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在《回顾、展望之叠雾丛云见耀阳 | 明华 Insight》一文中,谈了对今年投资认知(经营认知)及经历的回顾、展望,并着重提到了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小米的接触和了解,小米的很多东西都非常值得学习,同时也愈发坚定:小米公司是非常具有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特点,是深度扎根中国,符合中国实际,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企业。小米的更加成功,是中国制造的更加成功,也是中国经济的更加成功!

在今年3月初,我们讲到:

小米汽车的推出,将是小米品牌走向高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小米多年深耕科技产业链投资水到渠成的结果,“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方向特别对,另外围绕人车家生态,小米也是产品矩阵最丰富的公司之一。放眼看去,能够放心投资的中国科技企业不太多,小米至少可以算得上一家。

并在亲友圈呼吁:

小米有条件的,可以配置起来。现有业务完全可以支撑起目前的估值,这是在不包括汽车业务的情况下。汽车业务若起来,估值至少在一两年提升20%到40%,这同样是在市场大环境平稳的情况下,若港股市场今明两年表现比较好,小米估值创历史新高也未必不可能。

在今年6月,我们这样说到:

SU7,大街小巷,妇孺皆知,而且对小米汽车的感知和印象都很好,这些都是小米品牌向上、业务向上、产品向上的逻辑基础。很多人只关注流量,而忽视了流量背后的东西,那就是小米的市场、设计、研发、管理等一系列系统能力。SU7火爆后,很多人对小米的认知,还是很滞后,这种滞后带来的预期差,也就是超额收益存在的机会。

在今年8月,我们这样提到:

小米第三款车出来,估计3字开头的股价都看不到了,如果配置中国资产,小米一定要买点。

并在10月《专注、耐心,陪着小米同成长 | 明华 Investment》一文中,这样着重提到:

小米,是我们这个高质量发展体系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企业。小米目前的成功,除了企业本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优秀外,也很离不开这个高质量发展的供给和需求体系,比如小米SU7的成功,就是从 创新引领 到 企业 再到 产业链集群 顺畅一体、完整高效的成功,小米的产品类型(人车家全生态)也很丰富,广布千家万户,连接着千万人群。

小米,在这个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体系中,能够高效利用并发挥 1+1远大于2 的聚合作用;在这个需求体系中,能够广泛连接并传递 诚质美好 的产品及服务价值,和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相互促进,共同成就。

从另外一种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坚定的去讲:中国资产有配置的头寸,离不开也绕不开小米。

天时地利人和,是选企业的三个大方向。天时 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地利 社会地域组织的政策;人和 社会个体的能动性。天时地利人和,从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到伊利股份、古井贡酒,再到恒立液压、阳光电源,再者到达仁堂、江中药业,这些企业整体都不错,但具体对照起来,小米会更好,尤其在人和上。明华也多次在亲友圈反复说到,小米是明华这十几年来的投资经历以及八九年的工作经验中(一家大型制造业、一家中小型制造业、两家直接及间接产品面向C端消费者的产销研企业),从各个维度去看都是非常好的标的,一个在目前时段必须要抓住的财富机会,也是一个非常确定的财富机会。

同样,我们在11月,这样说过小米的中长期逻辑:

小米目前短中期的预期差(短中期的预期差来自于小米基于品牌向上、业务向上、产品向上所发生的系统、持续、稳态的质变和广大群众对小米品牌、业务和产品的认知差)在缩小,但还是较大(这个认知差不至于太大的一个可量化标志,就是小米股价至少在40+,我们可以观察的生活现象就是身边人对小米公司的印象、态度和话语的变化)。中长期的预期差就是未来10多年的时间,成为世界前五的汽车企业,这个前五现在来看,汽车年销量要达到700万辆以上,这是未来最大的预期差。现在谁能想象小米10年左右的时间,小米汽车的年销量能达到700万辆以上(这个时候小米的股价至少200+)?并给出两个估值对标:五年后的小米市值,不会低于现在的腾讯市值,更不会低于,现在特斯拉市值的一半。

五年后的小米市值,不低于现在的腾讯市值,更不低于现在特斯拉市值的一半,按照这个表述也就是小米市值要在4万亿左右。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小米这个4万亿市值的常识、逻辑。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正文:

我们在谈小米4万亿市值的常识、逻辑之前,首先要看一下这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主要是小米方法论的记录和介绍,也是普通人了解小米公司最好的途径,明华特别特别推荐。对于《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里的东西,不仅对于投资有帮助,而且对于企业经营和个人商业认知判断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助益。

首先是《网页链接{读《小米创业思考》记|明华 insight}》一文,这篇文章介绍了小米经营的方法论和其实践,比如“专注、极致、口碑、快”和“技术为本、和用户交朋友、爆品模式和高效率模型”。大家在通过这篇文章(明华读了不下于10遍,每天地铁上班通勤的时候,基本都会一看)了解小米方法论及其实践之后,就基本会清楚小米的模式,我们从小米模式的本质出发,可以看到小米注定是一家向善、并且坚持长期主义的公司。整体浓缩的概括起来,小米公司的成长也就是一句话:一个理念、然后一群人,慢慢的一片好生态。

在《小米方法论的演进|《小米创业思考》》一文,记录了雷军对小米方法论演进的复盘思考,也可以说是小米方法论的来龙去脉,对于小米的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可以通过此篇文章,可以看得更清晰。另外,从小米方法论的演进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持续思考、持续进步的小米。

在《小米方法论与产业生态|《小米创业思考》》一文,介绍了小米方法论与产业生态。小米的成功离不开这片生态,同时小米也会用自己基于这片生态的成功经验,在产业生态上,掀起一股效率革命,用自己的一份力,来提升中国制造的内涵。

除了这几篇关于《小米创业思考》一书的文章,另外一本关于小米的书《一往无前》,明华也特别推荐。《一往无前》这本书,以时间为主轴,讲了不同时间段,雷军和小米的一二事,有很多细节,涉及的面也很广,雷军的生活工作细节一二事,小米团队、组织、管理及战略变化的一二事,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近、更真切的去了解、认知小米。

在了解、熟悉这些之后,我们大概就会清楚小米方法论对于小米的重要性,这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根本,也会发现小米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一些事物的结果。

所以,了解和熟悉小米方法论是投资小米的一个大前提。如果不深入了解及认知,就很难对小米有长久持有的投资信心,更不用说坚信小米未来能达到现在很多人看来基本是天花板的4万亿市值,就算是持有小米股份,也不会屁股决定脑袋,很有信心的认为小米在未来5年左右,可以达到4万亿的市值。

在小米方法论中,最核心同时也最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就是小米的产品方法论(和用户交朋友、爆品模式)。

对于小米的产品方法论,小米卢伟冰在《网页链接{小米卢伟冰 在WISE大会的对谈}》上,也说过,小米SU7的成功是小米产品方法论和小米品牌高端化方法论。这一点,我们在《网页链接{读《小米创业思考》记|明华 insight}》一文中,也有提到:其实小米SU7的成功,也就是小米方法论和其实践的成功,非常的明显。当然任何一个熟悉并坚信小米方法论的人,基本也都会有这样的判断和结论。

在提到小米产品方法论的产品思维时,卢总这样说到,小米的做法就是把一款产品做好,一款产品顶其他公司10到20款的产品,不是选择大家都认为的“多生孩子好打架”,而是认认真真的把一个孩子好好“做”出来,好好养大。

这种产品思维是小米和其他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产品品类的多与少上,卢总还提到了多品类和少品类的风险问题,做的多并非比做的少要少危险,做的多可能比做的少要更危险,甚至增大风险,做多做少不是关键,关键是要集中兵力把产品做精做优,因此小米以“爆品”的思维来做产品,不追求数量,所以,小米在任一一个产业的品类里,比如空调行业,小米SKU的数量是传统空调企业的十分之一;在手机行业,小米手机虽然全球销量排第三,但小米手机的型号却是第五、第六名企业的三分之一。

同时,卢总也特别强调,小米在任何品类里面都要做爆品,减少产品SKU,一定要做压强投入。压强投入的前提是什么?是要有极强的用户洞察、技术洞察。要把用户洞察、技术洞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品。小米成立到现在的14年,一直在遵循这套方法论,这套方法论看起来也反大众常识,但是小米对此坚定不移。

这种坚持,也是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如今时代,应该是爆品频出的时代,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品,都值得用爆品模式再做一遍,这句话最坚实的底气所在,这种坚持来自于雷军和小米的信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产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抵用户,没有驳杂。通过广泛、直接且有效的用户调研,深刻洞察用户需求,然后内部以组织和管理为依托,以最大的内部效率,集市场、研发、供应链、生产和财务为一体,依托小米之家和合作伙伴以最快的效率来进行交付,从而快速、精准的满足用户需求。在这个从产品供给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没有啥大的中间商,更没有太大差价的层层经销商、代理商。

对于产品方法论这一点,我们就拿小米今年推出的双区双烘一体洗衣机来说,虽然现在洗衣机十分普及,衣物基本不需要进行手洗了,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内衣(内衣、婴幼儿衣物等)和日常衣物的分开洗也是很平常的事,一些资金预算充足(钱多房大)的家庭,可以买两台洗衣机,更多的家庭限于资金预算,对内衣(内衣、婴幼儿衣物等)这类衣物更多是手洗。

这个生活痛点一直存在,而且很普遍,但市场上一直没有既能够满足这类生活需求,又兼具性价比的产品。对于这个生活痛点,小米在今年给解决了,而小米却是这个大家电行业的新入局者。

这个产品的推出,开始让明华有点纳闷不解,为啥是小米这样的一个新入局者,而不是美的格力这样的家电巨无霸?后面仔细琢磨了一下,是因为模式问题,模式问题导致中间(产品供给和满足需求的过程)存在层层经销商、代理商,更多的利益掺杂在这个中间层,企业的精力也会更多消耗在这里,从而市场、研发&生产与用户的脱节太多。另外,即使这些企业的市场能够看到这类需求,但限于内部组织、管理机制及效率,内部市场的声音也不能很快的调动研发和生产。这样,很多虽然产品面向C端的企业,因为模式问题,距离用户太远了。

距离太远从更大的角度来讲,也就是所谓的不高效,终端用户承担了过多的中间费用损耗。这种存在中间商导致的不高效,随着时间,终究也会被磨平,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网页链接{小米观察小记|明华 Insight}》一文中,也特别说到这样下去,单纯的手机品牌、家电品牌或汽车品牌,时间越长,小米拉开和他们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另外一个方面,对于长期关注明华的朋友们,不知是否也都注意到,每篇文章都有这样的前标文:

聚材成体,散用汇财。

(集天之馈,融人之灵)

制造兴,则百业兴

在这些字词中,代表着明华对制造的认知,明华在《社会经济的一般通识思考 一》一文中,把我们社会上三种类型的更新消费,概括为小麦、电视和理发(也就是对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这样提到:

我们在看另一种消费品类——电视。电视这类消费品是生活方面的,是在生存基础之上,它是人创造性的一个体现。人们对自然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形成某一类的科学技术,在这样的基础上,把这些发现凝练组合,然后用实体材料“艺术性”的包裹物载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生活用产品。这类产品是对人心域、体域限制的一种释放、扩充,它让人对周围环境、外在世界有着更多、更广的接触、了解和认识。

这类产品大多也具有一种面向大众的广触性,因为人们总是保持着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关注,而且这种好奇、关注还带有群体性,所以,这类消费品财富集聚的能力很大,从整体意义上来讲,就是“聚材成体,散用汇财”,通过实体材料把技术包裹物载起来,形成一种具体生活之用,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积累财富换取这种具体生活之用,这样以具体之用来汇聚财富,这种汇财也会为新的具体之用,提供基础。

这一品类的消费是人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的核心。它使人心域、体域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进一步让人去更多的体验、感触这个世界的多彩。

从这三大类的消费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科技上的引领和创新是源头,然后辅之以具有效率的生产系统 (快速精益的制造、便捷通畅的运输、素质专业的劳力),加上融通、规范、有序的社会制度、文化,这种系统性优势就会带来更高的竞争溢价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这种竞争溢价也会传递到系统的其他地方,让整体系统有更多的增益。

小米就是在这个高效产业系统之上的一个好企业、一个好的产业生态集群核心。胸怀“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的愿景,小米致力于持续创新,不断追求极致的产品服务体验和公司运营效率,努力践行“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公司使命。

小米公司的企业文化也很积极进取,诚挚且蓬勃向上。这种文化生态是非常难得的,一是很难学、二是形成慢、三是难改变。小米在文化生态上和胖东来,本质上都是同一类公司。

小米高管随心的诚挚之笑 来源 微博 徐洁云

在《明华市场观记-起始篇 | 明华 Insight》中,我们以投资视角,把公司按照为人服务的层次,分成了这几个大类:

总体分类:

基础产业、直接产业、间接产业(以为人服务的层次为划分依据)

直接产业

种植业、养殖业、捕鱼业、食品加工业棉麻业、纺织业、染料业、服装业、饰品业家电业、房地产(居住、商业、工业用房)医疗业、医药业、保健业电动车、乘用车、客运业(汽车、火车、飞机)传媒业、影音业、娱乐业电子设备业(手机、电脑)

间接产业

零售业金融服务业采矿业、冶炼业、新材料业工业用化学业、食品用化学业建筑业、设备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物流运输业(公路、铁路、水路、航路)

基础产业

电力设施业、发电业基础设施建设业(公路、铁路、水路、航路)

在这个分类中,直接产业也就是直接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玩而开展服务的产业,也是创造社会价值最大的产业。我们来看看小米的业务产品,小米的业务产品可以简要归纳为小米在今年全部完成的三大增长曲线:以手机(手机、平板、穿戴设备等)为核心的个人设备(人)是第一曲线,以空、冰、洗(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等)为核心的家庭设备(家)是第二曲线,第三曲线是以智能电动车为基础的出行设备(车)。

三大增长曲线,也就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基础内核,软硬融合、移固兼备,涉及上面我们所说的家电业、电动车业、电子设备业。在小米涉及的这三大业中,我们就以龙头公司的市值来进行对标估值:

家电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电动汽车业:特斯拉电子设备业:苹果

对标先以收入、销量、利润和设备均价等因素进行,不考虑小米各业务产品之间的协同溢价。

家电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

注:财务数据均截止至2024年前三季度,市值截止至2024年12月20日

静态对标估值,考虑到小米集团和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的业务匹配度,分别给予美的集团40%和格力电器60%的权重系数。

从上图我们看到,对标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静态估值在1250亿左右,这个静态对标估值没有考虑小米基于人车家全生态带来的业务协同以及由此形成的业务增长影响,2024年前三季度,这项业务同比增长23%。

从2025年开始到2030年,假设这项业务5年以年化15%的复合增长,到2030年的增长倍数系数为2,考虑到人车家业务协同,2030年的业绩动态估值倍数我们设定在3-5之间,再保守考虑到5年大家电业务时间风险上的不确定性,给于小米0.8倍的估值折扣系数,这样2030年小米大家电相关业务的业绩动态估值,在3000亿到5000亿之间。

电动车业:特斯拉

注:特斯拉财务数据2023年(汇率7.3),小米集团财务数据为2024年保守估计,市值截止至2024年12月20日

静态对标估值,考虑到收入和销量两个因素权重,分别给予收入70%和销量30%的权重系数(保守权重比例),特斯拉2023年汽车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85%左右,再考虑到美股市场活跃度,静态对标估值给于小米0.7倍的折扣系数。

从上图我们看到,对标特斯拉的静态估值在3100亿左右,这个静态对标估值没有考虑小米基于人车家全生态带来的业务协同及相应增长的影响。

我们保守估计,小米汽车在2025-2030年的销量分别为30万辆、50万辆、65万辆、90万辆、120万辆、160万辆(雷军说过小米汽车要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全球前五的可量化标志,按照2023年全球前五车企的销量来看,门槛销量是650万辆,我们按照雷军计划的20年这个最长时间来实现世界前五,以2023年的这个静态门槛销量,去线性推算,2030年的汽车销量要到达180万辆,我们打个八八折,也就是要接近160万辆;另外特斯拉2018年汽车销量24.5万辆,经过5年多的时间,在2023年实现了181万辆的销量;另外一个数据是截止至2024年6月底,中国市场的汽车保有量为3.45亿辆,新能源汽车2472辆,整体占比还很低,电车的未来更新空间很大。从上面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在2030年假设160万辆,是偏保守的假设),汽车均价按照20万左右一辆计算,2030年业务动态估值在保持收入和销量分别是70%和30%的权重系数下(保守权重比例),特斯拉汽车业务收入占比按照75%的比例计算,再考虑到美股市场活跃度和5年汽车业务时间风险上的不确定性,给于小米0.6倍的估值折扣系数,这样2030年小米电动汽车业务的业绩动态估值,在2.6万亿左右。

电子设备业:苹果

注:苹果财务数据2023年(汇率7.3),小米2024年保守估计,市值截止至2024年12月20日

静态对标估值,考虑到收入和销量两个因素权重,分别给予收入80%和销量20%的权重系数(结合苹果收入构成和IOS系统,给与更保守的权重比例),苹果2023年手机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51%左右,小米手机均价目前是苹果手机均价的19%左右,考虑到美股市场活跃度,静态估值给于小米0.7倍的折扣系数。

从上图我们看到,对标苹果的静态估值在3500亿左右,这个静态对标估值没有考虑小米基于人车家全生态带来的业务协同、高端化以及由此带来相应手机销量/均价的增长影响。

我们保守估计,小米手机到2030年的单台销售均价提升至2400元左右,均价占比(对比苹果)提升至40%左右,全球小米手机销量2亿台,2030年业绩动态估值在保持收入和销量分别是80%和20%的权重系数下(结合苹果收入构成和IOS系统,给与更保守的权重比例),苹果手机业务收入占比按照50%的比例计算,考虑到美股市场活跃度和5年手机业务时间风险上的不确定性,给于小米0.6倍的估值折扣系数,这样2030年小米手机业务的业绩动态估值,在1万亿左右。

另外,对于小米集团的互联网业务,在2030年,我们给于1000亿到2000亿的保守估值(2023年度,小米集团来自于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在300亿左右)。

从上面三个业务的对标公司估值来看,目前,小米集团的保守静态对标估值在7850亿上下,2030年的业绩动态估值在4万亿到4.3万亿上下。$小米集团-W(HK|01810)$$江中药业(SH60075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