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搜索:要颠覆Google,要做“世界第一的AI搜索!



如果想要在更短时间内颠覆Google,它们必须找到能够提升10倍产品体验的技术和方法——多模态。

在11月27日的纳米搜索发布会上,360创始人周鸿祎当众立下目标,要做“世界第一的AI搜索”。他之所以敢这么“许愿”,就是因为其AI搜索新产品,是首个“多模态内容创作引擎”。

“创作引擎”是答案引擎进化体,它包含答案引擎,但又不止于答案引擎。而是集“搜学写创”对应的“答案、学习、写作、创作”引擎四合一的综合体。

具体来说,在输入方式上,除了常规的文字提问,还支持拍照、文档、语音、短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输入。

而输出的形态上,纳米搜索也支持富媒体形式,用户随手拍摄一张照片并提问,它就能以脱口秀、评书、脑图、视频的形式,把复杂的信息以多模态、场景化的形式带给用户。这使得。纳米搜索能够实现内容生产的闭环,以至于实现“搜索即创作”。

应用了多模态技术的纳米搜索,正在实现“一切皆可搜学写创”,而这就是“创作引擎”,可以称之为“搜索引擎3.0”的版本。

体验过纳米搜索之后,我们不难想象,这种能够实现“AI生产闭环”的创作引擎才是AI搜索产品的终极设计,而360此前推出的已经大获市场认可的AI搜索,也只不过是周鸿祎的“过渡性产品”而已。

而这,正是就是360和微软们所追求的,10倍提升产品体验的技术和方法,也是挑战谷歌的利器。

这一次,用户依然选择了用脚投票:数据显示,纳米搜索正式上线首日,用户访问量就已突破100万。

02

AI 搜索,创业公司的路

正当排名市场第二的挑战者们开足马力,想要借AI搜索,超越既得利益的守成者的时候。他们的身后,也同样挤满了追赶者。

谈到时下的 AI 赛道,聚光灯照耀的地方,往往更多汇集在各种令人瞩目的新创公司身上。

明星创始人、更好听的 AI 故事、无数资本的青睐和超高估值……如此种种,都让人难免浮想联翩——或许 AI 未来的舞台,他们将成为毫无争议的主角。

按照前面的逻辑,在 AI 搜索的竞逐中,如果“市场第二”都能超车,那创业公司们只要身怀技术,机会是否更大?

然而,至少在通用AI搜索引擎这条道路上,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其中关键,正是AI搜索中的“AI”,所对应的老生常谈的“人工智能三要素”。

通用AI搜索:“三座大山”难以跨越

先谈算力——万卡GPU是门槛。无论是做大模型,还是做AI搜索,算力都是必须要投入的基础硬件设施。而对于通用AI搜索来讲,和传统搜索引擎一样,存在着网络效应。

因此,如果创业公司希望“留在牌桌”,也基本上都需要自建万卡GPU集群和算力中心,而仅这一项就是巨额投入。

即使有了算力,数据也是困扰 AI 搜索厂商的老大难问题。今天的互联网网页规模已经超过万亿,想要拥有覆盖千亿网页的自建索引库,就需要耗资百亿人民币——只有如此,才能保障 AI 搜索能够为用户提供具有准确性、时效性的回答。

这百亿人民币,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又有几家能拿得出呢?

对于AI搜索来说,传统的关键词索引库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还要采用AI的方式,重构传统索引库。比如说,采用关键词索引+向量索引+GraphRAG 并行的索引方式,做索引库的智能化建设。

并且,如果想要保证回答的专业性、准确性,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内容,所以即使自建了覆盖千亿网页的索引库,也还不够,还需要建设专属的知识库,其中得包含高质量论文、报告、知识视频等更具深度的优质内容。而这,同样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

这还没完,作为AI搜索主要算法之一的大语言模型,同样是一种奢侈品。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直言:“全世界先进模型竞争的投入门槛,将达到数十亿、数百亿美金的级别。”

而这个数字,则已经远超国内“AI六小龙”的融资额。

垂直AI搜索:小而美,充满可能

在数据、算力、算法这三座大山之下,创业公司就和AI搜索“绝缘”了吗?创业公司路在何方?

答案是:垂直领域AI搜索。

要做出一个覆盖千亿网页的通用 AI 搜索引擎,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但在垂直领域里做“小而美”的搜索,或许是不少新创公司的机会。

由斯坦福博士生 George Sivulka 创立的 AI 搜索公司 Hebbia ,在 B 轮已经拿到了1.3亿美金的投资。他们是从企业向的 AI 搜索做起,面向企业内部文件、信息检索,利用 AI 为用户的日常工作提供帮助。

而另一家名叫 Glean 则在企业 AI 搜索的领域走得更远,5年内完成五轮融资,今年更是在9月完成了2.6亿美元的 E 轮融资。

在采访中,Glean 创始人、谷歌元老级员工 Arvind Jain 表示,AI 创业者不应从 AI 出发创业,而应从用户出发,先通过关键功能为用户提供清晰的价值,再扩展到更多的 AI 功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业公司想要做通用AI搜索引擎,或许生存机率渺茫。但是,在更垂直、更深度、更专业的领域,创业公司完全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和壁垒,做出“小而美”的垂直AI搜索引擎。

03

老二“不被反超”,还有哪些底气?

如今,在AI搜索的赛道,以微软、360为代表的传统搜索市场第二玩家,已经一骑绝尘。

但仍有不少人认为,传统搜索市场第一的大厂坐拥更大的用户盘子,技术只要不掉队,即使在当下的阶段落后了,后期也有可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没错,单纯在产品、市场上的先发优势,并不代表就能成为最终赢家。

真正的护城河:AI生态

其实,微软、360,甚至于OpenAI,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纷纷开始开始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并且他们的方式和手段非常一致。

重金投入,买域名、建浏览器,打造完整的AI生态。

产品容易超越,生态难以颠覆。无论是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AI互联网时代,这都是共识。

对于在传统搜索引擎时代处于市场第二的厂商来说,他们往往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品和生态矩阵——这是厂商在获取用户时的重要入口,也是用户能用好 AI 搜索的场景保证。

于是我们看到:微软 New Bing 紧抱 Edge,以浏览器为根据地向着谷歌发起反击;360 为纳米搜索启用花费接近一个小目标的 N.cn 超短域名,并且在更早之前就已推出360AI浏览器。

此外,OpenAI也做了同样的动作:重金购买更短域名chat.com;招募Chrome团队创始成员,开发AI浏览器。

域名和浏览器,都是PC互联网时期的重点,为何在AI互联网时代,反而又成为关键?

原因之一就在于,AI搜索作为“生产力工具”,PC端是非常核心的使用场景。

而PC端,则是微软、360的“传统优势”:微软拥有操作系统、浏览器、网页搜索引擎,而360则拥有“准操作系统”的安全卫士、浏览器,和网页搜索引擎。

独有的竞争力:大模型调度系统

并且,二者的优势还不仅于此。

微软拥有OpenAI的相当数量的股权,对后者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因此在大模型上具有诸多优势。

而360则首创了CoE(Collaboration-of-Experts,专家协同)技术架构,集成了包括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智谱AI、月之暗面等国内16家主流厂商的超过50款当家大模型,模型综合能力超过GPT-4o,媲美“最强大模型”OpenAI o1。

借助 CoE 技术架构,360旗下的AI搜索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慢思考能力的产品应用,整个赛道上堪称领先。

在 CoE 架构下,16家主流大模型厂商的当家模型不是简单接入关系,而是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协作关系。比如,在纳米搜索中,文心一言、Kimi、豆包可以分别担任规划者、反思者、总结者等工作,一起回答一个问题,或干脆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辩论,让 AI 搜索结果实现1+1>2,给了行业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落回到商业上,CoE 架构能够实现,让最强的大模型回答最难的问题,让专家模型回答垂直领域问题。这无论是对于产品的运行效率和产品体验,还是商业成本,都是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也正因如此,360做纳米搜索这样的AI搜索产品,才能领先行业率先实现商业闭环。

并且,360还具有一个独有的优势,就是周鸿祎的个人IP。可能有些人对于企业家做短视频不以为然,认为和公司业务往往难以结合。但我们看看周鸿祎就知道,一个成功的IP能为公司带来什么:

做AI搜索不到一年,就收获国内PC端最大的AI应用,访问量比第2名到第20名的总和还要高;

视频里不到3秒的产品口播,就为App带来数万下载,直接商业价值数百万元;

为了给纳米搜索做推广,老周躬身入局自编自演了他的首部短剧,产品还没发布就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上线首日访问量百万。

具备以上种种优势的微软和360,决不肯错过AI搜索。

2024-12-18 21:56:04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只要 AI 搜索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实打实的,那么行业的红利就会一直在。据IDC 最新报告预测,从2023年到2028年,AI搜索将实现27.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全市场年收入将达215亿美元。

与此同时,面对 AI 搜索的冲击,行业报告预测,到2025年,谷歌在美国搜索广告市场的份额或将首次跌破50%。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但就像跑马拉松一样,竞争者虽多,但对于要跑在前两名的选手来讲,其实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