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某球,原创者,诺远传承
$鲁抗医药(SH600789)$ 谈一下最近对合成生物的认识。
首先合成生物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选品。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是三到四年,合成生物学的新产品开发从头到尾差不多需要5年时间和3亿资金的投入。如果产品选错了,比如周期性很强,或者是风靡3、4年后市场就不需要的东西,损失就会很大。就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合成的一些化妆品产品。所以当大家把目光和精力都集中在了前面的菌株研发上时,实际上它只占整个落地流程的30%,后面70%是由工艺、工程和市场这几个要素共同决定的,这些也是很有难度的事情。选品方面,合成生物首先实现的是材料的替代,等技术再发展以后,就是对生物的改造和器官的合成,这是很遥远的以后了。但是合成生物材料最近十年市场发展很快,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后边会加速。最大的价值在于医药、化工、已经农业的材料替代,这三类应用占了合成生物应用方向和价值的8成以上。
综管现在市场上合成生物企业的选品,鲁抗医药选择的反式乌头酸酯绝对是前景广阔的大单品。光塑化剂和农药的应用价值就非常巨大了,后边就是不断的降低成本。
第二,也是合成生物最有难度的工艺放大。大家对鲁抗的合成生物潜力还是小看了,鲁抗最大的优势在于掌握的工艺放大经验。合成生物学最大的难点是在工艺放大这部分,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真正把一个生物工艺从小试放大到生产规模是很少见的。因为大部分做生物的人都是从学校出来的,没有做过工业化,因此在工业化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学校出来的人对做菌会比较熟悉,但是菌在整个产品线可能只占5%-10%。当发酵罐出来以后,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产品提纯出来,怎么用最低的成本分离提纯,单体做出来后,如果要做聚合物,怎么去保证聚合物的质量等。
川宁,生物实际上大部分产品都和合成生物没关系,现在那几个合成生物产品产量也就几吨,几十吨,最多不超过500吨。对于合成生物从几吨到几十吨,从百吨到前吨,再到万吨,这难度是指数级别跨越的。
为什么中科院会选择鲁抗?因为在合作过程中鲁抗不但懂菌,还懂发酵、提纯,还懂材料,已经解决了规模放大和成本的问题。中科院依托山东鲁抗产业化中试平台将工艺逐步放大优化到5吨罐,并完成20吨发酵规模的生产示范,发酵98小时反式乌头酸产量达到60 g/L,实现了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发酵产量较初代提高了6倍,发酵时间缩短了约70%。”
鲁抗合成生物项目22年就开始了,已经到了中试,1000吨可不能简单看产能的多少,他是标志鲁抗合成生物工艺放大能力的,这个在全世界合成生物产业都是标志性事件。鲁抗一旦证实了具备合成生物工艺放大的产业经验,那后边其他的产品就是走马换灯一个接一个一个。合成生物的产线投入都是些发酵罐过滤器之类的,短时间就是无限复制。
第三,就是原材料的问题。原材料的获取便利性和成本绝对最后的成败,川宁,生物产品采用的是玉米,这也是川宁,生物增长的制约点。鲁抗采用的是马铃薯,这是产量最大的农作物,应该是除了秸秆外最理想的原材料了吧。也决定了后边扩产到40万吨甚至100万吨的可行性。
2024-12-21 08:24:53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