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发股份“弃陶从船”:一场华丽的转身还是冒险的跳跃?
面对着“民营造船第一股”的光环,松发股份这一华丽转身,真的能一帆风顺吗?
在资本大海,总有一些企业在不断寻找新的航道。12月1日晚间,松发股份(603268)披露了一项重大资产重组计划,拟以5.13亿元置出全部资产和经营性负债,同时置入恒力重工100%股权,交易价格高达80.06亿元。
面对着“民营造船第一股”的光环,松发股份这一华丽转身,真的能一帆风顺吗?
9月30日,松发股份发布停牌公告,宣布与苏州中坤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坤投资”)签署了《重大资产重组意向协议》,暗示即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两个月后的12月1日,重组草案出炉,松发股份宣布将从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退出,全面转型为“全球最具成长力造船厂”。
根据草案,松发股份拟将其全部资产和经营性负债与中坤投资持有的恒力重工50%股权进行置换,同时发行股份购买恒力重工剩余50%股权,交易总价值达80.06亿元,其中置出资产交易价格为5.13亿元,差额部分74.93亿元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发行价格为10.16元/股。
此外,公司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不超过50亿元的配套资金,用于恒力重工的项目建设和偿还债务。
交易完成后,松发股份的控股股东将从中坤投资变更为恒力集团,但实际控制人仍为陈建华、范红卫夫妇。
交易对方承诺,恒力重工未来三年累计实现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48亿元。
这一招“弃陶从船”的大动作,不仅标志着松发股份将退出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更预示着其全面向“全球最具成长力造船厂”战略转型升级的雄心。
作为此次交易的核心,恒力重工的背景和潜力尤为引人注目。
2022年7月,恒力集团成立恒力重工集团,注册资本高达30亿元,主营业务为船舶及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及气体运输船等;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船舶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2023年,恒力重工的新接订单数量已位居中国第六,全球第九,货值约108亿美元。
到了2024年11月26日,恒力重工交付第四艘大型散货船,较合同期提前94天,全年将下水12艘船舶,其中包括1艘30万吨VLCC。
恒力重工自主研发设计的超大型VLCC船,以及获得MAN发动机授权,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能自主生产船用发动机的造船企业,这些都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业绩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9月,恒力重工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51.47万元、6.63亿元及33.0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610.84万元、113.71万元及1.34亿元,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这样的业绩,虽然还不能说是“惊艳”,但至少显示出了一定的增长潜力。
然而,资本市场从来都是一场关于预期的游戏。松发股份的这一跃,究竟是华丽的转身,还是冒险的跳跃?
让我们再来看看松发股份的“前世今生”。
松发股份,曾是一家专注于日用陶瓷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然而,近年来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
近三年,公司业绩承压,营业收入逐年下降,净利润始终为负,盈利能力较弱且呈现下滑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松发股份的转型似乎成了必然选择。
在全球造船三大指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的背景下,造船行业正处于需求景气上行的早期阶段,市场空间广阔。与此同时,在“两重两新”政策背景下,国家对船舶行业的支持,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恒力重工的加入,无疑为松发股份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但是,从陶瓷行业跨入造船行业,这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回顾过往,跨界转型并非新鲜事,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成功者如吉利汽车跨界进入航空领域,失败者如某些企业盲目多元化导致主业荒废。
造船行业的竞争是激烈的,技术更新迅速,资金投入巨大,且受国际市场影响深刻。松发股份的这一跃,是否能够成功,还需要看其是否能够顺利整合恒力重工的资源,以及是否能够适应造船行业的竞争格局。
此外,恒力重工虽然在新接订单和交付能力上表现出色,但其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否能够持续,也是一个未知数。
市场对于这样的重组消息反应迅速,12月2日,松发股份开盘即跌停,股价报48.08元,成交额超1亿元。自10月17日复牌以来,松发股份股价累计涨幅高达235%,市场的波动可见一斑。
松发股份的股价波动,反映出市场对于上市公司转型的复杂情绪。一方面,市场对于新业务的期待推动了股价的上涨;另一方面,对于转型能否成功的疑虑又导致了股价的下跌。
资本市场从不缺乏故事,资本市场也始终渴望“新故事”。但像松发股份这样的转型案例并不多见。我们不得不问,这样的转型是否过于激进?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松发股份的“弃陶从船”这一决策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来支撑这一转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