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轮轮胎(SH601058)$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自从特朗普当选总统,市场投资者心里就悬着一把剑,便是关税。川普很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一边是对内给到补贴,另一边就是对外加关税。

这个利空不落地,总归是不踏实的,更何况原本预期税率是60%,这可不是小数目,足以伤筋动骨。

今天早上,川普正式表示,将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的关税,同时还将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入美国的所有产品征收25%关税。“特朗普风险”落地,而且显然是冲着制造业来的,那我必须要好好聊几句。

最直接的,这个税率是超预期还是低于预期?预期值刚才讲过了,60%,那么按道理10%是大超预期(对我方有利),但对方是大名鼎鼎的川普,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否则市场早就大涨特涨。

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10%不太可能是终点,大概率是起点,是表明了川普的强硬态度。如果制造业回流程度或者海外企业回应并不能满足他,就会继续加征关税。根据和外资机构交流下来的情况看,预计明年上半年会再加10%,到后年上半年再加10%,总共是加30%。真能这样结束,倒是也不错,算烧高香了。

第二,这次加税动作比上次快了不少。川普上届“关税1.0”,是就职后一年多发布的关税声明,而这次是还没“坐稳”就出手,动作很快,态度很坚决。

第三,墨西哥和加拿大都加了25%关税,虽然和竞选时说的一样,但真的落地下来还是挺伤人心的,连盟友都毫不留情面。并且,说是两地所有进口商品加税,市场心里都有数,多少带点针对性。毕竟咱们国内一大半汽零企业都有在墨西哥建厂,说没影响是不可能。因此,这波加征关税,看似很超预期,实则暗流涌动,要细细理解。

那么关税影响到底大不大呢?正好今天参加了头部券商的策略会,有位首席分析师梳理出几条内容还挺全面,我就在这份框架里展开聊聊。

1)实际加征税率与时点待定,落地前或存抢出口效应。不管最后加多少税,从宣布到落实之间肯定有个缓冲期,这段时间里就会出现大批量的出口需求。举个例子,有家企业每年给美国客户供货10万套,万一确定是明年初计算新关税,那今年底前就会趁着价格便宜,先集中发出1-2年的货(再多产能也不够了)。

2)预计有一定政策对冲。那边加关税,这边就有可能给刺激政策,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出口,这也是市场一直在期盼的方向。有些投资者希望上面一口气把政策都给出来,不太可能。这事真急不得,肯定要看着对方出牌,见招拆招,没道理对方打一个3就直接扔王炸吧。

3)有转口贸易措施。聊过很多次,欧美市场难做,就先做亚非拉,就猛搞中东,等“全球南方”都争取得差不多,再进军相对缓和的欧盟地区,最后才是攻克美国市场。

4)出海情况已明显加速。有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说的特别好:海外越是搞“去全球化”,我们就更应该坚持全球化和国际化。上市公司层面,海外营收占比在肉眼可见的增长,这是很涨士气的。

5)税收弹性边际可能递减。“狼来了”故事肯定都听说过,刚开始说加征关税,市场反应肯定非常大,但说多了就会慢慢麻木,甚至变成利空出尽。资本市场角度,递减的就是预期差,都知道会有税收,就先跌为敬了,相信到明后年就会更淡定。

6)关税转嫁能力等有所增强。美国加征进口关税,多出来10个点谁来承担,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种方案:全部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既国内出口价格不做变化;全部由国内企业承担,既美国进口价格不做变化;两边都各承担一些,既国内出口价格略降一点,美国消费者到手也略贵一点。

谁有本事让美国消费者承担得更多,谁的转嫁能力就更强,在上轮“关税1.0”里,大部分结果都是两边各承担一半,心里都平衡。

这两年国内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新能源车相关零部件,由于海外传统企业没有这个能力生产,因此国内龙头话语权还挺高的。

我自己聊下来,国内企业目标就是维持自己毛利率不变,就意味着,大部分关税打算让美国消费者去承担了。至于到底能不能成功,最终体现在销量情况,如果关税是对方承担,同时销量还能稳得住,那就是真的厉害。

以上,千言万语就是想要表达,这轮特朗普“关税2.0”肯定会有影响,但相比上一届“关税1.0”,如今影响程度已经降低很多。每个人的十根手指头都各有长短,同样面对美国加征关税,不同行业受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有卖方小伙伴给贴心做了梳理表格,直接分享给大家。


越靠前说明对美出口金额越大,例如医药/通信/电子/建材/家电等;越靠后说明基本没啥影响,例如计算机/石油/电力设备/机械/汽车/食饮等。

至于企业端要“一事一议”,但大方向很明确,最利好那些海外有产能的龙头企业,产能不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就是暂时躲避关税,产能在美国就是一劳永逸。

可能有读者就会问,那都去美国建厂不就好了?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抛开法律法规和工会制约等因素,美国制造业成本就已经足够高,高到什么地步?大概是中国的2-3倍,其中主要就是人效很低。

美国通过对内IRA(主要针对新能源产业)高额补贴和对外加征关税来拉平成本和价格,效果很显著,已经有不少欧洲企业都有兴趣到美国建厂。

若干年后,IRA补贴结束怎么办?有个观点是,这轮中国企业靠电动化弯道超车,未来美国企业靠AI人工智能加速超车,即“No People(无人)”。软件有AI大模型,硬件有机器人,AI大模型+机器人,制造业里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完成,这时候美国制造业就不容小觑了。

同时,我一直在思考,现在国内制造业大量去海外建厂,国内产能就会减少,这部分工人就会失业。再叠加信息化进展迅猛,以前一条产线要配20个工人,现在只需要3-5人,未来会更少,失业率提升几乎是必然。

怎么解决?最好的模式,就是国内搞高端研发和制造,然后把相对低端的产能(但是对海外来说已经很高端了)和最后环节放到海外,“微笑曲线”两端就是升级发展的目标。图片

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国加征关税倒是促进了咱们的经济和产业转型,拉长时间看也不算坏事情了吧。

敌若潮涌,我自岿然如山;洪若天降,我以堤岸相迎。

——转自《围棋投研》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