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卖光了,常州一家人套现15亿离场,出售价格是真的绝了
冷遇琴
2024-12-06 17:49
江西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常州的程上楠一家,凭借光洋股份的控股权转让,再次刷新了人们对“高溢价套现”的认知。15亿,这是他们在股市中“抽身而退”所实现的总收益,从减持到彻底退出,程上楠家族用一场精妙的资本运作,完成了自己的财富积累与优雅离场。
从起初的一家挂靠小厂到掌握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再到以近70%的溢价成功出售,要知道,通常企业控股权的协议转让大多是股价八成或9成,而程上楠家族卖出时,溢价竟高达70%。这样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资本运作,是如何实现的?
光洋股份的成立
常地区是中国轴承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随着开放的推进,苏锡常区域开始崛起了一批轴承制造企业,光洋股份正是其中的代表。
为什么轴承产业能在这里扎根?其实这与苏南地区的工业传统密切相关。在开放后,苏锡常承接了上海部分工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机械制造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工业制造对轴承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这种“供需两旺”的市场环境,为初创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光洋股份的创始人程上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抓住了机会。1987年,40岁的他拿出了22万元,创办了“常州滚针轴承厂”。在当时,这个厂子挂靠在常州天宁区工业公司名下,算是集体企业。但别看名字响亮,其实厂子的资金和实际运营权全是程上楠个人负责。
刚成立的光洋轴承,目标非常明确:瞄准中低端轴承市场。这类产品技术门槛不高,市场需求却很大。程上楠抓住这一点,带领公司快速发展起来。
公司最初的生产条件其实很简陋,团队也很精干,仅有12个人,大多是程上楠从其他轴承厂挖来的年轻技术工人。尽管人少,但这批人经验丰富、干劲十足。靠着一股拼劲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光洋轴承的业务逐渐扩大,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
到了21世纪,随着国内工业化加速,光洋轴承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依托常州强大的产业链支持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口碑都稳步提升。这为公司后来的资本化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是光洋轴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公司成功登陆A股,更名为“光洋股份”。对于一家地方轴承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逆袭”。上市后,光洋股份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也成为了资本市场中的一颗新星,备受关注。
从1987年创业,到2014年上市,光洋股份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完成了蜕变。从一个挂靠的小厂到资本市场上的公众公司,这背后是程上楠和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创始人程上楠
程上楠这个名字,在光洋股份上市后逐渐被人熟知。据公开资料显示,程上楠与妻子张湘文同为1947年出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关于程上楠40岁之前的履历,几乎没有任何详细的记录。
真正让他走上创业道路的是1987年,那一年,程上楠已经40岁。这时,他带着22万元资金创立了常州滚针轴承厂。这笔启动资金的来源至今成谜。有人猜测,可能与家族资源有关;也有人认为,程上楠敏锐地抓住了开放的时代机遇,凭借积累的经验和人脉,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程上楠创业的年代,当时,民营经济尚未完全合法化,私人资本的运作方式颇为特殊。很多私人企业不得不通过“挂靠”集体单位的形式,来合法经营。所谓“挂靠”,就是企业表面上是集体所有制,但实际运营和资金全由个人掌控。这种“集体帽子、私人实业”的模式,成为了那个年代独特的产物。
对于程上楠来说,这种挂靠模式恰好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创业环境。他以“常州滚针轴承厂”的名义挂靠在常州天宁区工业公司,成功借助“集体企业”的外壳来开展业务,而不必担心风险。他还能以私人身份灵活决策,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挂靠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程上楠也顺势完成了企业资产的私有化整合,将“常州滚针轴承厂”的资产注入到了新成立的“常州市光洋轴承公司”,彻底摘掉了“集体企业”的帽子。这一系列操作展示了程上楠对时代机遇的把握能力,更显示出他的精明与远见。
程上楠创业时,工业制造领域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尤其是轴承这一行业,技术门槛低,但市场需求旺盛。起初,他并没有资金去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工厂,而是选择了精兵简政的模式。工厂只有12人,其中不乏年轻而有潜力的技术工人,这些人多数是从其他轴承厂挖来的。
在团队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时年22岁的厂长朱雪英。这位年轻人自16岁起就在轴承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程上楠的团队组合方式充满了针对性:既要有年轻的拼劲,也要有实际的技术积累。
在创业初期,程上楠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选择扎根中低端轴承市场。这里虽然竞争激烈,但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明确。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团队合作,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了市场,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创业之初到逐渐壮大,程上楠没有选择一味跟风大企业的高端路线,而是精准定位到当时国产替代进口轴承的需求。对于处于工业崛起阶段的中国来说,这类产品的技术难度不高,但利润空间却非常可观。这种务实而高效的策略,也为他后来的资本化运作铺平了道路。
程上楠以隐秘而低调的方式积累着自己的产业根基。他不急于声张,而是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选择。通过用心打磨团队,精确洞察市场,他的企业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内轴承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在光洋股份上市之前,他的低调让外界对这家企业的了解少之又少,但这并不妨碍他用实际业绩赢得市场的认可。
完美离场:股权转让套现15亿元
2017年是程上楠家族减持的开端。在二级市场操作中,他们通过分批出售股份套现约1.5亿元。这一阶段,光洋股份尚处于刚上市不久的风光时期,虽然业绩已经显露下滑迹象,但市场对公司的期望值依然较高,因此减持相对顺利。
真正的高光时刻在2018年。这一年,光洋股份的业绩不佳,全年亏损超过9000万元,股价徘徊在5元多的低位。但在这种情况下,程上楠家族依然将控股权以每股8.6元的高价卖给了扬州富海光洋基金,总交易金额高达12亿元,溢价接近70%。
即使控股权已经转让,程上楠家族并未停止资本运作。利用手中剩余的股份,他们在2022年至2024年间再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累计套现约1.5亿元。至此,程上楠家族基本退出了光洋股份的持股,实现了从控股股东到散股股东再到彻底离场的全流程操作。
2018年,光洋股份的业绩逐渐下滑,毛利率持续下降,市场竞争加剧。但在这种并不乐观的局势下,程上楠却以超高溢价完成了控股权的转让。当时,光洋股份的股价仅在5元左右,但程上楠却成功以每股8.6元的价格成交,这一价格比市价溢价了将近70%,在资本市场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进一步深挖这笔交易,会发现其中的资本运作逻辑更加耐人寻味。程上楠不仅是光洋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他还通过个人出资2亿元成为扬州富海光洋基金的合伙人,持有基金15.5%的权益。
这一操作有着两层意义:这笔出资为基金提供了充足的收购资金,确保了控股权交易的顺利完成;这也体现了程上楠的“兜底”逻辑,他用自己的资金为未来的接盘方提供了信心保障,实际上是对交易后的公司发展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承诺。
2024年,程上楠的资本运作迎来了最终章。扬州富海光洋基金将光洋股份的控股权再次转让给黄山国资,价格为每股10.2元,比他们的入场成本溢价了34%。这一交易完成后,程上楠退出了扬州富海光洋基金,从此与光洋股份再无瓜葛。
结尾
回顾程上楠家族的套现路径,从2017年的减持,到2018年的控股权高溢价转让,再到2024年彻底退出,他们累计套现高达15亿元。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公司市值波动,还是行业竞争激烈,程上楠家族都巧妙避开了风险,实现了“资本退场”的全程无失误操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