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参加了由智能财富管理论坛和北京东城区立鼎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发起的“金融大V说——2025财富管理从业人员路在何方?”的新年公益直播活动。与理财魔方创始人袁雨来袁总、韭圈儿创始人北落的师门以及立鼎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智能财富管理论坛秘书长闫文涛闫总进行了一场一个半小时的直播。
整个直播过程,我个人的收获很大。其中袁总讲到的投顾与客户的关系其实可以类比成职业经理人(基层、中层、高层到CEO)和董事长(股东)的不断进阶的过程,北落讲到的上帝视角看全球资产,而不要有情绪和偏见的去看待某些区域的某些资产,闫总从资产端切入讲到的2024年之所以是多元资产配置的元年的逻辑都让人眼前一亮,深受启发。
当然,主体直播部分,我们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六个问题展开的,分别是:
1、财富管理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2、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3、低利率时代下资产配置选择——大类资产配置新纪元
4、2025年财富管理被出清的从业人员的出路?
5、留在行业里从业人员需不需要转型,如何转型?
6、展望和寄语2025
今天正好有点时间,我将我对这六个问题的发言和思考做了个回顾,也和没有看直播的财富管理行业的各位朋友做个交流。
一、目前财富管理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1、痛在哪?
首先是 客观性,就是痛客观存在,为什么?因为对于行业和从业者而言,容易赚钱的机会在快速消逝,赚快钱和赚大钱的机会在消逝。
其次是,痛存在这么两种特点:
(1)传递性;
从三方财富向传统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传导;
过去,三方是非标甚至自融,现在全部都出事了,而现在是标品的降费降佣,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
(2)自证式;
人们都是在超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利益就是态度,说的和做的永远不一样。所以,痛是一种自证式的预言,即自己造成的痛,并且一旦有甜头,就可能重蹈覆辙,从而让痛更痛。
2、阵痛还是持续痛?
究竟是阵痛还是持续的痛,其实我个人认为不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更取决于行业本身的态度和立场。究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内修黄老外尊儒术,而是重塑销售流程,落地买方思维,知行合一,这是关键。
但,我觉得要警惕,警惕积重难返和痛上加痛,原因一方面这是一种劣根性和局限性,但另一方面,又很难打破。
怎么办呢?资管新规其实就是一个示范,囚徒困境的事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第三方比如监管这种看得见的手来进行打破,抑或是超级英雄加上制度设计的叠加作用。
比如美国从卖方向买方转型就是约翰博格和先锋领航,免佣基金和指数基金的推出开启了从0到1,而基于401k计划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又加速了这一进展,成就了从1到n。
二、财富管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想,我们聊得主要是狭义财富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广义的财富管理是财富的保障保全,财富的保值增值和财富的传承,狭义的财富管理主要就是指财富的保值增值。
如果只谈狭义的财富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我觉得最核心的是两点:
1、卖方模式向买方模式的转变,是趋势;
从单方面追求平台,合作方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价值主张向 与客户共赢,甚至中短期客户利益至上,中长期与客户共赢的核心价值主张的转变;
这或许已是共识,但是,这里面就如我前面所说的,核心不是体现在 基金投顾牌照,也不是体现在 收费 和 全权委托, 这都是结果,不是过程。
如果发心就是为了替代收费,没有创业心态,利他思维,这样的机构是完成不了转变的。而我看到的,至少绝大多数机构还都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和做法。
非常着急的想要看到结果,也用非常传统的方式在推介组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转变了:
2、产品销售的模式向账户管理的模式转变,也是趋势;
你也可以将其理解成是变 资产配置模式 为资金配置模式。
即,我认为,财富管理行业所提的,资产配置更多是资金配置,它和资产管理机构所说的资产配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也不该一样。
虽然看起来,最终落地都是给客户配了多少股票产品,多少债券产品,产品背后穿透也就是资产,所以资金配置和资产配置貌似没什么不同,但其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认知到这点不同之后,我们所有的工作重点都应该围绕客户,账户,资金,而非市场,资产和产品。
面对客户的账户资金,需要做好规划、应对、安抚、助推、检视、平衡和服务等七方面的事情。这七方面的事情也可以分成资金配置前的行为应对,资金配置中的专业应对和资金配置后的情绪安抚。
三、低利率时代下的资产配置选择——大类资产配置的新纪元
1、2024年,被称为多元资产配置的元年;
即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将多元资产配置的概念和实践上升的如此之高。其实,我首先想问的是,为什么2024年,就变成了多元资产配置的元年,如果多元资产配置如此之重要,为何2023年没有认识到,2022年没有认识到,然后在那些年就成为元年呢?
这并不是较真,而是我觉得凡事都要辩证的看待,因为这背后我看到了对于客户情绪的一种迎合,恰恰是因为过去三年多国内核心资产的滑铁卢,国外的风景却又一片大好,所以一组合,一投资短期业绩确实更加理想。
2、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考之后的建议;
我也认为,多元资产配置是趋势,跨区域、多资产、非相关在VUCA时代的背景之下一定会越来越重要。但同时我也想强调,多元资产配置还是要因人而异,这个人不是性格特质,风险偏好,而是是否前期有深度参与国内资产投资。如果是老大难客户(老客户、大客户、难搞定的客户),这个时候恰恰要警惕,让其走过用正确的方式赚到钱的整个闭环生态可能比着急去调仓做所谓的多元资产配置更要必要,而新客户(前期主要做存款、理财或低风险投资的客户)可以一来就做多元资产配置。
四、2025年财富管理被出清的从业人员的出路?
首先说个判断,80%的人员出清,很犀利,也是我之前写过文章系统分享过的。但这不是2025年就会发生的,只是2025年,行业机构之间的合并,人员的出清会加速进入快车道。
但是,20%的人并不是终局,什么意思呢?就是行业的人员会经历一个快速下降,最后稳住然后再抬升的过程。这是我的判断。为什么?因为以终为始来看,财富管理行业未来也会是一个大赛道,大行业,百万亿的资金的投顾费就是上万亿,万亿市场可以养活的人是可以测算出来的。
1、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这决定了你的选择;
你是彻底离开行业了?还是选择另外的机构继续从业?还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开启买方投顾的创业之路呢?所谓不破不立。人往往都是被逼出来的。国内头部的互联网三方目前都有自己的tamp平台,欢迎有志之士去他们的平台上创业做买方投顾。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并且愿意相信以上,你可能选择继续在行业里深耕,不抛弃不放弃,走上一条财富管理创业之路。当然,上面这条路无疑是不容易的,而且它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能着急,不能动作变形。所以,它非常适合没有生存压力的人去做。如果你有生存压力,你要想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再来考虑做这件事,否则你肯定做不好。
2、转型做任何工作,都留下“媒体属性”的意识;
除了直接转型买方投顾之外,我们可以去思考财富管理工作的属性问题,我会发现有四个职业具有非常强的统一性,这四个行业分别是:投资顾问、律师、医生以及咨询和培训师。
这四个行业的从业者的良性的业务模式其实都是“医不叩门”,核心都是构建强信任,让客户自主做出选择,并不辜负这份信任。有的是平台拥有势能差,有的是需要自身构建势能差来形成这种信任。
医不叩门,还需要展业和拓客,那要怎么办呢?就需要“媒体属性”,比如麦肯锡,波斯顿咨询和贝恩咨询都有自己的杂志和视角,其实就是在做“知识营销”。
所以,我是想告诉你,不管你转型做什么,都可以考虑叠加这种“媒体属性”,即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输入输出分享给自己能够辐射到的人(具体是做小而美还是大而全,线下还是线上取决于你转型的方向),这对于你的发展和有朝一日的卷土重来都会打下基础。
五、留下来的财富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如何成功转型?
有句话叫做,“故事都是被成功人写的,其实当时都是被逼的”,所以其实没有那么书写好的成功教科书,也没有那么多的成功路径,只能说行动力和执行力是成功最核心的充分条件,而在行动的同时,节奏感的把握可能也非常重要,比如:
1、把握拐点
更多的体系内的人,会在什么时候转型?会跟着系统和公司的节奏。回过头看,今年7月招行的全面一折起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事件和时点。但是,行业的示范效应尚未发酵,招行自身的组合拳也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部分人中短期要做的事情都不是变现和转型基金投顾,而是用基金投顾的要求去要求自己,重塑自己的销售流程,然后可以边走边看,我个人认为,这部分优秀的从业者会跟随节奏被系统引导和转型,然后被市场召唤。
2、匹配人群
目前就非常适合做基金投顾的有三类人:
(1)拥有买方思维的面向高净值客户的传统三方;
(2)以及保险代理和经纪中的精英分子们;
(3)以及刚刚提到的没有生存压力的出清者。
这三部分人,可以与现有top的基金投顾机构的tamp平台合作,扩展自己的业务逻辑和开始基金投顾的创业之路。
3、构建认知
结合第四点讲到的“媒体属性”,留下来的人其实同样需要定位+输出+分享+输入(pose),投顾的“顾”即是陪伴的价值,也是榜样的力量。所以顾问和专家职能+媒体属性会越来越重要。
最后,在直播的最后,我也送上了我的祝福,今天我也把同样的祝福送给大家。现在是行业和个人比较艰难的时期,可能每个人都有很多阴影,而之所以有阴影就是因为有光,光照下来所以形成了阴影,这是一个隐喻,但同时也是一份期待和一种方法论,“只要有阴影,就去寻找光”,所以,2025年,我期待和祝愿财富管理行业的从业者们都能“相信光、发现光、与光同行,并最终自己也成为那束光”。
#社区牛人计划##周末杂谈##A股重返3400点,下一个关口在哪?##【有奖】并购重组助力利润增厚,哪些国企领跑新赛道?#
$上证指数(SH000001)$$沪深300(SH000300)$$创业板指(SZ399006)$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