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矿不值得继续深耕了吗?为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卖矿”?

近日,万润新能发布公告,计划以3.15亿元的价格剥离旗下子公司万润矿业。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万润新能战略的重大调整,也引发了市场对锂电产业链上下游走向的深度思考。

那么,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这一事件究竟透露出了哪些信号?

01

为什么卖矿?

近年来,万润新能面临了一系列经营挑战,尤其是旗下万润矿业的持续亏损问题。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万润矿业在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2,100.15万元和-1,871.19万元。连年亏损无疑拖累了万润新能的整体业绩。

从整体财务表现来看,万润新能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作为国内较早布局电池正极材料的企业之一,万润新能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48.52亿元,同比下降了51.48%。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5.98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亏损9.49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万润新能决定3.15亿元的价格卖出万润矿业。这一战略调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第一,优化资产配置,聚焦核心业务。公司将把资源和精力集中于主营业务——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创新,借此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通过剥离持续亏损的矿业资产,公司有望改善财务状况,提升财务稳定性。

02

矿山“梦碎”?

近年来,在电动车、储能等市场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很多锂电公司选择通过控股或收购矿山资源,来确保原料供应的稳定。其中,万润新能通过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万润矿业来直接参与锂矿业务,企图通过掌握上游来降低成本。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锂矿领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不仅是万润新能,整个锂电产业链的“矿山梦”似乎都在逐渐褪色:

一方面,2023年初,碳酸锂价格一度攀升至60万元/吨,但随着供应过剩的逐渐显现,价格迅速回落至年末的10万元/吨。这一价格的波动,使得锂矿企业的盈利预期大打折扣,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完善成本控制的矿企而言,利润空间更是大幅压缩。

另一方面,环保政策日益严格,也推高了矿山开采成本。近年来,国内对于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管日趋严格,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污染物处理等。这一方面增加了开采成本,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高的合规压力。对于许多矿企来说,这种额外的负担无疑也加大了经营风险。

众所周知,矿业产业本就存在高投入、长回报周期的特点,再加上日益严格的政策环境,矿业资源的盈利模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尤其对中小型矿业企业而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万润新能选择剥离矿产资产,也是为了规避这些潜在风险,将精力转向锂电池材料和技术创新等更具长期发展潜力的领域。

03

从“矿山”到“技术”

从更深远的视角分析,万润新能通过剥离矿业资产的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方向的调整,更反映出了其对锂电产业未来走向的判断。而这一事件,无疑也是当前锂电产业链正经历重要转型的一个缩影。

短期内,可以预见,锂矿资源仍然是万润新能的重要原料来源。为了确保资源供应稳定,万润新能在本次交易中,与接盘方深圳中渚达成了一个重要的交易承诺。据承诺,交易完成后,万润矿业所持有的锂矿采矿权与探矿权所产出的锂矿产品,将优先满足万润新能的需求,并在同等市场条件下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优惠。

这一安排下,万润新能既能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又有了成本优势。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也有助于未来在各自领域长期发展。

更深层次地,万润新能此次“卖矿”,还揭示了当下的行业趋势:矿山梦不再是唯一的致富之道。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成熟,锂电行业的竞争将更多集中于技术创新,绿色制造和资源回收等领域。聚焦万润新能身上,专注于电池材料和技术创新,才是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展望未来,锂电产业链一定不再局限于资源层面的“争夺战”,而是进阶为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较量。在这场竞争中,谁能率先抓住技术创新的风口,才有望成为市场中的赢家。$万润新能(SH68827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