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画了一个“圈”
这就是“可信数据空间”由来。
什么是“可信数字空间”?
“原始数据”也是如此,经过“数据开发商”的建模、开发,“原始数据”也被加工成为“数据产品”。更进一步,再由数据“销售商”转卖给最终用户。期间,还需经过数据交易所,或外场交易进行确权登记。但事实证明,数据流通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有“买卖”,“可信数据空间”因此应运而生。
太极的“空间”中不仅有技术
相比此前的数据流通模式,“可信数据空间”解决了三个问题:
-
一 解决了数据共享意愿不足、信心不足的问题 -
二 解决了数据跨主体互联互通,互信瓶颈的问题 -
三 解决了数据开发利用深度不够的问题
正是基于此方向,“太极可信数据空间 V1.0” 正式发布,其包含数据资源供给、数据产品开发、数据产品产品经营三大平台,对应着相关政策中“持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
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突出了几个关键词:一是场景迁移;二是规则机制;三是资源融合;四是生态共创;五是技术平台——以场景需求为牵引,依托共识规则机制,吸引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等生态主体,共享共用数据资源联合开发数据产品,并以技术系统保障以上活动开展,实现数据可信流通与高效利用。
太极股份的“空间”定位
其次,太极也将成为“可信数据空间”的运营商。都在说“数据流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但也不要忽略“数据产生价值,才能流动起来。”或者说,为数据打开销路,才能让数据流动起来,才是数据流动起来的动力。
这很像此前影视公司,发行电影拷贝的模式,销售的拷贝越多,就意味着打开了更大市场。数据运营商也是如此。例如,气象数据仅应用于农业场景,价值就只是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但若帮助气象数据在交通、旅游等行业,找到更多应用场景,并与社会数据相融合,其价值必是倍增。
除此之外,太极还将成为数据产品开发商,以及生态服务商。数据价值释放,一定是有众多生态伙伴,围绕众多应用场景的合作共创。即使如太极这样已深入数十个行业的企业,也不可能涉足所有应用场景,依靠生态伙伴,才能开发出更多的数据产品。
总结来看,太极既熟悉数据提供方的数据,也熟悉数据使用方的需求,而且太极的“可信数据空间”里不仅有技术,其正在推进“机制、技术、资源、场景、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这就如太极股份助理总裁、云服务与数据要素业务集团总经理韩伟所说:“只提供技术,不提供运营,很难有活力;只提供运营,不提供技术,很难有黏性。”
可信数据空间支撑新应用
再进一步,数据流动起来将会改变什么?“可信数据空间”到底能改变什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目标建成超过100个可信数据空间。但这也只是数据要素大规模商业化的第一步。
未来,大型企业、产业链头部企业,以及各地级市,都将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实现数据的安全流通,这很像现在的私有云、行业云、政务云等模式。相关机构就此预测,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均投入约为1500万元。假设到2028年,落地相关500个项目,对应的市场增量空间将达到75亿人民币。
相比于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太极更看重的还有“新应用”。“数据产品的最佳出口是行业解决方案。”太极股份战略总监孙国锋说,“以数据和智能技术为关键要素的行业解决方案,将出现真正的数字化转身。可信数据空间落地的关键意义,则是通过数据流通‘新供给’带来的‘新应用’、‘新产业’。”
更进一步,数据要素还将推动产生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社会级应用”。这些“社会级应用”可能出现在社会信用、多式联运、金融风控、低空经济、基层治理等诸多领域,甚至将在此后推出形成“新产业”。
这也才是太极未来最看重的方向。
谈到太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的推进节奏,太极副总裁、创新研究院院长韩国权表示:
太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的推进一定是小步快跑的节奏。伴随对数据空间机制监管安全和运营模式不断演进的认识,我们将快速迭代,通过数据空间建设运营过程,不断拥抱新技术,联动更多的生态伙伴,共同参与数据空间的建设运营工作。
两个跃升和三个转变
总而言之,太极股份既是“可信数据空间”的技术服务商,也是数据运营商、数据产品开发商、生态服务商。其最大的优势是既熟悉“数据提供商”的数据规则,也熟悉“数据使用方”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而且相比于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未来的太极股份更关注“可信数据空间”产生的“新应用”,推动的“新产业”。
正因如此,太极股份正式提出“两个跃升和三个转变”——从传统IT服务向数智化服务跃升;从用户低价值区向用户高价值区跃升;由项目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数字驱动”的规模增长向“能力驱动”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展转变。
这也才是太极股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