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料开始,或许也会从硅料结束?


撰文 |小村

出品 | 光伏Time

2024年12月24日,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行业迎来一场震动。通威股份与大全能源分别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计划逐步启动高纯多晶硅部分产线的阶段性减产检修。


紧随其后,有媒体报道,协鑫科技也在规划类似的减产检修措施。


硅料行业三大巨头的同步减产,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有形的大手”已然发力。


今年,光伏行业经历了一轮对周期看法由乐观到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转变。行业周期的终结已经成为无法理性预见的问题。在这一复杂背景下,“有形的大手”出现了。


这是一场政府和行业的深层次互动与调控。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在这一会议中,政府提出了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会议还明确提出,要支持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同时强化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的恶性竞争。


10月12日晚上,CCTV2《对话》栏目播出的一场讨论,成为了这一话题的高潮。多位光伏行业的企业家齐聚央视演播厅,直面行业痛点,讨论光伏行业的未来。


面对内卷式竞争、低价恶性竞争、技术迭代过快以及供需失衡等问题,隆基、晶科、天合、通威、协鑫、中环TCL等多位企业家纷纷发声,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建议行业应减少盲目跟风的做法,注重长远发展。


随后的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了一次防止内卷的座谈会,与会者达成了自律性共识,明确提出“投标价格低于0.68元/W即违法”的建议。


12月5日,在2024年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期间,多家来自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联合签署了颇具争议的自律公约,并就控产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市场风言,行业内占据大半产能的厂商已达成配额协议并签字。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内卷式”竞争的整治问题。这一表态不仅是对行业的规范,也是对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的强有力引导。面对产业竞争的复杂局面,如何保持市场的活力与健康发展,成为了政策和市场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每一次呼吁和利好都让市场期待,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限价、行业自律会加速淘汰。在供需的动态平衡博弈中,需要有产能不断退出或加入,限价、行业自律能够带来的结果是头部厂商的稳定和小厂商的快速清退。这对一些技术等核心要素不占优势的厂商来说难以接受,相比束手待毙,低价竞争获取现金流更为要紧。


2024年12月17日,新疆电力巴州发电公司公布了国能巴州抽水蓄能项目配套博湖县6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光伏组件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尽管该项目的组件规模并不庞大,仅为600MW,且分为两个标段,拟采用N型610W及以上的单晶硅双面双玻光伏组件,但最终公布的中标候选人及其报价却让市场感到震惊。


根据公示信息,标段一的两位中标候选人分别为上海电气集团恒羲光伏科技(南通)有限公司与昱辉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报价分别为0.625元/W和0.631元/W;而在标段二中,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昱辉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以0.629元/W与0.631元/W的价格中标。


当然,行业和政府操作过后的组件价格的确有了回暖趋势。


2024年12月24日,四川蜀道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2024年光伏组件框架协议采购项目(标段一、标段二)的中标候选人公示。令人吃惊的是,标段一的最高中标单价竟然高达0.999元/W,而最低单价则为0.684元/W,整体的均价定格在0.816元/W。这一价格区间的差异,打破了市场对光伏组件价格还会下降的预期。


随着产能调控的开始,行业一二线企业或有机会止亏。


此次宣布检修三家公司作为硅料行业的头部企业,其合计产能占据了行业总产能的半数以上。具体来说,通威股份旗下永祥股份的高纯晶硅产能超过90万吨,大全能源的产能为30.5万吨。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国内已投产的硅料总产能约为265万吨。


通威股份在官方通告中提到,当前,西南地区进入冬季枯水期,电力价格环比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光伏产业整体行情依旧处于底部调整阶段。为了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通威股份旗下永祥股份决定积极推动破除“内卷式”竞争,促进光伏产业长期健康发展。为此,永祥股份决定逐步安排旗下的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整体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技改和检修,实施阶段性有序减产和控产。此次技改检修及减产措施有助于减少高纯晶硅业务的经营亏损,预计将对公司整体生产经营和利润产生积极影响。


大全能源的官方通告中也提到类似理由,将对新疆及内蒙古生产基地高纯多晶硅产线的阶段性检修工作。


对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光伏产的繁荣,离不开硅料这一核心原材料的支撑。近年来,硅料生产商纷纷扩张产能,以期抢占市场份额。然而,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硅料的过剩直接冲击了下游的组件生产。


光伏组件市场面临着饱和和调整的压力,反而让过剩的硅料产能无法被有效消化。如今硅料行业的自我调节,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剩问题,也可能推动整个光伏产业链将进入一个新的平衡阶段。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