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中旬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释放了一个备受业界内外瞩目的关键信号——长时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政策利好不断加码、技术层面的突破,长时储能的需求空间正在迅速打开。在这一背景下,储能技术的“主力军”——锂电池正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速充放电等优势,迅速抢占市场。
那么,对于正在崛起的长时储能市场,谁能在这场争夺战中抢得先机,成为市场的领军者?亿纬锂能、海辰储能、赣锋锂业等锂电龙头企业的布局值得行业深度关注。
何为长时储能?
在储能行业中,长时储能通常是指持续4h以上的储能技术,其通过长寿命、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储能系统,为电力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能力。
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愈发突出。在此情境下,长时储能的作用变得尤为关键:不仅能够有效平衡电网负荷,还能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可以说,长时储能正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从2025年开始,长时储能将迎来首次大规模增长。而至2030年,全球长时储能的装机量预计将达到150-400GW,储能容量将在5TWh~10TWh之间,累计投资规模更将达到2000亿~5000亿美元。这一预测表明,长时储能还有望成为投资者们的“香饽饽”。
除市场需求推动外,政策端的支持也是推动长时储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两年,国家在长时储能领域的政策推动持续加码,尤其近期工信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对超长时储能技术的布局。
同时,河南、河北、西藏、内蒙古、上海、新疆、宁夏、广东、湖南等多个省份也明确提出配置4h以上长时储能,以推动4h以上储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风口下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在众多储能技术中,锂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速放电等优势,已成为主导技术之一。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已占据了97%以上的投运项目。
然而,尽管锂电池在短时储能市场已经成熟,进入长时储能应用场景后,其优势和挑战并存。
优势方面,锂电池在长时储能中占据先机,主要得益于已有的消费电池、动力电池等市场支撑,使得其在研发和生产上具有较大规模优势。同时,随着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和充放电效率的优化,其技术优势愈加凸显。
尤为重要的是,未来几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锂电池单位成本预计会进一步下降,从而推动其在长时储能市场的渗透。
然而,锂电池在长时储能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长时储能的关键要求之一是高能量密度,而在这方面锂电池与液流电池等技术相比,表现尚有差距。
液流电池能够实现8小时以上的储能时间,且整体使用寿命可长达25年及以上,相比之下,锂电池通常仅能提供2至4小时的持续储能,且使用寿命大多在5至15年之间。因此,若锂电池未来要更好地满足长时储能领域的需求,就必须在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等方面持续突破。
领域内马太效应凸显
面对日益发展的长时储能市场,国内众多锂电龙头企业,例如赣锋锂业、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等公司已经加速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布局,力争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赣锋锂业近期就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未来将重点布局大容量电池,特别是在储能领域的产品将涵盖电池、电池系统及电站建设等一系列环节。公司计划到2025年,储能电池产能将达到30GWh,且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亿纬锂能在湖北荆门投产了业内首个量产的628Ah超大容量电芯,并宣布启用全新的60GWh超级储能工厂。该工厂的储能电芯主要应用于4小时及以上的风光配储、共享储能等大规模储能项目,且此类电芯已经在国内外多个项目中得到验证。
海辰储能则推出了超大容量电池MIC 1130Ah。该电池不仅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同时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除此之外,比亚迪、远景储能、瑞浦兰钧等众多企业也相继发布了大容量储能电芯和系统,以适应长时储能市场的迫切需求。
而在这场激烈竞争中,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国内储能市场大部分项目由电力央企主导,而这些央企通常只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这些行业巨头不仅通过客户订单和工程经验不断降低成本,还借助规模效应加速技术积累,来抢占市场先机。
因此,可以预见,在不久将来,长时储能领域的竞争格局中极有可能是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突围挑战的状况。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