次机会,商汤再想翻身,恐更加难上加难。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