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清晰地阐述了提升制造业对于增强人民币国际地位及金融市场重要性的深刻理由,令人赞叹不已!
在当前局势下,尽管美国已意识到美元霸权因缺乏实质性价值支撑而摇摇欲坠,全球财富持有者却依然寄望于美元的稳固。这便是冷酷的现实写照。或许,这位论者尚未领悟特里芬难题的精髓——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国家是难以摘取国际货币桂冠的。唯有向消费型国家转型,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巨额的进口量,以及成熟、深邃且自由化的金融市场,方能成就此番壮举。消费国如同璀璨恒星,自发光热;而生产国则似围绕其旋转的行星,难以自主发光。
片面强调生产的发展策略,在人均GDP迈向1万美元的追赶阶段或许奏效,也确为过往成功的经验所证。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此路恐难行通。这种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折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即过分迷信实体制造业的“实体感”,而对财富积累(尤其是资产价格提升)、服务业发展持天然排斥态度,视之为脱离实体经济、趋向虚无。
鲜有人深思,近年来我国高端制造业的迅猛崛起,竞争力已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令诸多经济体望尘莫及。然而,为何民众的生活水平并未随之显著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下滑?(这难道不是不争的事实吗?)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步入损人不利己的境地?
国内舆论界、经济学家及金融市场在探讨宏观议题时,往往囿于主观臆断,构建出一套套自我叙事,大多基于个人想象与美好愿景的投射,如“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口号,虽振奋人心,却常忽视基本的客观规律。宏观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客观逻辑。遗憾的是,多数人要么对这些规律知之甚少,要么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