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SH688321)$  

近日,微芯生物递交的用于治疗肿瘤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CS231295片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与此同时,西格列他钠治疗MASH的II期临床研究入选2024美国肝病年会口头报告。作为科创板上市的第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微芯生物近期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均出现大幅下滑,原因几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营收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截至10月25日,微芯生物股价收盘于23.95元,这一价格仅为其上市初期所创125元高价的约六分之一。面对这样的股价表现,不知公司如何回应5年前股民的期待。


回看2024年上半年财务报表,微芯生物实现营收3.02亿元,同比增长25.06%,但是归母净利润却直接亏损4100万元,同比下滑126.34%。财报解释称“上年同期末,微芯新域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公司不再控制新域后的剩余股份按公允价值计算确认投资收益。”


根据微芯生物的2023年6月公告,由于微芯新域引入外部投资者安瑞投资,进而丧失了对微芯新域的控股权,微芯新域变为微芯生物参股子公司。然而,这一情况引发了新的疑问:微芯新域在微芯生物未来的业务布局中是否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答案显然不是的。微芯新域起源于在2020年在成都成立的大分子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并且与微芯生物分工很明确——微芯生物专注于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微芯新域专注于大分子创新药研发。微芯新域主要布局IO+ADC(免疫治疗+抗体偶联细胞毒药物)领域,这也是时下热门的肿瘤治疗策略。然而,微芯生物如此轻易的放弃控股权,让人摸不清董事长鲁先平的战略方向。


伴随着微芯新域被剥离,微芯生物的研发状况也呈现出显著的下滑趋势。2024年上半年,微芯生物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02.48%下降到59.60%。研发投入费用也从去年同期近2.5亿,下滑至今年1.8亿,下滑近30%。研发人员的数字变化可能更让人担忧,微芯生物研发人员从340人下滑至295人。


与此同时,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从21.25万元下滑至19.38万元。历经这么多年发展,以研发战略驱动的微芯生物对研发人员的薪酬不升反降,这样的薪资待遇能否维持鲁先平所倡导的研发战略,令人不禁产生疑问:这一战略还能坚持多久?


2024半年报显示,微芯生物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06%,这主要由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的销售推动。具体而言,西达本胺的收入同比增长仅为4.15%,低于去年的17.4%。西格列他钠虽然在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32.48%,但由于基数较小,其对总收入的贡献度有限。总体来看,核心产品西达苯胺销售增速下滑,而西格列他钠的销售增长尚不足以支撑公司整体的营收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西达苯胺属于靶向HDAC的小分子口服肿瘤药,而西格列他钠属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的全激动剂。一个属于肿瘤特药领域,一个属于代谢慢病领域;一个依靠自营团队推广销售,一个依靠代理商经销。这样两种完全不同销售逻辑的药物,同时作为科创企业的拳头产品去推广,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从而对净利润的增长形成制约,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录得-4100.64万元,同比下滑126.34%。


两款“现金牛”产品未来前景堪忧


既然此次半年报财务数据难以服众,那微芯生物现金牛产品研发管线前景如何呢?



图源:微芯生物官网


首先,公司的第一头“现金牛”西达本胺,目前其获批第一项适应症为“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根据2022年肿瘤发病情况,淋巴瘤的发病率排名13位,为8.52万人。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其中93%,而外周T细胞淋巴瘤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21.4%,复发难治的比例就更低了,所以西达本胺在获批适应症上仍然是“罕见病”中的“罕见病”,市场天花板很低。


当然了,一个产品不能仅靠上市获批适应症生存,今年4月西达本胺获批联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用于治疗MYC和BCL2表达阳性的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这就不得不提及目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拥挤的市场竞争了。首先就是以CD20单抗领衔的“R-CHOP”方案,这目前仍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金标准。而基于“R-CHOP”方案的改进方案,又有百济的泽布替尼,罗氏的格菲妥单抗和维泊妥珠单抗等也在致力于这个领域的推进。这样一来HDAC抑制剂想要成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标准药物也是难上加难。


西达本胺获批第二个适应症为“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绝经后、经内分泌治疗复发或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然而这个适应症获批的临床试验就有很大漏洞。它的三期临床试验采用的对照组是安慰剂对照组,这样的设计使得试验结果的有效性显得不够严谨和说服力不足。后续国家药监局推出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堵住了这个漏洞。而且早在16年上海药物所丁健教授和耿美玉教授发表在《癌症细胞》上的研究论文就已经揭示了就已经揭示了HDAC抑制剂对乳腺癌治疗不敏感的机制。


再来看第二头“现金牛”西格列他钠,获批适应症为:适用于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根据2023年财报,西格列他钠营业收入占总收入不足1/10,而且毛利率仅为15.44%。


而且针对2型糖尿病这一病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给出的诊疗路径,各个不同机制中,从最早的二甲双胍到现在大火的GLP-1受体激动剂有几十种药物供患者和医生选择,西格列他钠能在医生心中排第几呢?这还有待于微芯生物和瀚辉制药的共同努力了。



图源: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研发管线大而无当


微芯生物目前未上市的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西奥罗尼,其主要适应症又进入到了妇科肿瘤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这两大领域。前文我们知道,西达本胺的主要适应症在血液肿瘤和乳腺癌,西奥罗尼的开发与前期成功的拳头产品在适应症上没有一点关系,无法形成协同效应,伴随着临床试验后续的推进,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而这个成本本可以在研发战略早期通过病种的专注节约下来。


不仅如此,微芯生物在管线中还有PD-L1小分子抑制剂,在PD-1/PD-L1类抑制剂已经上市近20款单抗类产品,产品最多的能覆盖十几个肿瘤瘤种,其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其他一些小分子也大都处于临床前或1期阶段,有些甚至处于早期发现阶段,其前景如同钟南山院士对板蓝根抗新冠病毒效果的初步评价,尚需更多验证。


公告中还提及了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分子药物研发,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曾发布报告指出,在19980-2017年期间,全球已有146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遭遇失败,仅有四种针对疾病症状的药物获批上市。这意味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临床成功率仅为2.7%。这不禁让人质疑,这些分子的研发是为了展示公司的研发实力,还是仅仅为了提振投资人信心?


根据微芯生物的官网,公司主要关注五大领域: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性疾病和抗病毒。其研发费用每年仅为4亿左右,这五大领域每年各分8000万,而事实上仅仅一个分子的成功,每年投入的费用就要用亿来计算单位。所以,对于花钱如流水的原创性新药开发来说,那无疑是杯水车薪。此外,对于微芯生物来说,其研发战略似乎缺乏明确的焦点,更像是在追逐热门领域。


在公司盈利尚不稳定,且主要依赖单一产品支撑的情况下,这种广泛的研发策略不仅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让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对于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临床数据和营业收入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可惜微芯生物放弃了微芯新域的控股权,如果未来微芯新域发展方向不受微芯生物控制,而微芯生物目前仅仅依赖小分子产品开发,估计未来股价恐难乐观。


微芯生物成立20多年,如今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劲的临床数据和公司利润,A股投资者的信任将难以持久。想要让行业看到希望,微芯生物或许需要调整其研发策略,聚焦于某一领域做大做强,以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