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泸州到渭南|宋效谋:把泸天化经验传授出去

点赞 0
评论 0
收藏

泸天化在化肥行业内素有“黄埔军校”的美名,多年来共向国内大中型化工企业输送了3000多名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响应组织召唤,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为发展我国化肥化工事业奉献智慧、挥洒汗水,打下了泸天化的烙印。泸天化“四〇四”分厂原厂长宋效谋就是其中一员。

宋效谋与泸天化“四〇四”分厂技术人员讨论

时光如梭,带走的是宋效谋的青春,却没有苍老他的记忆。彼时的大西南,抬头是一片大山,低头是一片荒凉。“我来了,就做好了全力以赴、身先士卒的准备。”回忆那段热血沸腾的时光,宋效谋侃侃而谈……

来到泸天化的第一件大事

给“四〇四”分厂搬家

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展了规模浩大的“三线建设”,把生产建设的重心从东北、华东、沿海向大后方大西南战略性转移。从1964年起,泸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一大批建设项目纷纷落户泸州。泸天化“四〇四”分厂就是“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一批热血青年响应中央号召,投身到了支援“三线建设”的洪流之中,向“三线”转移。

在那个设备匮乏、人才匮乏、技术匮乏的年代,工厂的发展需要技术人才支撑。1966年5月,宋效谋和一批知识分子主动来到大西南,进入泸天化工作。刚来到泸天化不久,宋效谋就接到一项重任:负责“四〇四”分厂搬家,由他担任副指挥长。

原来,为了顺应当时国内国际局势,“四〇四”分厂的原设计是在山洞中。由于洞内终日不见阳光,且洞内生产存在安全隐患,“四〇四”分厂想争取搬到洞外。

宋效谋与四川省石化厅和泸天化厂领导在“四〇四”分厂硝铵造粒塔前合影

要搬出一座工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他们必须拿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当时交通不便、没有网络,需要自己人一趟一趟到省里、到北京把手续跑下来。其次,“四〇四”分厂里还有强腐蚀性的液体生产设备,挥发的气体有剧毒,而当时工厂的位置距离纳溪县城很近,一旦在搬迁中发生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难住当时的他们。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工程终于获批从洞内搬到洞外。听到这一消息,那批热血青年欢呼雀跃,那欢呼声在洞内、山谷回荡了很久很久。

工人们戴着防毒面罩,小心翼翼搬家,历经万难终于把装置从山洞里搬了出来。在装置安装期间,宋效谋带着工人们奔波在现场。塔上塔下,操作室与管网中,到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喉咙冒烟了,腿跑,鞋也磨破了。倦了,就在墙角打个盹,10分钟后又在现场忙开了。问题很多,困难也超乎想象,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有困难就一个一个解决,有难处就一点一点突破。

“四〇四”分厂历经十余年磨难完成搬家,硝酸生产装置也安装到位。可是产品生产又要怎么办?在浓硝投料试车过程中,宋效谋等老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早日产出浓硝酸,在令人窒息的氨味和氧化氮中恪尽职守。弥漫的酸雾熏坏了他们的衣服,飞溅的酸液烧伤了他们的皮肤,他们都置之度外。一次、两次都失败了,宋效谋和大家不气馁、不放弃,继续突破技术,失败了就再试一次。经过三次点火试车,“四〇四”分厂于1977年1月终于产出了合格的浓硝酸。当人们捧着当时最高规格的奖品——5个时,那种积压已久的情绪,像气井猛然喷发,震动了沉寂多年的山谷。

“这在当时对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时至今日,当宋效谋说起“四〇四”分厂的搬家经历依旧很激动,一想到自己做了一件对国家有用的事,当时再难的日子对他来说,也变得意义非凡。

技术改造时期

24小时轮流值班保安全

1984年10月,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泸天化大、中化肥装置改造项目。1985年8月,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世界银行正式签订贷款协议,将贷款总额9700万美元中的4130万美元分配给泸天化实施技术改造。经过一系列烦琐而漫长的程序,直到1987年11月23日,原化工部批准泸天化上报的开工报告后,才标志着国家正式批准泸天化对两套化肥装置进行技术改造。

在技术改造的关键时期,宋效谋离开了“四〇四”分厂,来到泸天化总厂工作。有着之前“四〇四”分厂成功搬家的经验,此次宋效谋被指派负责工程设备改造,他感到责任重大。

设备的更新有着不少难题,其一是设备全是进口产品,懂安装、懂操作的人并不多。其二是生产不能停,泸天化面临着要一边生产,一边进行技改的困难。

幸运的是,国家在技术人员、翻译人员方面对泸天化给予了足够的支持,移除了他们面临的第一座“大山”。然而,如何确保施工和生产同时安全进行,则是留给泸天化人的一道难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在化工企业里,但凡涉及安全的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既要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要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位工人和每一台设备的安全。

“我们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确保安全。”宋效谋说,对此,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每周二上午都要开安全会议,确保施工单位和厂里的安全员能够统一指挥,步调一致。“我们要求开会的时候工人也要到场,就是要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技术改造工作的质效和安全,包括宋效谋在内的工厂干部们开始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白天夜里都有人盯着工地。改造工作全程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事故。

  泸天化合成氨装置改造项目交接仪式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泸天化合成氨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尿素生产能力达到72万吨。这无疑为泸天化成为全国最大尿素生产基地加固了基石。泸天化也因此登上国家特大型企业、“科学技术百强企业”“国家二级企业”“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的台阶,并进入国家500家最大工业企业、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行列,即人们通常所称的“中国500强企业”,并连续多年榜上有名,挺起了中国尿素工业的嵴梁。

传承化工精神

泸天化经验助力西北建设

1992年,为了支援陕西渭南渭河化肥厂(后改制为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宋效谋一行十余人调离泸天化,远赴大西北,他出任副厂长之职。因为在泸天化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一行人在来到新的工作环境后显得轻车熟路,45个月实现了渭河化肥厂的从无到有,从零到投产。

宋效谋在陕西渭南渭河化肥厂施工现场

“泸天化的工作经验对我来说非常宝贵,对我后续的工作影响非常大。”宋效谋说,得益于泸天化这样的大平台,让他们这群人接触到了很多顶尖设备、技术和人员,成长非常迅速,也对生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渭河化肥厂的建设生产过程中,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虽然来到渭河化肥厂工作时,宋效谋已经快50岁,但在泸天化积累的大量经验,让他为渭河化肥厂的建设和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宋效谋看来,比起经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决心和心态,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才让他在“三线建设”中,在当时条件还很艰苦的大西南坚持下来。“面对挑战和压力,我多次表态,如果我做得不好,我愿意承担责任,接受处罚。”宋效谋说。

陕西渭南渭河化肥厂项目与日方代表开会

对于一代又一代的泸天化人,宋效谋的寄语是“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在泸天化的这段工作经历,让宋效谋非常有成就感。同时,通过这一件件大事,让他收获了大家的尊重,也让他不断增强信心和决心去克服一个个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

“不要太计较自己的得失。”对于工作,宋效谋如是说。他也希望,一代又一代泸天化人能秉承良好的精神面貌,发扬“自强、拼搏、求实、奉献”的泸天化精神,脚踏实地奋斗下去。

因为每一分钟都是在创造历史。(肖婷 曾涛)


  编辑:曾   涛   许   轶

  责编:李荣华

  审核:何冀川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
    总收益 20日收益 日收益
    -- -- --
    最新操作
    - - -
    历史收益率走势(%)
    Chart
    代码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查看更多
    浪客视频
    -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