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一轮回购自11月15日开启,千亿回购年度已经提前完成,全年回购金额已经升至1004亿港币,创造了港股新的历史!
作为港股回购扛把子、的大哥,腾讯腾7姨昨日再度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回购174万股,全天回购金额再度维持在7.01亿港元(连续14天7亿),腾讯近期的回购金额持续维持在7亿港币,相比市场期待的10亿还有一定距离。腾讯在已完成全年1000亿回购目标之际,维持每天7亿的回购(原本市场以为400以下会恢复到10亿,其实并不会,现在400以上就更不会了)。
12月4日回购最低成交价为399.8港元,最高成交价405.4港元,本轮回购已经连续开展14天,合计回购金额和股数分别为98.31亿港元、2446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2021-2023年腾讯控股已经连续三年年线收阴,2021跌18.79%,2022跌24.31%,2023跌6.79%,2024年至今涨超39%,而在此之前的17年,小企鹅从没出现过连续两年年线收阴。
截至12月4日,腾讯2024年累计进行112次回购,已累计购回股票2.7914亿股,累计耗资达1003.9亿港元,千亿回购的KPI完成度100.4%,千亿回购提前至12月初完成,回购的股份会全部注销。

港股年内回购榜上,腾讯以1004亿港币的回购金额,第2-4名分别是汇丰控股(404亿港币)、友邦保险(307亿港币)、美团-W(282亿港币)。
众所周知,腾讯回购的股票是全部注销的,具体的注销节奏是这样的,公司会积攒一段时间后会集中注销,这样会更省事,最近的10月底注销了1226万股,今年到10月已经累计回购注销了25468万股,明细如下:
1月注销了3411万股,1月17日注销了1350万股,来源于1月2日-5日的回购,1月26日注销了2061万股,来源于1月8日-18日的回购;
4月注销了4279万股,也是分两笔注销,分别是4月8日注销1693万股,来源于3月22日到28日的回购;4月18日注销2586万股,来源于4月2日到12日的回购。至此,1-4月累计回购的7690万股已经全部在4月注销完毕。
5月31日注销了1410万股,来源于5月17日-24日的回购。
6月25日注销了4525万股,来源于5月27日-6月19日的回购;6月28日又注销了787万股,来源于6月20日-24日的回购。
7月19日注销了3431万股,来源于6月25日到7月12日的回购,至此腾讯总股本降低至93.21亿股。8月15日因激励增发2138万股,所以到9月这次注销前的股本是93.42亿股。
9月30日注销了6399万股,来源于8月16日至9月20日的回购,加上激励增发61万股,9月底的股本是92.79亿股。
10月30日注销了1226万股,来源于9月23日至10月9日的回购,至此最新的股本降低至92.67亿股。
11月18日到22日这一周,南非大股东Prosus共减持腾讯270万股,减持量占腾讯当周成交量的3.43%,仍旧低于同期腾讯成交量的5%上限,总体来说比较克制,尽量减小对腾讯二级市场交易的不利影响。最近腾讯大股东每周的减持额度大概是300万股上下,之前两周是300万股、340万股,大股东仍然持有腾讯超22亿股(截至11月22日还持有22.283亿股,目前大股东最新持仓占比24.05%,持仓占比跌破24%还会再披露一次)。
有趣的是,截至11月29日,Prosus的股价和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折价约为36.49%,环比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减持了好几年,二级市场的折价修复还是没有太大起色,还在35%-40%这个狭窄区间徘徊,倒是每股含腾量还在确定性地上升,这也就是这么套利折腾的目的所在了。
实际上,今年港股的资金面显著好于A股,其中的关键是巨头公司大举回购,带来了大量的增量资金,同时也提振了场外投资者入场的信心!包括腾讯在内港股公司今年在回购方面力度颇大,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到12月4日,港股今年已经整体回购额超2462亿港元,其中腾讯一家的占比就超过4成!
港股回购今年按下“加速键”。今年以来有264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回购,而去年同期进行回购的港股上市公司不到200家。港股回购数量和金额远超去年同期,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港股市场的独特魅力与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心。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情绪波动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不仅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还能优化资本结构,展现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积极预期。这种大规模的回购行为,无疑为港股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表明市场在经历了前期的调整后,正迎来新的投资机会与价值洼地。
港股回购数量和金额远超去年同期,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港股市场的独特魅力与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心。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情绪波动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不仅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还能优化资本结构,展现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积极预期。这种大规模的回购行为,无疑为港股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表明市场在经历了前期的调整后,正迎来新的投资机会与价值洼地。
从分布行业来看,不难看出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回购较为积极。今年以来回购金额排名前五的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美团-W和快手-W,均属于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港股龙头公司。
【腾讯及时止损,国行Switch能否“重生”?】
每一台吃灰的国行Switch背后都有一个“错付”过的玩家。
为了不让你的Switch吃灰,腾讯开始“送游戏”了。
11月底,随着腾讯Nintendo Switch的一纸公告,“国行Switch停止网络服务”的词条冲上了热搜。
2026年3月31日—5月15日,国行Switch e商店和其他网络相关运营服务将逐步关停。
具体而言,2026年5月15日后,国行Switch用户将不能在e商店购买游戏,也无法再下载已购游戏,且在已有游戏中无法与好友通过网络联机,国行Switch将成为单机游戏机。
尽管公告中提到,相关主机、配件、游戏卡带的售卖及售后服务不受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前下载游戏时可能遇到机器存储空间不足的情况,需自备内存卡。而在Switch e商店关停后,若遇到内存卡损坏、Switch机器损坏造成游戏及存档丢失的问题,售后服务或无法解决。
公告中还提到,作为补偿,所有国行Switch用户都可以从13款游戏中任选4款免费领取,其中包括马里奥、宝可梦、星之卡比等多款任天堂第一方游戏,总价值预计超过1000元。
而在宣告“国行Switch停运”的同日,腾讯游戏与英特尔共同发布了一款新的游戏掌机。这也带来了新的疑问:腾讯放手后,国行Switch将何去何从?任天堂是否将放弃中国市场?Switch既是一款掌机,也是一个生态,腾讯新掌机能否接棒构建新的生态体系?
高开低走,及时止损
腾讯拿下任天堂独家代理权后,国行Switch一度迎来“高光时刻”。
2019年12月4日,在主题为“为你的笑容而来”的产品上市发布会上,腾讯携手任天堂正式推出国行Nintendo Switch续航增强版。
在随后的2020年,居家健身“意外”爆火,《健身环大冒险》游戏及配件带动游戏主机的销量攀升,甚至“一环难求”,在二手平台被炒到高价,一度成了玩家口中的“理财产品”。

2020年,腾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将国行Switch的销量写入了财报中:截至2020年底,国行Switch主机销量超过100万台。
这一年,腾讯营收4821亿元,同比增长28%;网络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至1561亿元,以32%的比例成为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
按照国行Switch的2099元定价计算,百万台销量可以贡献约21亿元的收入,这还不包括游戏及配件的营收。但腾讯与任天堂并未公布分成模式与具体销售数据,国行Switch的销量也未再写入过腾讯的财报。
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4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4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的销售收入为1075.17亿元,在整体收入中占比73.01%;而中国主机游戏市场销售收入仅有7.97亿元。
主机游戏在中国始终是小众市场,这不是Switch一家的难题。
Switch是小众市场上的“小众”。
作为一款混合型游戏机,Switch既可以作为主机连接大屏显示器,也可以作为掌机携带出行,打破了主机与掌机的界限,但在强调便携的同时牺牲了性能,在强调生态的同时牺牲了开放性。
主机游戏玩家偏爱大作,而Switch的生态是以任天堂出品的游戏为主,比如马里奥与宝可梦两大IP,以及前文提到的塞尔达和动森,这些IP霸占了Switch历史销量前十的榜单。
而累计销量达到亿级的3A大作,侠盗猎车手、使命召唤、战地等游戏系列未能进入Switch的生态。今年火遍全球市场的《黑神话:悟空》,发布时曾明确表示计划登录PC和所有主流主机平台,但目前因性能原因尚未登陆Switch平台。同样明确表示将登陆Switch的《原神》,目前也只登陆了PS4、PS5、Xbox平台。
2022年10月,任天堂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小贴士,提醒太久没充电的玩家们把积灰已久的Switch拿出来充电。据悉,按照任天堂官方的电池保养细则,游戏掌机缺电状态最好不要超过半年,否则容易对电池造成损害。
当时,Switch的全球销量已经破亿,半年一次充电提醒被忠实玩家视为“顽梗”和“自嘲”。新浪的反应很快,迅速推出了一则投票,Switch在“最容易吃灰的电子产品”中排在第二,排在第一的跑步机更像是被派来挽尊的。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