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河通用宣布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这是银河通用今年的第二起融资,上一轮融资发生在今年6月,银河通用完成共计7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两轮合计完成超12亿元的融资,创下了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投资的最高纪录。

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通用具身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研发的初创企业。此次融资,银河通用集齐了北京、上海与深圳三地的产投基金,包括深创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如火如荼,人形机器人批量落地现实、获得商业回报的日子也许不远了。


01

创始人强强联合

产品已进入商业合作阶段

对于银河通用的巨额融资,有人惊呼“今年最大天使轮诞生了”,而两位创始人强强联合的背景无疑是吸引资本重金押注的一大原因。

王鹤出生于199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三院院士Leonidas J.Guibas教授。在博士毕业后,王鹤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担任学校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科研生涯中,王鹤主要关注机器人在三维复杂环境中的感知和交互问题,在北大任教期间,他创立了北京大学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担任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大模型负责人,同时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近40篇优秀论文,并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

在“技术大佬”王鹤的带领下,银河通用已经实现了对具身智能各环节关键技术的多点突破,包括完成了顶层视觉语言图文大模型的调优,以及多项技能执行层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取得了大量技术积累和进展,成为国内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算法技术栈构筑最全面的玩家。

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姚腾洲则在“产品落地”方面有着更加深厚的积累。姚腾洲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曾就职于ABB集团上海机器人研发中心,从事多年的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研发工作,在设计、制造和销售机器人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姚腾洲在北航的导师是王田苗,既是机器人学界的泰斗,在创投界也同样赫赫有名。在创业孵化方面,王田苗经验十足,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开始,他先后投资了60余个硬科技项目,其中不乏已经走到上市阶段的公司。受到王田苗的影响,姚腾洲沉淀出多年的产品落地经验,非常清楚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有多远的距离。

银河通用卓越的产品表现也佐证了资本的期待。王鹤表示,泛化抓取与自然语言交互这两种能力,是衡量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标准,银河通用在这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核心竞争力。

在机器人界,“透明、高反光”的物体的抓取还是一大难题,然而银河通用的机器人能够稳定实现这一动作,这在全球无疑是领先的。今年6月,银河通用正式发布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Galbot G1,机器人身高1.73m,其升降结构配合七自由度手臂,使其站立后能够触及2.4米高的位置,是当前世界上已知工作空间最大的人形机器人之一。据银河通用透露,Galbot目前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实现了成功率在95%以上抓取随机堆放、从未见过的透明、高光等物体,甚至已进一步掌握类似开柜子、开抽屉、晾衣服等泛化操作技能。

零代码部署也是银河通用的另一大亮点,这极大增强了操作机器人的便捷程度。通过银河通用自研的空间智能大模型系统Open6DOR,即使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第一次面对某个任务,只要用自然语言命令它,机器人就能够遵照操作者的命令移动,或者执行特定的任务。据称,这是第一个支持开放语义指令六自由度取放的大模型系统。

目前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已经顺利进入商业合作阶段。今年9月,银河通用已与美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即Galbot可以完成取货、送货、补货等工作,并自主规划取送路径,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在工厂、车厂的应用中,也已经与奔驰、极氪等头部车企展开合作。


02

资本12亿重金押注

上海涌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基金

人形机器人闪耀时,产业资本“神仙打架”。成立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银河通用已经完成了超过12亿元的融资,创下了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最高纪录。

2023年5月,银河通用刚刚成立时,便完成了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经纬创投和蓝驰创投。今年6月,银河通用完成7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如今公司又完成了5亿元人民币战略轮融资,身后集结了知名风险投资基金、战略及产业投资方、科研机构基金、国资投资平台等各类投资机构,其中更是齐聚了北京、上海与深圳三地的政府背景的产投基金,包括深创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参投方中出现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的身影,这是国内第一支省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成立于2019年,由上海国盛集团、临港集团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注册于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该基金陆续投资了傅利叶智能科技、地平线机器人、银河通用等机器人研发商。直到现在,上海势头不减,继续在人工智能产业投资的赛道一路狂奔,新的基金陆续成立。

7月22日,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私募投资基金成立,规模225.01亿,注册地点为徐汇区。10月12日,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联合徐汇资本、临港控股、漕河泾总公司等国资平台和米哈游、商汤科技、哔哩哔哩等领先的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首期30亿元,落地于徐汇区。就在不久前的11月20日,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易方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建设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

03

产业规模或将突破200亿元

上海引领行业先行

产投资本热捧银河通用,人工智能基金频频“上新”,从这些现象背后可以看到的是,人形机器人批量落地现实、获得商业回报的日子也许不远了。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预计,在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年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上海在创新产业的嗅觉无疑是最为敏锐的,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除了牵头产业基金,也在行动方案、行业标准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去年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就提出,将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明确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实现“十百千”突破,即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此外,今年2月发布的《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是上海首个区级层面的具身智能产业支持政策。

与此同时,产业标准也有所规范。10月28日,《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具身智能智能化发展阶段分级指南》两项团体标准在上海发布。前者定义了人形机器人通用、结构、智能相关的术语名词,从结构外观、移动方式、智能模型等方面进行指导分类,按照具身智能、下肢运动、上肢作业、应用环境等作为分级要素,将人形机器人划分为L1-L4四个技术等级。后者规定了具身智能技术领域的智能化等级划分依据,采用系统功能性、自主性、泛化性的分级原则,按照感知、认知、决策、自主等核心能力作为分级要素,将智能化等级从基础到高级智能化水平划分为G1-G5五个阶段。据悉,上海将在年底建设完成多地联动的具身智能训练场,该训练场位于浦东新区,由国地中心牵头建设,场地融合真机和仿真数据,将支持超100台异构机器人采集训练。

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上海具有天然的基础和优势。上海集聚了大量的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与应用的企业,产业协同效应强;同时汇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人才,后备力量足,并且拥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否能够从上海率先跑出一家爆款,值得拭目以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