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2月23日,本田与日产在东京共同宣布,双方已就合并事宜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二者将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
据悉,本田和日产当天基本达成协议,将就经营整合展开磋商。双方计划成立新的控股公司,将本田和日产作为子公司纳入旗下。本田将主导新体制,包括拥有过半的董事会席位。
双方计划于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控股公司的董事会超过半数成员将由本田提名,包括首席执行官。控股公司将由本田持股过半,计划于2026年8月上市,本田和日产将随之退市。
中国市场双双折戟
据本田中国汽车官网消息,本田汽车2024年1月至11月累计销量为740399辆,同期比69.3%。
据日产汽车中国区发布2024年11月销售业绩显示,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621,713台,下降了9.98%。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日产在华销量已经连续5年下滑,2019-2023年的年销量分别为154.69万辆、145.67万辆、138.15万辆、104.52万辆、79.38万辆。
日产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变得强大”起来,日产在中国市场陷入了一场“生存游戏”。
销量下滑是合资品牌的“通病”,以 “BBA”为代表的品牌在 2024 年销量普遍不佳。从2023年下半年,宝马就接连打出降价的组合拳,近期宝马i3从35万更是直降至了17万,将曾经的豪华品牌,硬生生打成了“二流货”。
2024年7月,保时捷更是宣布调整中国管理层,作为扭转该地区销售疲软局面的举措之一。12月17日,“保时捷中国裁员”相关话题也冲上了微博热搜,看来进口车在国内的日子也是越来越难过了。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2023全年,国外品牌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下降到了48.2%,这是本土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国品牌。而就在2020年,国外品牌占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还高达64.3%。
另一方面是新能源车在中国的崛起给了传统车企当头一棒!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零售411.7万辆,同比增长33.1%。反观燃油车,上半年零售573万辆,同比下降13%。
看到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火热,“日系三杰”也先后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但明显的“油改电”痕迹,以及性能参数无优势,让日系新能源车出道就被吊打。
与此同时一股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全球拆车热正在进行。三年前,日本拆解了一辆当年中国最火爆,也是全球最便宜的电动车五菱宏光MINIEV。之后,被拆的国产车也就越来越多,奔驰前不久拆解了极氪001,日本也拆解了一辆上市不到一年的极氪007。
近年来,国产电动车的强势崛起正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电动车不仅在挑战价格上限,同时也在挑战技术边界。
日产正在艰难度日
中国市场以外的地区,日产依旧不太行。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522.1万辆,一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在国外市场被我国车企逐渐“蚕食”的情况下,日产内部也频频“失误”。
在美国市场方面,日产出现重大的战略问题,日产曾于2017年推出混动版Rogue,但由于市场需求低等原因,该车型于2020年正式在美停售,日产转而全力推广纯电车型聆风。
2024年美国政策开始扶持混动,一季度混动市场销量暴增43%,而纯电市场的增长仅有2.7%。日产再度错过一波机会,丰田和本田今年合计拿下美国75%的混动市场,丰田一家就占60%。
日产CEO内田诚曾表示,公司错过了北美对混动车型需求增长的时机,此前过于专注于纯电动车型聆风。
在东南亚市场,日产也是节节败退。2019年至2024年的5年间,日系车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份额接连下降,其中在泰国和新加坡的份额,从50%下降到35%。尤其在泰国,比亚迪的攻势摧枯拉朽,2023年销量超过日产和马自达之和。
汽车行业媒体人评论道:“日产销量不好,根子还是在产品上。花190亿元人民币研发三缸奇骏,将畅销车改成了无人问津的状态。停产一代‘东瀛战神’GT-R,这家企业纯纯是在给自己挖坑。”
财报显示,2024年4月到9月,日产汽车销售额为5.98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3%;营业利润为329.1亿日元,同比下滑90.2%;净利润减少93.5%,至192.2亿日元。
2024年6月,日产宣布正式关闭其位于江苏常州、与东风汽车合资的乘用车工厂。
2024年11月,面对极差的业绩,日产的CEO也不得不亲自回应,表示自己会自愿降薪50%,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降低公司20%的产能。
到了11月底,外媒报道称,日产正寻求投资者,以此帮助其度过关键的一年。原因是其长期合作伙伴雷诺正出售部分日产股份,其已经将持有日产汽车股份从此前的46%降至40%。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至少有两名未透露姓名的日产高管证实,该品牌正在寻找新的投资者。其中一位高管表示:“我们还有12到14个月的时间生存下去。我们需要日本和美国来保障现金流。”
实际上,对于日产今日的处境,其自身早已有警觉。2020年5月,刚刚履新半年的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在位于日本横滨的总部宣布了一份为期四年的企业转型计划“Nissan NEXT”。
按照Nissan Next的目标,到2023年日产要推出8款电动汽车,从而在2024年3月实现10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其中,日本本土新能源渗透率目标60%,欧洲50%,中国23%。
然而转型并没有成功,财务挑战更加严峻了。最终若能与本田合并似乎就成了较好的结果,彭博智库高级汽车分析师吉田达夫表示,“如果合并真的实现,它将为日产的财务困境提供短期缓解方案,并改变日本汽车行业的长期格局。”
组团能行?
相较于日产的多线“溃败”,日系“老二”本田的表现只能说还凑合。11月6日,本田汽车公布了2024财年上半财年的业绩。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2.4%,达到10.7976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增加6.6%至7426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7.2%略降至6.9%;但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5.6%至7419亿日元。
财报发布后,本田股价最大跌幅达8.2%。与其他传统车企类似,本田正面临压力,一方面是电动车需求的放缓,另一方面是中国竞争对手推出的经济实惠的混合动力车在全球市场的冲击。
有分析认为,如果本田与日产汽车顺利合并,将打造一个与丰田相抗衡的汽车巨头,并为本田和日产提供更多资源,以在全球市场与更大规模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根据Statistia网站数据,2024年上半年,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合计销量超过400万辆。按照2023年的数据,如果仅以汽车销量排名,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年销量仅次于丰田和大众集团,而略微领先于现代、通用和斯特兰蒂斯等车企。
但也有网友表示:“如今,出于贸易保护、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国外油价低廉等原因,新能源车还未在海外市场全面普及,但中国为世界开了个好头。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体验,将会颠覆整个汽车行业。若不作出改变,仅靠吃两大企业的‘老本’,那结果只会是慢性死亡。”
作为最早在电动汽车领域里探索的日本车企,受限于当时的电池技术、充电时长、续航里程等原因,导致车造出来后没人要。也因为如此,日本车企对于中国和美国发展电动汽车,一直没有看好。
如今,美国特斯拉一年的汽车销售量已经达到639万辆,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中国的电动汽车的研发制造更是百花齐放,其中比亚迪的年销售量已经达到302万辆,跻身世界第十大汽车制造商。
依然以燃油汽车为主的日系车,被迫要做出改变,这也使本田动了和日产走到一起的念头。
本田的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高效率混合动力技术,而日产的优势则在于纯电汽车的制造技术。不过,在新能源领域的两个“吊车尾”结合起来真的能赶上特斯拉和一众中国新势力车企吗?
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文明分享自己的看法。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