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某私募机构专业人士说说豆包

中国主流的大模型公司的c端app我都有下载,并且经常试一下优劣,豆包一直都很好用,这个是毋庸置疑。只是豆包称不上专业领域的神器,只是对于一般性的使用,以及娱乐相关的还不错。大部分人为什么称豆包惊艳,其实不如说是没有了解过大模型,对大模型的惊艳而已。 这点有点像当时的kimi,其实你只要看长篇累牍的大多都是拿钱的,对于普通的用户上来就说惊艳的,你可以直接理解为他根本就不完全了解大模型,充其量也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其实还是那句话,现在认为豆包,前段时间认为智谱,去年认为kimi惊艳的都是同一批人,其实都是对大模型的惊艳而已,不是比较后对某个特定产品的惊艳之感。还有就是资本市场炒什么,一些人都认为什么最好,其实都是乌合之众。
豆包的下载量,不是因为他好用的竞争出来的,而是因为他有抖音巨大的流量加持,从去年友商就不能在抖音广告了,其实去年很多有大模型的公司都不接纳其他友商的广告,流量加持下的用户量和调用数,本身不代表性能最优,或者说根本不是用户基于比较后性能强做出的选择,进而的调用和下载领先。因此需要客观的看待一些数据。
大模型从在中国诞生,不到两年的时间,虽然说从百模大战的喧嚣已经结束,但是留下来的还都没有确定自身的领先地位。除了罗本喜欢宣传自己,被大家当成乐子外,其他家都非常的冷静。大模型的进化方向,可以说都在探索中,没有一个成文的路径,包括美国。只是不论怎么进化,大模型的战略方向一定是“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一个真正最终有价值和更有生命力的大模型一定是与实体经济耦合GB端,去提振实体经济各行业的效率,而不是给你c端app做一些无聊的试验。对于c端,写诗作画,提炼中心等等,都是小打小闹,而要看能否被当成生产工具,因此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是工具类的下载量,以及调用的时间,比如工作日的时候,上班的时间,等等,这才是真正有活力有未来的大模型。
我们刚从移动互联走过不过十年多一些,你仔细回想,最终留下来的是不是真正当工具使用的,而开始的那种靠奇欢巧的手段用户领先的从不乏一些人在当时的吹捧和追捧,但是这些人的吹捧并没有决定最终行业走向。
大模型的发展可以说才刚刚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现在充其量也不过是刚刚经过湘江而已,依然需要科学主义,长期主义精神,不论是大模型的厂商还是真正懂大模型的投资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