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此文,可了解历史、增长点、买入价位。
1582年,马应龙生记药店成立
1956年,马应龙药厂成立(国有企业)
1995年,宝安集团成为控股股东,变为私企,但国资依旧是大股东。
2003年,马痔膏+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栓),占营收比重45%。
2004年,公司上市,治痔类营收1.79亿,占营收比重48%。
2005年,马痔栓营收+65%,公司治痔类市场占有率第一位。
研发马痔膏新规格、金玄部洗液。
2006年,马应龙部洗液、地奥司明(痔疮口服化药)获生产批文,同时引进未来大单品痣炎消片(痔疮口服中药)。
已完成治痔类产品系列化梯队。
2007年,治痔类上市以来,营收首次下降,-4.82%。
又出售非主营业务子公司(出售后业绩不并表了),因此制药业务营收和利润下滑。
但因为炒股盈利,净利润大幅增长(那一年是牛市)。
2008年,一系列治痔类新品上市,该业务营收大幅增长+45.94%,扣非大幅增长+98.77%。
但炒股收益下滑,净利润大幅下滑。
两家国资股东,四次减持。
这一年,公司肠专科医院开业,切入诊疗赛道。
2009年,治痔类中速增长,马痔膏提价8.7%。
叠加炒股收益高,净利润大幅增长。
可国资多次减持。
这一年,八宝眼霜上市。
2010年,治痔类小幅增长,3.35亿。
炒股收益下降,导致净利润高速下滑-31.95%
2011年,治痔类高速增长,+33.51%,达到4.47亿,扣非高速增长。但炒股亏损,净利润仅中低速增长。
国资继续减持,一家国资清仓。
2012年,治痔类5.09亿,+14.06%。
但销售管理费用高,扣非负增长。不过,因为炒股盈利,净利润中高速增长。
药妆产品陆续上市。
八宝组方针对湿疹类皮肤病延伸。
2013年,治痔类5.6亿,+5.96%。
毛利率提升,所以扣非中高速增长。但炒股收益不及去年,净利润低速增长。
这一年,提出坚持肠和下消化道核心定位。以药妆切入大健康。又提出聚焦眼部护理。
2014年,治痔类5.38亿,-0.31%。
诊疗业务,由肠医院改为轻资产扩张,与医院合作开肠专科诊疗中心。
国资继续减持。
2015年。治痔类5.83亿,+8.26%。
发展电商,渠道向县级市场下沉。
2016年,治痔类6.38亿,+9.49%。
成立大健康事业部,以眼部护理和婴童臀部护理为突破口。
2017年,治痔类7.58亿,+18.81%
马痔膏提价18%,成本上涨原因。
炒股收益增长,净利润增幅高过扣非。
眼霜升级。
诊疗中心累计签约27家。
2018年,治痔类8.16亿,+7.67%。
炒股亏损,净利润大幅下滑。
2019年,治痔类9.27亿,+13.56%
净利润增长一倍,主要原因去年炒股亏损,今年盈利。
公司提出,发展眼科业务,提升眼药规模。
受让一款肠炎化药仿制药。
2020年,治痔类11.65亿,+25.73%
虽然治痔类增长,但受疫情影响,院内渠道业务高速下滑(马应龙除治痔类还有其他类药品)。
不过因为炒股盈利,所以净利润+16.42%
公司提出回归本源,大力拓展眼科业务(马应龙最早做眼药出名,痔疮药是1980年前后推出的)。收购一家生产滴眼液的公司。
2021年,治痔类13.84亿,+18.81%
眼科业务,已扩展至70多个产品,组建眼药生产基地。
2022年,治痔类14.88亿,+7.5%
眼科业务0.62亿,+24%,
大健康业务+24%,具体营收未公布,化妆品车间产能提升。
诊疗中心增长至65家。
已清空投机的股票,停止炒股。
2023年,治痔类12.92亿,-13.18%,马痔膏等销量均下滑,主要原因是公司去渠道库存。
眼科和大健康也都下滑。
但因为有卖非主营业务子公司的收益,净利润+7.38%
虽然治痔类营收下滑,但市场占有率是提升的。说明其他同行做的更差。
医疗业务是增长的,3.45亿,+33.28%,诊疗中心达到80家。
痔疮凝胶、熏蒸治疗仪、冲洗器等敷料器械陆续上市。继续扩充痔疮产品线。
对于未来战略,公司提出围绕肠细分领域用药需求,加大药品引进、创新药研发、肠道微生态研究战略等。
又提出大力发展眼部美丽健康业务。同时拓展皮肤健康护理业务。
2024年,治痔类中报营收8.42亿,+22%
眼部护理、卫生湿巾等+33.27%
诊疗中心累计89家。
两款眼科化药仿制药获批。
一款肠道清理化药获批。
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
年报总结到此就结束了。
纵观马应龙历史,可以看到其治痔类除07、14年小幅下降,23年去库存中速下降之外,一直是增长的。
2004-2024年(24年按照历史最高计算,20年间,治痔类涨了8.3倍。公司净利润涨了9倍多。
股价涨了15倍。主要是pe放大了。
Pe的放大,除了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原因外,还有中药行业整体复苏,整个市场复苏,估值抬高的原因。
在中药领域里,像这种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一般的估值目前在20倍左右。当然,我指的是规模较小的疾病领域,而非大病种。
所以,目前的估值属于合理,但绝不低估,可也不高估。
接下来说说它的业务:
1、痔疮业务:
这是它的主要业务,主要利润来源。
马应龙痔疮业务,一直占有率第一,当然不仅是因为它自有的系列产品(中药化药的膏剂、清洗剂、口服制剂等),还有它代理的痔疮类药品,以及器械敷料等。
痔疮类市场23年中药规模46亿。非中药我根据马应龙19年公布数据以及后续它治痔类增速推算,有15亿左右。所以整个痔疮用药规模约60亿。
马应龙是第一,自有药品市占率在25%左右。根据成熟行业(排除非重要领域)市场格局来看,第一名就在30%左右份额,所以它的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空间不大。
假如能到35%,那么至少应该还有10亿增幅,不到一倍。
我看好的是这个行业的扩大,给马应龙带来的增幅。老龄化社会,痔疮无疑市场是增长的,从马应龙历年治痔类增长也看的出来,因为它的占有率一直都是第一。
另外,痔疮类药品渗透率也有提升空间,很多人现在得了痔疮并不用药。
所以,马应龙未来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集中度比较高,增幅不会像集中度低的行业那么高,例如心脑血管领域。
但是由于痔疮类行业规模还是较小,所以不宜重仓。
除此之外,还有大企业切入搅乱市场的风险。我猜测马应龙未来不会成为大企业,下场应该是被并购。
2、炒股:
马应龙的净利润经常和主营业务走势不吻合,有时大起大落,主要是炒股原因。好在22年已经清空股票,不再炒股,这部分风险已经排除。预计未来业绩随主营业务波动。
3、诊疗中心:
它的诊疗中心业务,持续在增长,虽然毛利率不高,只有15%左右,但是可以掌控终端,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未来可以持续扩张最好不过,可以卖自己的产品,同时可以拿到一手数据做研发和营销。
4、眼科:
目前市场规模100亿左右,大于痔疮。
但马应龙23年眼科业务0.35亿,和康弘、兴齐眼药规模相差巨大,目前看不到优势。
5、皮肤科:
化药软膏乳膏和凝胶剂外用药物市场规模,22年180亿,大于痔疮。
但马应龙皮肤科1.17亿,看不到优势。
6、眼霜及眼部护理:
没有单独公布数据,用其他类,减去皮肤和眼科业务,余额为3.9亿,不可能全部是眼部护理。
作为护肤品,和珀莱雅、贝泰妮等几十亿营收的差距巨大,目前看不到优势。
眼科和皮肤科以及护肤品,市场都大于痔疮,但马应龙没有优势,因此这些领域,只能持续观察,暂且不将它们考虑进未来增长里,只考虑痔疮类就可以。
至于马应龙公布的肠道业务,以及肠炎的化药,由于未公布营收,也不清楚做到做大了,但是通过看其他类,也知道并不大。且该领域是江中药业、康恩贝的优势赛道,马应龙我看不到竞争优势,所以也将它排除。
总之,马应龙未来有确定性增长的领域,就在治痔类里面,通过市场的扩大,通过痔疮类系列产品和新品的开发引进,通过该领域创新药的研发(例如虎麝止血止痛膏),以及诊疗中心的扩张,不断巩固自己在该赛道的优势。最后如果其他领域做不起来,可以趁着好的时机,卖给大企业,争取卖一个好价格。
总结:当下26元对应的pe为中等估值,直接买也可以。但22左右买更为保险。但假如明年能增长20%,26买也中等偏低。
最后做一个猜想,假如最后卖身,谁来接盘?
马应龙属于消化系统用药,消化系统领域包括肝、胆、胃、肠、
胆病、肠病用药赛道都比痔疮小,不具备收购马应龙的可能。
胃药目前是济川药业和江中药业。
济川药业账上现金一百多亿,每年净利润二十亿左右,具备收购可能性,但是济川药业所在的赛道,我目前不看好他的未来。
而江中药业和马应龙同等规模,也不具备收购可能性。
肝病,片仔癀,账上一百亿现金,净利润二十多亿。只有它具备收购的资本和理由。且马应龙的眼霜可以并购入片仔癀的护肤品业务。
或者云南白药,本身也有痔疮类业务,且资金也雄厚。并且眼霜可以并入白药的个人护理业务。目前白药有牙齿护理、头发护理、皮肤护理,眼部护理也当然可以。
#马应龙#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