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高新(SH600133)$  

$祥龙电业(SH600769)$  

$万润科技(SZ002654)$  

近年来,湖北国资国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主动担当作为、奋力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属企业主要经营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湖北经济持续向好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23年底,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税总额、投资较2021年底分别增长77.5%、127%、30%、241%。今年1-9月,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3.4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66%,增速连续9个月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首位;累计完成投资2025.5亿元,同比增长23.5%。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勇担使命,深入实施功能性改革。把深化功能性改革放在省委提出的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支点的“五个功能定位”和大财政体系建设中思考和谋划,结合省属企业主责主业和经营现状,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细化为“引领、带动、保障、调控”四项具体功能,“一企一策”明确不同类型企业功能性改革方向和年度重点任务,推动企业战略性功能与全省发展大局相契合、与国企地位作用相匹配、与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相适应。

久久为功,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形神兼备”。加快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分层分类动态优化企业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规范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建立以经营管理人才为主的外部董事库,严格落实董事会评价、专职外部董事述职评议等制度,确保董事会高效运行、规范履职。加快提升企业活力效率,深入开展“组阁竞聘”“揭榜挂帅”,持续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严格差异化兑现绩效薪酬。加快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推动省属企业围绕主责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加大投资并购,去年以来新增7家控股上市公司。

引领示范,推动专项改革成势见效。健全“省为主导、市为载体、省市联动、协同深化”湖北武汉区域综改工作机制,高规格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20项重点任务清单,形成10项标志性成果。深入开展清理盘活存量资产攻坚行动,出台推进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八条措施,推动央地国企盘活存量土地,价值900多亿元。推动省属企业全面清理盘活矿产、林业、特许经营权、数据等全口径资产资源,盘活内部存量资产近400亿元。开展“积案化解、法治惠企”专项行动,依法化解73件历史遗留积案难案,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2亿元。出台《关于支持鼓励“科改示范企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的若干措施》,对重点“科改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精准授权放权。全省新增18家“科改企业”、5家“双百企业”。

坚持高质量发展为要,在服务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中发挥国资国企支撑带动作用

搭平台,创新推进供应链平台体系建设。运用供应链思维、互联网思维,创造性搭建一批以国资国企为主导的公共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供应链平台,助力完善生产体系。围绕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组建一批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帮助链上中小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议价能力;围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搭建长江汽车链、光电子信息等一批产业供应链平台,服务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围绕服务科技创新,搭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赋能市场主体和保障民生,搭建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国际贸易数字化等一批公共服务供应链平台,上线运行“楚道云链”“联链通”“鄂融通”等一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服务链上企业30余万户。

优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省属企业加快由平台型企业向实体企业转型,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一企一策”研究省属企业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方案,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去年以来,省属企业围绕汽车、光电子、北斗等重要产业谋划布局重大项目194个,计划总投资超2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近3倍。充分发挥500亿元省级国资母基金和2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协同引领撬动作用,设立20支产业链基金,吸引形成5000亿元基金群,投资布局长江存储、东风岚图等一批重大项目。

重创新,持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强化政策供给,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省属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举措》等系列文件,在业绩考核、中长期激励等方面“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对国有创投企业实施长周期评价考核,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两年保持25%以上增长。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省属企业联合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央企、高校、头部企业建立60个省部级以上创新联合体。长江产业集团领衔建设湖北江夏实验室,牵头成立湖北省药品MAH转化平台,助力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落地;湖北交投集团牵头成立全省第一个数字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攻克钢桥抗疲劳性能提升国际性难题,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强支撑,有力拉高湖北发展能级。助力湖北加快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跃升,推动省属企业建设运营全省85%高速公路、30%铁路、96%港口集装箱运输和7座民用机场;稳定开行1000列中欧班列,打造“水铁联运、江海直达”的长江黄金水道和多式联运集疏运服务平台;推进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加快建设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全力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高标准建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清算系统,平台投运以来累计实现碳配额成交量4.7亿吨、成交总额270.3亿元,湖北区域碳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持续擦亮湖北央地合作“金字招牌”,连续五年组织举办大型央地合作对接大会,累计签约项目453个,投资总额1.5万亿元;围绕发展临空产业,举办“2024湖北花湖国际机场开放暨临空经济发展大会”,促成央企国企、民企外企与湖北签约项目191个,投资总额3651.5亿元。强化惠实体保民生,省属企业承担全省全部煤炭储备保供任务,累计向涉农主体、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近2000亿元,建成投运保障性住房近3万间,布局普惠型养老机构253个;加快建设粮食、畜牧、水产、种业、蔬菜五大基地,年生猪产能250万头、稻米加工能力190万吨、粮食储备能力150万吨,建成种子基地3.5万亩,担当湖北农产品保供稳价主力军。

坚持监管服务并重,加快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国资监管工作格局

强化横向贯通,凝聚监管“大合力”。成体系推动出资人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统筹衔接、有机贯通,联合纪检、巡视、审计等部门出台贯通协同工作办法,建立健全信息通报机制、定期会商机制、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和协同督办机制,推进重点工作协同部署、重要信息同步掌握、重大问题联合督导,进一步延伸监管手臂、提升监督效能。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出台《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2024年版)》,推动形成支持企业改革创新的合力。建立省政府领导解决企业困难督办机制、委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制度,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制约改革发展的难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强化内部协同,打造监管“全闭环”。成立出资人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集中研判、协同部署、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检查、问题整改等六项工作机制,完善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工作链条。对省属企业开展全级次内控检查评价,推动企业全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阳光采购平台、司库体系和“巡审联动”工作机制,有效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全力推进2.0版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各级企业重要经营信息的动态归集和穿透监测。

强化纵向联动,形成监管“一盘棋”。建立省属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督促企业定期报送内部审计、巡察报告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将监督信息向上传递;出台国资监管提示函工作规则、国资监管通报工作规则、国资监管责任约谈工作规则,压实监督责任。去年以来,共发现省属企业存在的6大类103个具体问题隐患,及时通报有关企业并督促整改。加强对市州国资委的指导监督,出台《湖北省市州国资监管工作评估评价办法》,每年将评价情况和工作建议点对点通报至地方党委政府。

我们将全力以赴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省属国资国企落地生根,绘好国资国企实践工笔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祥龙电业(SH600769)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旗下的祥龙电业面临严重的困境。2012年,祥龙电业关闭了化工生产并出售土地以维持上市地位,承诺将继续聚焦主营业务,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然而,十年过去了,祥龙电业依然在供水和承包东湖高新区零星土建工程的老路上徘徊,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几乎完全丧失。

主营业务单一且缺乏创新。自2012年关闭化工生产并出售土地以维持上市地位以来,祥龙电业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供水和承包东湖高新区零星土建工程上,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业务拓展。这种单一的业务模式导致企业在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几乎完全丧失。

管理效率低下。祥龙电业的管理层表现不尽如人意。董事长和董秘虽然享有高额年薪,但在与股东的沟通上却十分欠缺,互动易平台上的股东留言往往数月才得到回复。这种低效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

转型停滞不前。尽管祥龙电业多次表示正在转型,但实际进展寥寥无几。2020年至2023年的年报中,公司不再提及转型战略,转而强调“稳健经营”,但这种表述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表,让人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

财务状况堪忧。祥龙电业的净资产已降至微不足道的几分钱,员工人数减少到仅剩67人。长期低于1亿元的年营业收入和持续低迷的净利润,使得其财务状况岌岌可危。此外,营业收入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也受到质疑,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公司的信心。自2013年起,祥龙电业的营业收入长期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持续低于1000万元。尽管公司声称聚焦现有主营业务,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但根据2014年至2020年的平均归母净利润计算,要填补截至2023年一季度-7亿元的未分配利润缺口,还需要144年的时间。祥龙电业上市27年来从未给投资者分红,显示出其盈利能力的严重不足。

2012年,祥龙电业关闭了化工生产并出售土地以维持上市地位,承诺将继续聚焦主营业务,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然而,十年过去了,祥龙电业依然在供水和承包东湖高新区零星土建工程的老路上徘徊,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几乎完全丧失。公司的净资产只剩下微薄的几分钱,员工人数减少到67人,年营业收入长期低于1亿元,净利润持续低迷,营业收入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也引起了质疑。

祥龙电业应迅速明确转型方向,确立清晰的新业务增长点,并确保这些新业务与现有资源体系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可以考虑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领域寻求突破,利用东湖高新区丰富的高新技术资源,推动企业向高科技方向转型,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东湖高新(SH600133)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