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林生物(SZ000403)$ 血制品赛道向来不缺大事件和大手笔。
尤其是近年以来,行业并购整合加速,一方面国资进场,上市公司博雅生物、派林生物、卫光生物等头部企业控股权相继易主。另一方面大手笔收购频现,6月海尔集团125亿元战略入股上海莱士的交易宣布正式交割,7月博雅生物就发公告要花18.2亿元自有资金收购绿十字100%股权,拿下更多采浆站和生产牌照。
更多的交易还在幕后酝酿,但市场上的可挑选标的已经越来越少,相比创新药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血制品赛道的纷争更为无形却激烈。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自从2001年5月,国家对血制品行业实行总量控制,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后,“买买买”式的外延式并购就成为各家龙头快速扩张的重要筹码,这不仅是国内血制品行业的发展逻辑,放眼全球,各家血制品龙头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同样走过了相似的路径。
存量市场的跑马圈地
政策对于相关生产企业的限制让血制品行业成为一个相对意义上的存量竞争市场,而新建浆站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外在因素也让这一行业的增速显得稳健却缓慢。这一前提下,更多企业希望挥舞着大笔真金白银,用并购这根“魔法棒”实现扩张的心愿。
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已然不足30家,从2023年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6家上市公司的财报披露数据来看,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这四家头部公司年采浆量已过千吨,合计采浆量是国内血浆采集总量的一半以上。
随着采浆量的不断上升,行业各类政策的推出,不少低水平、低效率的中小血液制品企业逐渐告别这一行业,超过半数的企业并不具备新开设浆站的资质。
资源集中、强者恒强,这也和全球血制品行业发展趋势保持了一致。并购也是全球血液制品企业扩大规模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而由此带来的规模增长又意味着低成本和高利润率。
据MRB数据,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有102家企业,随着兼并重组的进行,目前仅剩不足20家,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CSLBehring、Baxter、Grifols、Octapharma等头部企业更是占据了80%—85%的市场份额,呈寡头垄断格局。
举例来说,2011年时全球排名第五的基立福以34亿美元的价格鲸吞Talecris,为自身带来了跨越式增长,继而成为血制品行业三巨头之一,与百特、贝林同列。上海莱士更是自2014年始,就先后出手收购了邦和药业、同路生物、BPL等,版图一路扩大。
(中国血制品行业近年来主要合并收购事件汇总)
“血制品行业收购事件每年都在发生,而且金额往往不小,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这个行业资源稀缺性的认可,也看好未来行业集中度上升之后的价值属性,所以你能看到很多大型的国企和央企入局。另一方面这些标的都不便宜,能出得起价又能做资源整合的企业选择范围也不多”一位血制品行业资深从业者在聊起行业近况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其看来,血制品行业的成长逻辑和牌照稀缺性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可以看到近年内多起并购交易都是溢价达成,不过,相比国外诸多血制品龙头,国内企业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医药领域中的朝阳产业,血液制品从最基本的医院临床业务,到目前正蓬勃发展的基因诊断、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背后都有血液学不断进步和突破的身影。在某些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医疗急救方面,血液制品更是有着其他药品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未来血液领域的临床应用非常广阔,可以延伸到疾病的早期预警、精准诊断、疗效评估以及后期的健康干预等每个环节。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目前国内血制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但无论是采浆量还是单吨售价,与全球同类企业仍有着一定差距,相关血制品的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技术与研发对于推动这一赛道的内生增长至关重要。
供不应求的潜在市场
血制品赛道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潜在逻辑,是国内一直以来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可以说,一直以来国内临床用血都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也出现过季节性血液供需短缺的情况,我国单采血浆量在保障制品生产方面也是紧缺的状态。
从我国目前血制品使用结构来看,白蛋白为市占率最高品种,其中约六成为进口产品,免疫球蛋白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品种,但在我国由于相对缺乏学术推广和临床认知,人均使用量远远低于美国,凝血因子类产品种类相对较少。
血浆中现已明确分子结构的蛋白有100余种,已经分离并使用于临床的有20余种。机体的免疫、凝血和抗凝血以及激素、药物、营养物质传递等均与血浆蛋白密切相关。
公开信息表明,目前全球血制品龙头能够使用层析法从血液中分离20多个品种,而国内企业最多只能提取出3大类17个细分品种。中国白蛋白人均使用量不足美加日的1/5,免疫球蛋白不足1/4,凝血因子不足1/50。
可以说,尽管血液制品行业在过去20年间迎来高速发展,但中国60%以上的白蛋白仍然依赖进口。世界卫生组织强调血液制品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但中国尚未实现。国内企业在人均血液制品使用量、品种数等血制品技术领域同样与其他国家有较大差距。
医药分析师彭泽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尽管目前整个血制品赛道整合动作频频,但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巨头,也没有谁家在细分领域真的拥有一骑绝尘的领先地位,技术升级和采浆量稳定增长将是行业接下来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血制品领域特有的资源属性造就了它稳中有增的行业风格,国内血制品企业发展路径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新增浆站带来量的增长,二是产品品种增加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三是整合并购集中度提升带来的新增量。
2011年,国家卫生部曾提出“十二五”血浆倍增计划,基本完成采浆量翻倍这一目标,但仍然难以满足国内临床医疗需求。“十四五”期间多个省份陆续推出浆站建设规划,血制品行业有望实现供需扩张,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
当然,来自行业头部企业层出不穷的并购和整合,既预示着整个医药行业崭新的活力和生机,也预示着未来血液赛道加速洗牌的方向。相信对于正处于变化中的国内血液领域而言,接下来必然是更为浓墨重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