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意外!

固态电池,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超级明星,正以汹涌之势席卷全球。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纷纷打头阵,实现技术颠覆;

华为、上汽等重磅玩家,也强势入局,公布技术专利。

行业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GWh,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500亿元,前景广阔。

 

不过,意外还是来了!

被业内称为“小宁德”的——鹏辉能源,似乎掉队了。

鹏辉能源,成立于2001年,是我国最早的纯锂电企业之一,自2015年成功上市后,转型布局储能业务。

自此,公司便拥有了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三架马车,在新能源高景气的2022年,营收、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

 

巴菲特曾说过,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随着上游材料碳酸锂降价、储能电池产能过剩等负面因素叠加,如今的鹏辉,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3.54%,净利润更是骤降93.14%。且进入2024年后,并未迎来好转。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6.48亿元,同比下降1.6%;净利润仅为0.61亿元,同比大降77.97%。

鹏辉在业绩下滑的同时,还伴随着盈利能力“触底”。

从下图来看,2022年过后,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急转直下;

截至2024年三季度,毛利率降至14.06%,净利率甚至降至0.55%。

 

总之,在经历储能行业严重内卷后,鹏辉的利润被挤压得所剩无几,当前的盈利能力令人堪忧

面对当下的业绩颓势,鹏辉为“绝处逢生”,坚定地选择了——放手一搏。

那么,鹏辉能源是如何“放手一搏”的?$鹏辉能源(SZ300438)$

第一,豪掷83亿,借钱也要扩产。

纵观各行业龙头,不难发现,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闻泰科技(SH600745)$

拼搏的结果无非就两个,要么一飞冲天,要么元气大伤。

光伏龙头——隆基绿能,豪赌“单晶硅技术”,不仅引领我国光伏的技术革命,还一跃成为行业巨头。

半导体龙头——闻泰科技,“蛇吞象”式并购安世半导体,却带来了高达217亿的商誉减值隐患。

不可否认,我国储能市场蕴含着很大的想象空间,但鹏辉的大胆扩产,还是让人捏把汗。


公告显示,今年7月,公司拟在乌兰察布投资23亿,建设储能电芯、系统集成及半固态电池项目;


10月,再次拟投资10亿,建设小动力方形铝壳和电容式锂离子电池项目;


随后的11月,又宣告拟在安徽投资50亿,建设储能电芯、系统及研发基地。

 

仅在2024下半年,鹏辉能源就投入了高达83亿元来扩张建厂,其中,近73亿涉及储能领域。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2024年9月,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容量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近86%。


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储能将成为公司“起袖子加油干”的核心方向。


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和现金流。


1.产能利用率——腰斩。


2023年上半年,鹏辉能源产能利用率高达93.4%;


随着后续新产能释放,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产能利用率骤降至58.48%。短短一年,近乎腰斩。

 

这说明,在原产能40%未充分利用的同时,鹏辉还在继续扩产,这其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令人担忧。


反观,同为储能龙头的亿纬锂能,2024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高达83.59%,位列锂电池制造领域第一。

 

2.现金流——“贫血”。

众所周知,现金流是一家公司的血液。

然而,豪掷83亿扩产的鹏辉,却处在“贫血”状态。

从下图来看,2024年三季度,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81亿元,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为-7.11亿元。


这意味着,公司经营活动赚到的钱,已经无法覆盖投资需求,换言之,鹏辉是在“借钱”扩产。

 

此外,公司当前货币资金仅为13.78亿,短期借款13.05亿,总负债107.8亿,资金状况并不宽裕。

基于此财务背景下,鹏辉依然选择了“放手一搏”,虽然是一步险棋,但至少勇气可嘉。

第二,为扭转困局,进军全固态电池。

财务基本面的“恶化”,直接体现在了市场反馈上。

从市值情况来看,在2022年巅峰时期,公司市值曾一度飙升至440亿,仅仅两年过去,降至不足200亿。

 

为扭转困局,鹏辉抓住了新的“救命稻草”——全固态电池。


今年8月,公司发布了“第一代固态电池”,引发热度攀升。然而,其电池数据并没有达到业界预期。

数据显示,鹏辉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仅为280Wh/kg。

相比之下,南都电源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350Wh/kg,且已经小批量接单;

欣旺达的新一代全固态电池甚至高达400Wh/kg,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也有350Wh/kg。

这样看来,鹏辉能源在行业内并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所谓的“重大突破”,也只不过是黄粱一梦。

最后,总结一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现阶段鹏辉能源借钱逆势扩张的风险,还未能完全释放,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未来,公司能否在固态电池领域,迎来重大技术突破,才是“绝处逢生”的关键。

截至2024上半年,拥有鹏辉能源的机构有151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近200家机构选择离开。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