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钢 “产学研用” 融合背景与意义

(一)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着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 “三高三低” 艰难局面。自 2021 年四季度以来,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整周期。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前三季度,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同比下降 7.67%。在这样的形势下,钢铁行业迫切需要一批服务国家需求、引领科技创新、助力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助力钢企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 “蝶变”。

(二)柳钢转型需求

柳钢集团积极聚焦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转型发展方向,以 “四个百万吨” 产品升级工程为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当前钢铁行业下行周期中,柳钢不断向好向优发展,从以普钢为主逐渐向高附加值品种钢转型,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线提档升级,加速 “4+X” 高端产品集群的形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和人才的支撑,因此,柳钢集团今年以来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更为紧密。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柳钢期望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堵点和难点,不断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柳钢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学生培养基地,依托院士团队等科研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与武汉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与东北大学在科研创新、人才引进、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化校企合作。这些合作举措体现了柳钢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也为其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柳钢 “产学研用” 融合举措

(一)与高校合作

1. 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柳钢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签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院士团队等科研资源为依托,聚焦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绿色冶金与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例如,与毛新平院士合作,以柳钢集团 “四个百万吨” 产品升级工程为契机,建立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绿色冶金与智能制造专项研发平台,双方联合开展基础科学理论、先进工艺控制关键技术、产品研发、质量提升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攻关,积极联合申报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2. 共建学生培养基地

柳钢通过加强交流与培训、共建就业实习基地等形式,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具体来说,柳钢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联合培养人才,持续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柳钢与武汉科技大学共同探索研究生双向培养和定向培养的新模式,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广西科技大学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力度,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与东北大学围绕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转型发展方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共同构建校企科技创新、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二)与科研机构合作

柳钢与钢铁研究总院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设备智能化改造、生产业务支撑、设备预测性维护、碳排放监管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助力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双方还就联合共建创新平台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达成意向。

(三)内部创新平台建设

柳钢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汽车用高强度钢板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为 “产学研用” 融合提供有力支撑。这些平台不仅为柳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柳钢检测中心选派技术骨干作为柳州 “龙城之光” 访问学者项目成员,前往广西科技大学进行研学活动;柳钢烧结厂联合安徽工业大学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柳钢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持续释放 “1+1>2” 的叠加效应,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生产线,实现从 “书架” 走向 “货架”,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三、柳钢 “产学研用” 融合案例分析

(一)柳钢与北科大合作案例

柳钢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学生培养基地。双方秉持 “真诚合作、互利互补、产学研结合” 的原则,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团队等科研资源,重点聚焦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绿色冶金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前瞻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同时,柳钢集团团委与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共同签订校企联合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协议,以 “揭榜挂帅” 形式推动双方就学术(技术)研讨、课题合作等方面展开多方面交流,加快推动双方产学研深度融合。未来,双方将通过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科研协同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新突破,切实发挥共青团育人主力军作用。此外,双方还签署了《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和《共建学生培养基地合作协议》,并举行了学生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新起点,实现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加速北科大优秀成果在柳钢落地转化,推动双方高质量发展。

(二)柳钢与广西科技大学合作案例

柳钢与广西科技大学签署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础科学研究、钢材品种开发、固废资源化利用、医疗技术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选派技术骨干作为柳州 “龙城之光” 访问学者项目成员前往广西科技大学进行研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力度,培养更多适应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双方共同探索科技研发、医疗康养和人才培养新路径,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

四、柳钢 “产学研用” 融合成效

(一)科技创新成果

3. 研发投入增长

今年 1 至 9 月,柳钢研发投入强度达 3.99%,同比增长超 27%,展现出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发布 “揭榜挂帅” 项目 15 个,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新产品开发

柳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今年以来,已成功开发新产品 36 个,企业品种钢占比稳步提升。例如,成功开发出裂纹敏感度较高的 1.2738 塑料模具用钢并实现批量稳定生产;新近开发 1.2738 系列模具用钢,实现批量稳定生产;生产出 0.25 毫米极薄规格冷轧退火卷并发货到终端用户手中。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不仅丰富了柳钢的产品种类,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 科技成果获奖

两项科技成果获 2023 年度广西科学进步奖,分别是《钢渣矿相精细调控制备绿色海工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节能高效双膛窑技术开发及国产化》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这些科技成果的获得,充分体现了柳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努力。

(二)产业升级成效

6. 产品结构优化

柳钢从以普钢为主逐渐向高附加值品种钢转型,“4+X” 高端产品集群正加速形成。柳州本部冷轧电磁钢(一期),广西钢铁集团冷轧厂酸洗钢连续生产机组、精整机组等 11 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启动广西钢铁集团 3 号高炉、3800 毫米宽厚板等重点项目,为产品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 市场拓展

柳钢的冷轧搪瓷钢系列产品成功进军多家家电头部企业,汽车面板产品实现批量接单,充分展示了柳钢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同时,0.15 毫米极薄冷轧带钢刷新广西冷轧带钢最薄轧制纪录,标志着柳钢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柳钢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 RCEP 其他成员国出口钢材产品数量同比增长约 100%,船用钢也实现大批量出口,热轧、冷轧等产品在 RCEP 其他成员国的认证正稳步推进。2024 年 4 月对外启用的防钢基地 17 - 18 号泊位,为柳钢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大幅降低钢材物流转运成本,还能为周边临港企业提供货物进出口服务。广西钢铁冷轧厂镀锌板定位高档汽车面板、家电板和高档建筑板等,部分产品已获得较好的市场口碑。

五、柳钢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制造业协同发展

8. 成立党建联盟

柳钢集团与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成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党建联盟,这一举措以 “组织链” 串起 “产业链”,为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构想提出以来,5 家企业唱响党建搭桥的 “合奏曲”,切实把党建工作触角延伸至整个产业链,在成立汽车用钢、金属材料成型、工程机械用钢联合实验室上实现了新突破,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新提升,推动 “高强耐磨板研发”“底盘数字化项目”“人才互派” 等合作 40 余项,坚决扛起稳增长的责任担当。

9. 项目合作与人才培养

柳钢集团积极推动与各企业的项目合作与人才培养。在项目合作方面,柳钢与上汽通用五菱合作建设材料研究实验室,加强汽车高强钢、材料轻量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东风柳汽成立汽车用钢联合实验室,进行汽车高强钢、轻量化等领域的探索,助力汽车用钢本地自主化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党建联盟推动了 “人才互派” 等合作,为制造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10. 成为柳州经济支柱

柳钢作为柳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24 中国企业 500 强榜单中,柳钢凭借 1065.38 亿元的 2023 年营业收入上榜,较上一年排名上升 17 位,在广西上榜企业中排名第二。同时,柳钢在全国百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排行榜中也榜上有名,排在第 48 位。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柳钢在柳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1. 创造就业岗位

柳钢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23 年 11 月,柳州全市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 269.1 亿元,其中钢铁产业产值 81.3 亿元,同比增长 37.1%。柳钢集团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柳州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例如,柳钢不锈钢冷轧(一期)项目占地 511 亩,总投资约 10.69 亿元,于 2023 年 11 月正式建成投产,目前带动就业约 120 人,且呈上升趋势。柳钢中金总规划用地约 15000 亩,分三期建设,已完成建设约 3824 亩,在岗员工约 2900 人,年产值约 100 亿元。柳钢的发展为柳州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柳钢 “产学研用” 生态建设展望

(一)持续深化校企合作

柳钢将进一步拓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在与高校合作方面,柳钢将持续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以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学生培养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深化在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绿色冶金与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的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例如,与毛新平院士团队继续深入合作,围绕 “四个百万吨” 产品升级工程,不断优化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绿色冶金与智能制造专项研发平台,加大基础科学理论、先进工艺控制关键技术、产品研发、质量提升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攻关力度,积极联合申报更多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加速科研成果在柳钢的落地转化。同时,不断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交流与培训、共建就业实习基地等形式,为企业持续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柳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方面,柳钢将继续深化与钢铁研究总院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设备智能化改造、生产业务支撑、设备预测性维护、碳排放监管应用等方面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积极拓展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为柳钢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柳钢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更多新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柳钢将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确保研发资金的稳定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在高端产品研发、绿色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例如,针对当前市场对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钢材的需求,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开发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另一方面,柳钢将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汽车用高强度钢板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整合资源,提高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设新的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撑。

此外,柳钢还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培养内部人才、加强人才交流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

(三)推动绿色发展

柳钢将继续推进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布局高质量绿色发展体系,努力构建低碳高效的 “绿色工厂”。

在节能减排方面,柳钢将持续加大投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积极利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循环水利用率,实现工业废水 “零” 排放。加强废渣综合回收利用,利用高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矿渣,生产绿色建材矿渣微粉和矿渣水泥,创新探索固废处置新技术。在废气治理上,继续推进烧结烟气脱硝治理,实现烧结烟气 “消白”,确保外排指标满足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柳钢将加大与产研院、高校及科技公司的交流合作,引入更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成熟案例,打造适合钢铁生产场景的创新应用。例如,推广应用焊缝云眼质检、5G+AI 智能轧辊装载机、5G 远控堆取料机、智慧配煤、质检机器人、炼钢智能看火等场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绿色发展体系建设方面,柳钢将以《柳钢集团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专项规划》为指导,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各项重点任务。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环境宜居、持续发展的生态型钢铁企业,构建 “一总部、多基地” 的绿色发展格局。通过对标行业先进,大力推进节能减碳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技术、低碳装备、绿色产品,厚植绿色低碳发展优势。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