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强联手到对簿公堂


撰文 | 小村

出品 | 光伏Time

润阳股份,这个曾经凭借电池片专精出货量排名前三的庞然大物,如今又陷入了麻烦。


近日,因买卖合同纠纷,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双良节能”)已起诉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润阳股份”)、内蒙古润阳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后文简称“内蒙古润阳”,属润阳股份子公司),以及上海润吉翰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有内蒙古润阳17%股份)。案件定于11月29日审理,法院为鄂托克前旗人民法院。


通过检索涉案多方以及法院单位信息,不难锁定这份合同的关联项目。


这份合同可追溯至2023年2月。当时,双良节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收到了内蒙古润阳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中标通知书》,确认其成功中标了《内蒙古润阳硅料二期高纯多晶硅项目还原炉及还原炉撬块招标》和《内蒙古润阳硅料二期高纯多晶硅项目电解制氢招标》两个项目,中标金额约为2.59亿元。


对比两年内润阳股份接连筹备上马的近300亿元项目来说,这2.59亿元实在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正是这笔“小”钱难倒了今日的润阳股份。


甚至,润阳股份不惜与昔日盟友对簿公堂。


早在2021年11月,双良节能控股子公司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就成功中标宁夏润阳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多个多对棒还原炉订单,总金额高达1.79亿元。彼时,润阳与双良节能的合作被视为一次强强联手。


那时的市场不会想到,像润阳股份这样的电池龙头会倒下得这样干脆。


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是润阳股份执意推动一体化模式。


在前几年的行业上行期,“一体化”成了光伏行业的流行词。无论是老牌巨头还是新入局的小玩家,甚至一些跨界的资本,也纷纷涌入这股潮流。


选择一体化模式的逻辑似乎毋庸置疑——上下游协同,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同时通过成本整合实现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


当时不乏机构借此鼓吹一体化的必要性,甚至一度让企业在政策性市场中忽视了对市场规律的敬畏。


润阳股份也选择在这场一体化浪潮中扮演弄潮儿的角色。润阳股份扩张的激进程度甚至超过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一众头部厂商——润阳快速向硅料、拉晶、切片等上游环节拓展,试图以全产业链布局换取规模优势。


仅仅是硅料环节,润阳就拟投入超百亿元。其中,鄂尔多斯的8万吨硅料项目投资高达80亿元,而宁夏年产能5万吨的硅料项目,总投资为49.8亿元。


润阳股份显然得到了相当的扶持。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截止2024年8月,润阳股份目前在产硅料年化产能为3万吨,月产1600吨。另据通威股份公告,润阳股份目前已建成13万吨多晶硅产能。


此次涉案买卖合同,或与润阳悦达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科技示范项目有关。润阳股份这个宏大的项目计划年产5.5万吨工业硅、5万吨高纯多晶硅、10GW拉晶、10GW切片、10GW高效电池以及2GW高效组件。


然而,当市场红利被啃食殆尽,没有谁能够为润阳股份兜底。一体化的门槛渐渐清晰,润阳股份很快意识到自己身处门槛之外。


在行业价格波动剧烈、需求增长放缓、技术迭代的复杂背景下,润阳的一体化扩张不再是顺风顺水的“良策”,反而成为资金链紧绷和内部资源失衡的隐患源头。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润阳股份的流动负债从40.43亿元迅速攀升至79.36亿元,再到125.07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75.48%、81.39%和79.17%。


这一资产负债率远高于行业内的可比公司,例如通威、爱旭、钧达等企业的平均水平(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52%、64.98%、67.11%和64.72%)。


双良节能发起的这份诉讼,对润阳股份来说尤为不利。


今年8月,经历了上市失败,资金匮乏、走投无路的润阳股份决定“卖身”自救,交易对手为通威股份。


来自巨头的接手为润阳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一旦完成,润阳股份将在本轮行业周期中躺赢。


然而三个月过去,通威股份却发布了一份充满不确定性的公告。


11月12日,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针对媒体报道的润阳股份部分产能停产事项作出回应。通威此前披露拟通过增资及股权收购的方式取得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为回应市场关切,公司说明如下:


协议签署后,通威立即组织团队及中介机构对润阳股份展开尽职调查、审计和评估。目前相关工作仍在进行中,交易各方也在就具体事项持续磋商。公告强调,原交易方案可能面临调整或终止的风险,同时各方也在探讨其他整合方案。若有进一步进展或变动,公司将及时披露。


有市场观点认为,通威股份之所以收购润阳股份,很大程度上是看上了它的海外产能,对其国内产能本来就没有太多兴趣。这份诉讼或会对润阳股份的估值作进一步不利影响。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