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第110届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 2024)于芝加哥落幕,在这场以“Building Intelligent Connections”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上,飞利浦再携多款全球创新产品和技术惊艳亮相,其中一款深度融合AI全流程的CT 5300受到广泛关注,其背后也部分折飞利浦在CT产品线的又一次突破与尝试。
今年10月,医趋势曾就CT产品的进化思路与理念、中国区市场策略等问题对话飞利浦全球精准诊断业务CT&AMI总经理徐丹。在采访中医趋势获悉,徐丹于今年八月就职,以华人身份担任飞利浦重要产品线的全球负责人,这在行业之中极为罕见,同时对于当下竞争要素愈发复杂的中国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飞利浦全球精准诊断业务CT&AMI总经理徐丹
01、深度嵌入式本土化:将所有环节整合于此
当下不是中国医疗设备市场最为耀眼的高光时刻,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
一方面,随着医疗反腐、医保监管、检查互认等制度陆续推进,医学影像行业原有的经营模式大变。此外,许多政策都在暗示着大规模医疗设备集采的到来,原有价格体系逐步承压。
另一方面,随着研发能力的提升,本土企业成为再也不能忽视的有力竞争对手。为守住市场份额,跨国企业必须作出本土化策略回应,以更强的竞争力提升产品和临床价值。
多重因素共振下,徐丹分享了三个方向的本土策略思考。
一是加速推动全球创新与中国智慧相结合,回归产品创新实力的竞争。
所谓全球创新,是指飞利浦在全球CT市场积淀的先进技术和丰富产品线,从基础入门级到尖端功能型,全面覆盖各种型号,在影像、剂量、自动化等多个维度都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所谓本土智慧,是指中国对新技术的追求和敏感度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前列,且患者流通量远超欧美国家,在一些相当于“极限压力测试”的临床环境中,部分需求和反馈只有在中国才能被发现和开发,而后反哺全球到下一代产品研发设计之中。徐丹认为,飞利浦具有数十年创新经验以及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将国外最新技术更快地转化到产品之中,同时进一步拉近中国与欧美高端产品上市时间,用中国速度解决和满足用户需求。
二是全球资源向本土倾斜,将所有环节整合于此。
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从研发、生产,到售前、售后,飞利浦将所有环节整合于此。在研发环节,2014年,飞利浦于沈阳建立医疗影像创新中心,如今已成为飞利浦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不仅为飞利浦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还推动了中国医疗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疫情期间由本土研发第一时间奔赴全国各地医疗卫生中心的Incisive CT,就是飞利浦本土速度的集中体现。
在生产环节,由苏州生产工厂出品,截至目前,飞利浦已实现全球CT产品线100%的国产化,包括最新上市的前沿产品,这在行业内极为罕见。此外,因为同时面向国内和全球供货,飞利浦苏州生产工厂受到国内外多条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管,对产品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把控。
供应链方面,通过一些技术转移和研发创新,飞利浦国内生产的CT组件供应链比例已经接近75%,在跨国医疗影像企业中处于第一梯队。与此同时,在成本控制层面,飞利浦优化了生产流程及供应链管理,有效削减了成本,并不断推陈出新,加速产品与技术迭代。徐丹告诉医趋势:如今,飞利浦CT产品几乎所有能力中心都建在中国,包括一些关键的领导位置也放在中国。
“Global研发团队中的一大部分在中国,与全球其他的研发团队并列,汇报给对应产品线的全球研发负责人。”
三是借力发力,前瞻“定制化”以应对政策激荡。
作为医疗机构重要的“固定资产”之一,医疗设备的采购行为一直与政策变动“强关联”。当下,有两大政策变化盘旋在行业上空,谁都不能忽视:一是刚刚落地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二是大型设备扩面集采之势。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面,11月下旬,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放射检查项目进行了系统分类整合。其中,在CT平扫、CT增强、CT造影成像(血管)三个收费项目中,均将能量成像纳入“加收项”,体现了政策制定方为差异化技术进行标价并支付的意愿,以及为“按效果付费”的态度。
据悉,能量成像是CT技术的一次大踏步跨越。相比传统CT,能量CT实现了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参数到多维参数、从形态学到功能学的三大转变,一次扫描获得的“信息量”是传统CT的4-8倍,可以助力临床拿到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一轮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深刻影响绝大多数诊疗行为。作为能量成像这一赛道的“资深玩家”,徐丹表示,飞利浦已经做好准备为临床提供更多支持。
截图自《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
医疗设备集采方面,据梳理,目前医疗设备集采已在全国“点式”开展,2024年以来,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均在逐步推进。而且目前如火如荼的大型设备以旧换新行动,也主要以县域集采的形式推进当中。
参考药品、耗材多年集采经验不难看出,集采对于行业格局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因此也要求企业从底层思考应对措施。
“我们正在思考如何针对不同临床使用场景和集中采购的要求,开发下一代产品。”据介绍,尽管医疗设备产品层次不同,但同类别医院需求存在相近之处。基于此,飞利浦计划在研发上游重新定义符合不同级别医院所需的设备和特性,推出一系列定制化的设备亚型,以便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时更加游刃有余。
这是将所有关键环节集中到一个市场的顺势而为,也是医疗设备集采时代,飞利浦的独到优势。
02、重新定义CT的未来:从硬件突破到AI全流程
纵观全球CT市场,从技术角度看,目前有两大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向高端硬件方面不断突破创新;二是充分发挥AI所长,将其最大限度地应用于CT诊断全流程。飞利浦成立于1891年,从白炽灯和电器产品起家,在其成长的130多年中,对于一些特定的高价值领域,飞利浦习惯于以超前的判断坚持自我,哪怕是没有同行者。
在硬件设计方面,飞利浦在CT领域缔造了众多里程碑级的行业第一,比如第一款螺旋双层探测器CT、第一款宽体球面探测器CT等;在核心部件领域,飞利浦MRC球管的常规寿命多次突破百万秒次,远远超过常规球管,可配为是CT业内的行业标杆。
如今,随着能量CT时代的来临,飞利浦又率先启动探测器能量成像的研究。自2010年至今,飞利浦已将光谱多参数功能CT技术更新至第四代,推出多款不同型号产品,全球装机近700台,累计发表国际期刊论文超过800篇。
本届RSNA上,基于光谱多参数功能CT,飞利浦又推出多种全新定量参数,再一次强化能量成像从定量到定性、从物质到组织的跨越,将多参数光谱应用推向新的高度。
据徐丹透露,未来几年,飞利浦将有机整合光谱功能CT技术和光子计数CT技术,打造全球首款Spectral-PCCT,实现光谱计数CT的临床化应用,期待可以尽快与全球用户见面。
在软件应用方面,飞利浦正在大力挖掘AI的潜力,本届RSNA上,飞利浦首度亮相北美的CT 5300就是其将最前沿的AI技术与医学影像设备相融合的最新作品。
据悉,CT 5300搭载的Nanopanel Precise,是业界首款专为AI重建而设计的探测器。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几乎在CT扫描的各个环节都应用了人工智能。
据介绍,CT 5300主要聚焦两个方向的提升:一是图像精度,基于配套重建软件,可以低剂量提供高质量图像,降低噪声多达85%,低对比度检测能力提高65%;二是扫描效率,通过AI全程实时协作,进而使检查诊断效率提升5倍。
能量CT方面,实现全流程AI仍存难点,障碍在于不同疾病对应不同定量参数的需求尚不清晰、原始数据量过载(是传统CT的4倍以上)等,目前结构化定量报告尚无法实现。
不过,飞利浦正在尝试向前迈出第一步。本届RSNA,飞利浦提出AI光谱全流程,覆盖光谱CT从“AI辅助定位+AI扫描参数设置+AI光谱重建+AI辅助诊断+AI格式化报告”的全流程,避免常规能量扫描过程中医生工作负担过重或者经验不足的痛点,帮助临床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光谱多参数信息。
光谱AI全流程
以心脏扫描为例,未来,在AI光谱全流程技术的加持下,光谱多参数功能CT将可以根据患者检查申请信息自动完成摆位定位,并自动设置扫描参数、根据患者造影剂联动+心率体征自动抓取最佳扫描时机、自动分析最佳期相并利用AI光谱重建技术重建出高对比度低剂量的多参数影像信息,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光谱多参数影像并结合利用对病灶信息加以解析,最后自动生成格式化诊断报告,实现疾病的快速、标准、定量诊断。
在AMI(核医学)产品线方面,今年4月,飞利浦在华发布本土参与研发和生产的超高端数字化PET/CT 7000 Flight X,其中自主设计芯片可以实现运动脏器追踪、质控参数自动校准等功能,也是创新智能算法与正电子探测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技术的一次深度融合。“重押AI”的决定源于对于行业趋势的深度思考。在采访中,徐丹多次强调:“Software that enhances the hardware”。他认为,人工智能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部分提升设备的性能,减少用户对硬件升级的依赖,扩大产品的可及性,特别是在广大的基层市场。
变化带来压力,亦能体现一家企业的内核与韧性。
当重重的沟通壁垒被打破,中国声音更清晰地被总部听到,这对于飞利浦中国CT&AMI业务的决策与执行速度是一次升华,也是飞利浦全球创新与中国智慧的一场重要融合实践。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