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个亿建智算中心,八成的GPU租不出去
智算中心机房的出租率普遍在20%-30%之间,有些企业级智算中心甚至只有10%。
在过去两年的中国AI行业,有一项奇观:
许多没有任何GPU背景、算力行业经验的上市公司,将智算中心当做他们发展第二曲线的抓手,筹谋向AI领域转型——比如,生产味精的公司(莲花控股)、造染料的公司(锦鸡股份)、甚至还有行业的玩家(鸿博股份)等等。
但到2024年年底,情况出现了变化。
11月29日,莲花控股公告称,他们近7个亿的GPU服务器采购合同,只交付了12台,剩余的318台因为“存在不确定性”,决定终止合同——一台英伟达H800服务器210万元,布局智算中心转型的今年前三季度,这家公司营收了5500万。
不仅仅是莲花控股,近期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公告称,决定暂停、或者取消原定的智算中心建设项目,不惜顶着合同违约的风险。
在行业对AI预期高涨的两年来,国内的智算中心建设可谓疯狂——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算力规模达到246 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速超过65%,工业、教育、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算力应用项目超过1.3万个。
这些上市公司在一波智算中心建设热潮中,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有的选择简单粗暴的出钱参与投建,有的选择出设备(比如GPU/软件解决方案/算法模型),也有的从更轻巧的方式介入,帮助算力中心提供运营服务。
从两年前的趋之若鹜,到如今由热转冷,国内的智算中心发生了什么?
一笔艰难的账
有多位智算中心人士近期走访国内各大智算中心时,惊叹于当前行业现状。他们不约而同向《智能涌现》表示,目前国内的算力中心市场陷入沉寂。
“目前看下来,机房的出租率普遍在20%-30%之间,有些企业级智算中心甚至只有10%左右”,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从纯商业的角度,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一位行业人士拆解了一个智算中心的成本构成——
以一个英伟达H100构成的千卡集群智算中心为例,前期投入成本为:
购买算力设备约3亿;
网络设备成本约2.5千万;
存储和安全设备成本约1千万;
平台软件和液冷改造成本约1千万;
共计约3.5亿元的总成本。
而智算中心不仅仅在前期需要投入重资产,后续运转过程中,还要投入日常的电力、维护、人员费用等等,经测算,每年的支出大概在五千万元左右。
也就是说,在国内搭一个千卡集群规模的小智算中心,前期要支付3.5亿硬成本,每年还要掏五千万元去支撑运转。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