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看平安如何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财联社 12-17 18:21
202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2025年的经济工作了做出全面部署。
会议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既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的牢固基础。
“九项重点任务”中的第一项,提出要大体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而任务的第九项,则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在这两项任务包含的具体目标中,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养老服务。
在第一项任务中,发展银发经济、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着力满足居民在养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都是政策的关注点;而第九项任务,则聚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中更明确提出要发展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
这是政策方向的合力,也是改革大潮的汇聚。它其实揭示了一个现实: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居家养老,正成为民生焦点。
而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项宏大事业的成就,都既需要有为政府的重视,也需要有效市场的努力。
作为市场主体,这既是企业大有可为的机会,也是它肩负的使命——如何写好中国新时代养老的大文章,从康养、医疗到金融、科技,作为世界级的综合金融企业,中国平安集团早已全面投身于居家养老的实践之中,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张与众不同的养老金融答卷。
2024年11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央视财经金融强国年度盛典”在北京成功举办。
在这场事关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探寻和深度观察中,一连串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体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年度标杆案例被挖掘出来。而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则作为养老金融领域的年度案例入选其中。
在庆典现场,众多到场嘉宾与观众伴随影像,共同成为了一次平安式养老的“体验者”。
在苏州的平安生活管家工作中心,电话声总是此起彼伏,每天都有上千次接线呼入。信号的一端,是居家的老人,另一端,则是一群特殊的守望者。
无论是平凡日常,生活琐事,还是健康烦忧,只要老人有需求,这些隶属于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的守望者,总是保持24小时在线。
当警报传输到工作中心,管家将会立刻做出应急响应,而在平安的要求里,响应的时间标准是1分钟。
在平安,这样的服务只是其养老服务内容的冰山一角,而这些服务内容也不局限于苏州一地——从2021年试点服务至今,它已经覆盖75城,获得了超过15万客户的青睐。
对于平安而言,养老服务的发展,堪称一个市场主体商业性和金融人民性、政治性兼顾结合的典范。
作为平安的创始人,马明哲曾经专门撰文,强调平安初心:
“中国平安前行的每一步,都是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每一次变革共振时代的脉搏,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平安作为出身险企的金融集团,与养老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然而,养老领域是一门真正的长期主义事业,不仅需要对市场需求有前瞻、有判断,更要通过过硬的综合实力,在养老产业里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
这是因为,在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养老在追求简单“生存”的同时,还包含着老有所医、老有所护、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等多元化需求。
在平安对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的布局中,居家养老,恰恰是平安着力投入的重点。
在2021年的年报致辞中,马明哲特别提到:平安要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养老管家,通过“尊贵生活、尊享服务、尊严照护”,做到让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管家专心。
针对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平安顺应90%养老群体的需求,2021年3月正式成立居家养老项目组,2022年9月,对外发布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
到今天,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完成了以“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的模式,满足老人“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等各方面的服务需求,7*24小时响应老人居家服务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平安整合了包括国内优质康复护理服务供应商、优质医疗资源、数字化技术、专家学者,以及各类相关协会、第三方组织等行业资源,牵头打造“护联体”模式,并希望通过该模式推动康护服务标准化的进程,最终使消费者从中受益。
平安牵头的“护联体”,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即一套科学的服务管理规范、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产品、一套专业的人员认证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战略联盟、一套智能的康复护理系统。
此外,为了帮助更多的消费者一站式获取护理服务,平安还推出了全场景康复护理解决方案——“平安无忧护”产品体系,打通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全链路;以及由46家产学研用及行业优质服务商形成的战略联盟体,让覆盖人群更广泛。
在平安看来,用制定标准、集中采购、监督服务来打造高性价比的服务体系和专业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平安持续构建和拓宽养老服务能力的路径。与此同时,整个行业标准的设立和输出,也是平安开辟和打造居家养老这一服务品类或者说赛道的关键动作。
对于已经构筑起多重业务生态的平安而言,养老服务带来的商业价值无需多言——在赋能寿险主业的同时又打造出了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同时与同业普遍布局社区养老的模式形成区隔,打造出了自身的竞争壁垒。
更重要的是,医疗养老的价值量远高于其他个人业务是业内共识,而高净值老年客群,与集团寿险、理财、财富传承、平安银行私行、信托等业务,继续发生一系列相互促进的化学反应,实现医疗和康养协同反哺金融主业的正向循环。
在2024年上半年,在平安2.36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超63%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约3.36个。近1600万平安寿险的客户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中新契约客户使用健康服务占比近70%。
医疗健康与保险相融合,从简单的售卖寿险产品,让客户获得保险保障,到享受平安医疗生态服务,再到向高价值产品进阶,以医疗健康生态+综合金融作为战略目标,绝不仅仅是一项服务的简单叠加,更是平安迈向价值创造新维度的跃升。
而对于社会而言,多达600多个细分服务场景的覆盖,意味着它一方面可以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激活老年用户的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民生焦点,医养服务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而平安养老的出现,则以高品质、专业性的方案解决了中国家庭普遍面对的社会性议题,更以一流的商业模式建立了行业标准,为行业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如果说,平安的养老产业,是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良性结合的环境下,通过挖掘自身资源优势,继而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典范,那么在另一个国家需要、民众期盼的领域,这样的典范同样存在。
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要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强化安全生产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这意味着,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及对安全发展的关注,同样成为了政策的关注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导致气候风险与损失进一步加剧。而东亚地区的升温速度,更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极端天气下,如何降低天气乃至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关注,并且产生迫切需求的领域。
在这一点上,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作用,是中国特色金融事业的职能,保险在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方面的风险防范与经济补偿方面,愈发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平安的价值观中,为社会创造最大化价值,正是对这一职能的诠释。
凭借今年9月在“贝碧嘉”、“普拉桑”两场超强台风中对于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保障与守护,特别是利用科技手段将“风险减量”落到实处、减少损失。平安产险鹰眼系统因此入选了“央视财经金融强国——上海金融之夜”的金融护航实体经济典范案例。
所谓的风险减量,本是一个来自于金融领域的术语,它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措施和方法,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而在保险领域,是指保险主体采取防灾防损等措施和极致,减少承保标的出险的概率,或减少出险后承保标的的相关损失,并据此优化定价、承保条件、理赔、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因此,在风险减量服务中,它要求保险企业从销售驱动向产品服务驱动转型,从传统经济补偿向风险管理和增值服务升级,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防范转移。
而这正是平安产险风险减量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这项竞争力,来自于一款平安自研搭建的技术体系——平安鹰眼系统 DRS2.0
所谓的鹰眼系统,是一套应用了时空大数据引擎、气象灾害模型、卫星/雷达监测、机器学习等多项技术,总体架构包含了大数据基础平台、智能服务中台和灾害风险应用中心,建立了针对常见灾种、面向多类保险业务、贯穿保前保中保后的全链路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因为有地球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这套体系在识别到潜在灾害风险后,就会第一时间通过企业宝、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客户发送防灾预警提示及防灾信息,让客户及时做好防灾工作,减少经济损失。
在这两场台风中,平安产险正是依靠平安鹰眼系统 DRS2.0,成为了理赔救援行动中的“敲钟人”。
凭借鹰眼系统,平安产险先是筛选出可能受台风影响的企业客户550余家,逐一及时发送防灾贴士、灾害施救指南、风险案例;又对对近50家潜在高风险客户实地进行风险查勘,同时给客户配备防汛沙袋,检查水淹预警器运行状态等。
除去对企业客户风险提示外,平安还给300多万个人客户发送了预警信息,提醒客户将车辆移到安全地带,还对容易积水的路段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劝离了500多台可能会被淹的车辆,有效在台风登陆前实现了风险的主动管理,降低了风险暴露,成功实现了经济损失的减少。
作为服务上海车主最多的保险公司,截至10月24日,上海平安累计接报案3.98万笔,其中车险3.4万笔,非车险5800余笔,累计赔付金额近2.3亿,助力1200家企业及超4100户家庭灾后重建。
作为国内产险行业风险减量服务的领先者,平安的风险减量服务并不局限于车险一个领域。
在农业保险上,平安构建了一套包含“保-防-救-赔”在内的应灾体系,同样贯彻着“防胜于救、救胜于赔”的宗旨。
比如在灾害发生前,通过平安爱农宝app、微信等渠道向农户发送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防汛排涝;在灾害发生时,则通过采购食品解决受灾人群基本生活问题,同时捐赠发电机、抽水机等抗灾设备助力抗灾;而在灾后恢复期,平安产险为受灾作物提供无人机叶面肥喷施服务,帮助作物快速恢复生长,尽可能降低农户经济损失。
截止今年6月,平安产险已经累计向农户精准推送超5630条灾害预警信息及防灾策略。
这种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表现,不仅超越了赔付。超越了预防,作为一家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平安更是以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助力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2024年12月12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平安联合主办的“平安守护·防患未‘燃’”2024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在南京举行。
活动上,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布《城市重点消防安全与火灾防控指引》系列科普丛书,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科技赋能风险减量白皮书》。
《城市重点消防安全与火灾防控指引》汇聚了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对城市消防安全的多年研究,结合平安产险的30余年承保经验、风控研究等多维实践,深入剖析城市火灾的灾害与成因,解读防控知识。《科技赋能风险减量白皮书》则收录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社会安全和新兴风险等领域的国内外经验及平安产险实践,为中国完善了风险减量行业研究的空白。
这种带有公益属性的行动,在平安的发展历程中,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从金融服务到医疗、养老,从助力实体经济到防范风险,无论是一个客户几乎全生命周期的各类需求,还是千行百业,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各项事业,都都可以便捷地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及时、优质的响应,而平安的品牌,也随着这些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悄然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广度与深度的追求,究竟来自于哪里?
它的来源可以是用户洞察,可以是商业增长的动力,可以是经验的积累,但最深刻的来源,一定是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对民生需求的持续关切,对报效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
在平安的发展历程中,马明哲曾经多次谈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甚至专门撰文指出,中国平安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下,2024即将走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引以及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扶持之下,中国即将步入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
这带来了一个充满信心的平安,也带来了一个在商业和科技上挑战极限,在能力上不断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的平安。它总是在寻找国家需要、民众期盼的服务模式,也在助力国家发展、满足民众需要的同时追求自身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乃至于最终不断踏上新高度的中国平安。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