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随便聊点。
车库灯泡坏了,去五金店买了一个,店家在跟客户聊天,都说生意很多,但就是不赚钱.....
这里面有客套话,但水分也不是那么多。
本周读了经济观察报发的一篇文章,叫《你无限卷低价 侵蚀的是别人工资》,讲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企业案例。
有一家轮胎企业,曾经是当地十佳民营之一。
今年上游因为极端天气原材料大幅度减产,价格暴涨4成;但下游轮胎价格就算涨价3%都难。
这是一个红海周期错配的典型案例。
轮胎是红海行业,进入门槛低,成本上涨,产品价格无法上涨,生产就是亏损,但不生产,直接淘汰。
那淘汰行不行呢?不行,负债怎么办?
想要活下去,找银行贷款,银行会锦上添花,但又不傻,绝不会雪中送炭;对于这种艰难的企业一向不爱搭理。
找ZF,政府也没钱。
可以找专门做金融业务的国企,但年化利率15%。
高风险,高利率,似乎也没毛病。
可中国企业平均利润率是5.76%,中国500强利润率是4.1%,9月份造车企业利润率3.4%。
一家轮胎企业,还15%的利息,轮胎里是有面粉么?
也就是此类企业面前对应两种死法,立刻死,或等会死。
无论哪种死法,临死前都要苦一苦员工。
有个词,叫降本增效......
苦一苦的员工,或工资低,或成为零工。
局面就是员工没钱赚,但员工也是消费者,只能买低价商品,企业继续不赚钱,恶性循环。
尽管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经济逻辑,此类企业没有存活的价值;供求过剩的企业将被消灭。
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尽管市场经济可以解决,可需要好长时间。
作为投资者,此类企业当然不能投,谁投谁SB。
可问题是如果此类现象持续普遍,那么所有人都不好过。
因为卷来卷去,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一个人的消费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我想起了福特当年的案例,百年前,老福特当年用给工人提高工资的办法促使他们能买得起福特汽车,这个高薪高消费的方案一度被奉为经典。
所以如今的车企们这么个卷法,卷到极致,消费者没钱买车,车企赚不到钱没钱研发,已经建立起来的竞争力又要下滑了。
当然,问题是复杂的。
想要通过有形的大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上级部门,平台,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发力,因为问题并非单一主体,解决也不能靠单一主体。
根据胡润榜单显示,2024年中国15年来第二次出现高净值家庭数量下降。
600万净资产家庭数量为514万户,比上年减少4.1万户;
千万净资产家庭数量为208万户,比上年减少2.7万户。
再卷下去,算了,就这。
说多了容易挨揍。
大佬持仓更新,记录在【满仓日记】
每周实盘分享,记录在【满仓组合】
$海康威视(SZ002415)$$海螺水泥(SH600585)$$五粮液(SZ000858)$#豆包概念股大火,行情能持续多久?#@社区精选 @股吧话题 @东方财富创作小助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