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芯片难以产业化应用的原因。
透过龙芯,反思科研硕果累累,产业化缘何滞后?
原创 晶芯视界观 晶芯视界观
在央视财经《对话》“以科创见未来” 系列节目中,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表示,从 2001 年到 2010 年,作为课题组长,在中科院计算所花掉了国家大概四个多亿,但那时很多人都将龙芯仅当作科研成果。
2001 年,胡伟武开始进行龙芯 CPU 的研发工作,当时中国面临着计算机核心技术尤其是 CPU 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龙芯项目的研发,在 2001 年到 2010 年期间,投入资金达到了四个多亿。
龙芯芯片难以产业化应用的原因
在研发初期,龙芯更多地被当作一项科研任务来完成,科研人员专注于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对于如何将龙芯芯片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应用缺乏足够的思考和规划。这导致龙芯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弱。
当时的龙芯芯片在研发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例如,在性能、功耗、兼容性等方面,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优化和设计,使得龙芯芯片在与市场主流产品竞争时处于劣势,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由于将龙芯主要当作科研成果,在产业化方面的投入和支持相对不足。缺乏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产业生态建设,从芯片设计到生产制造、封装测试,再到应用推广等环节,存在着诸多薄弱之处,制约了龙芯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胡伟武意识转变,开启创业之路
2009 年,胡伟武意识到仅靠科研成果无法实现龙芯的长远发展,必须创办企业,将龙芯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于是在 2010 年,他带领龙芯课题组的成员离开了中科院计算所,开始了龙芯中科的创业之路。
龙芯中科成立后,胡伟武带领团队不断调整产品定位,提高产品性能和性价比,积极开拓市场。龙芯系列产品逐渐被应用在交通、党政、能源、电力、石油等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龙芯的性能不断提高,推出了完全自主的指令系统 “龙架构”(loongarch),不存在任何对外依赖。目前,龙芯 3A6000 桌面 CPU 已经达到了 14 纳米工艺 x86 处理器的性能,龙芯 3B6600 正在研制中,预计单核性能有望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科研硕果累累,产业化缘何滞后?
科研评价体系: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多以学术成果、论文发表等为主要指标,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价值和市场应用效果重视不够。这使得科研人员更倾向于追求学术上的成就,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转化。应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 “指挥棒” 作用,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产学研合作不足: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信息不对称,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难以有效对接。应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清华大学依托五道口金融学院开办国内首个非全日制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会导致科研成果被抄袭或侵权,降低科研人员的转化动力和信心。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脱钩: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合作,培养出能够适应不同领域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产业化培训,提高其在企业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