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宏观发展态势影响,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关注度和期待值整体呈现周期性上升,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则出现了周期性回落。自1月20日由全国工商联指导的首届产业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召开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和零点有数联合建立中国民营经济政策监测系统。该系统先后开展三期调研,征集了近2000位民营企业家的感受和看法,研究对象覆盖175个城市,涵盖不同规模企业类型。以下为本年度三期监测数据中,与“产业营商环境”相关数据和案例的主要研究发现。
发现一:相比于区域营商环境,民营企业更关注产业营商环境
最新一期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家对产业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评价(63.7分)略低于区域营商环境(68.2分)。仅有39%的民营企业家认为目前所在产业的营商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低于所在地区的营商环境评价(44.1%),且较年初调查的47.6%相比降低了8.6个百分点。受访企业中,50.2%的中型企业、38.9%的大型企业以及36.2%的小微企业认为营商环境应直接针对并解决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这一数据与往期监测数据基本持平。将民营企业家对未来一年的预期态度作为结果(因变量),区域营商环境评价和产业营商环境评价作为影响结果的因素(自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得出,区域营商环境评价的系数为0.27,产业营商环境评价的系数为0.34,表明民营企业家更加关注产业营商环境带来的变化。
细分来看,分地区、分产业的数据差异不大,各地各行企业均对产业营商环境表示了较高的关注度和期待值。数据差异相对明显的是“企业成立年限”这一维度。数据显示,成立“0-3年”(53.7%)和“3-5年”(57.3%)的企业对产业营商环境表达了更高的呼声,而成立“5-10年”(38.7%)、“10-20年”(29.8%)及“20年以上”(31.6%)则相对较弱。可见,新企业由于产业链相对薄弱、市场地位还不稳固,在产业竞争中缺少稳定的资源,对外部产业环境的依赖性更强。而这些企业中,往往酝酿着更新兴的技术因子和发展潜力。
发现二:民营企业对当前产业营商环境的评价呈现周期性下降
从最近一期数据来看,民营企业对当前所在产业营商环境评价为63.7分,较1月的70分下降6.3分。其中,农林牧渔矿及传统能源业(61.9分)、传统制造业(64.2分)、传统服务业(61.9分)、先进制造业(67.7分)、现代服务业(66.5分)对所在产业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次下降11.9、8.6、6.7、5.7和2.5分。从细分产业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29.4%)、消费实体产业及配套服务(35.6%)、水电气暖及配套服务(37.8%)的评价偏低,且与年初第一期调查结果相比,这些领域的评价分别下降23.2、7.4、17.1个百分点。
发现三:新兴产业企业对当前营商环境建设成果更有获得感
最新一期监测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认为新兴产业营商环境优势显著,且对细分产业营商环境的感受度差异明显。这一特点与年初第一期监测数据的分析结论保持了一致。分产业看,先进制造业(50.6%)、现代服务业(46%)对所在产业营商环境的评价较高,相较传统服务业(34.7%)、传统制造业(38.7%)、农林牧渔矿及传统能源业(41.9%),这些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得益于国家统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受访企业更倾向于所在产业营商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进一步从细分产业来看,新能源(70.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58.3%)、农林牧渔业(42.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2.3%)的民营企业家对所在产业营商环境的评价相对较高,认为所在产业的营商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人工智能及配套服务(59.9%)、工业软件及配套服务(56.3%)、新型储能及配套服务(50%)等更多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对所在产业营商环境的评价较高。
发现四:重视打造产业版营商环境的地区赢得民营企业更高认可
分地区看,西部地区(61.9分)对所在产业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较低、优化产业营商环境的需求尤为迫切,紧随其后的是东部地区(63.9分)和中部地区(64.8分)。进一步细化至具体区域,华北(56.2分)位列产业营商环境满意度末位,华南(64.6分)、华东(64.7分)及华中(64.8分)地区同样面临较低的产业营商环境满意度与迫切的优化需求,而东北(65.2分)、西南(66.1分)及西北(66.5分)地区得分稍高,但优化产业营商环境的需求同样不容忽视。
从省份看,湖北(69.7分)、山东(68.6分)、福建(68.3分)、江西(67.1分)、浙江(66.4分)等省份的民营企业对产业营商环境的评分相对较高,这些省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梳理并提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营商环境,目前已初步发展成为具有示范性的地方实践样本;内蒙古(48.6分)、陕西(51分)等省份的评分相对较低,亟待针对关键难点集中关键,打造产业营商服务核心优势。
发现五:产业营商环境实践正在向专业化、多向化、复合化升级
从首届产业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以来,各地产业营商环境建设实践更加活跃,在三个方向升级明显。一是从“标准化”向“专业化”升级。以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为例,首届产业营商建设典范案例大多是综合型平台,2024年新建立的算力平台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细分特征。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超大规模混合算力海洋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二是从“单向联动”向“双向联动”甚至“多向联动”升级。如浙江衢州绿海飞地(深圳)产业园、常熟(北京)创新中心、东方美谷·虹桥中心,均是 “反向飞地”联动模式。即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城市建设“飞地”,用以创新孵化,实现孵化在外地、生产在当地的模式,不仅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了从空间扩张到创新发展的转型,而且通过改变飞地双方的土地资源格局,也使发达地区获得了再发展的空间资本。三是从“单一能力”向“复合能力”升级。首届产业营商环境建设典范案例中的科技专业服务机构,已不再仅仅是对接供需的“中介”,而是演变为身兼全过程服务能力的“创新服务机构”。如上海露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洞察生物医药产业痛点,发起了“分子诊断平台”项目,将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中最头疼的验证改进、小试中试、向食药监局报批等环节一并纳入创新服务范围。上海迈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迈科技”线上平台,邀请各产业有企业资源或懂技术的人成为“项目合伙人”上台撮合交易,迈坦则主要为平台交易提供信息托管、技术改进、风投引入等线下服务。预计筹备中的第二届产业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将会为当前初露端倪的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热潮提供更多可供借鉴参考的典范标杆。
从上述数据及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企业对于营商环境建设的“产业适配”诉求更加突出,当前各地产业营商环境建设实践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一定经验,在突出主题、供需适配、主体挖潜、服务边界等方面仍有提升创新空间。基于以上观察,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与零点有数联合课题组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倡导围绕产业需求抓营商。当前,仅仅优化行政审批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需要更加全面、高效、便捷的营商服务来支持其创新发展。因此,各地应当进一步强化“围绕产业抓营商”的理念,聚焦本地核心产业,聚集政务服务、专业机构服务、产业生态服务等多服务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聚力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的生存发展需求,真正将营商环境的“改革红利”转化为经济产业的“发展红利”。
二是提高产业服务精准度。大力提升政府、专业服务机构、商协会的精准服务能力。通过开展定期调研、设立产业服务热线或在线平台、建立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等,及时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企业运营状况,为制定精准服务策略提供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手段,对产业需求精准画像,并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是发展垂直产业政策。围绕深度细分的特定产业和主导产业,制定和实施1+N的垂直产业政策簇,形成对特定产业发展的全方位支持,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1”为总体指导方针,“N”为技术研发、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实施细则。
四是加大产业商协会的作用发挥。以政策文件甚至立法的形式,明确商协会参与产业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动员、产业招商及产业营商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及相关机制,确保其能够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同时从人才管理、职业培训、职称评定、行业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向商协会赋能,扩展商协会服务能力。
五是以营商赋能产业的新质化。加快建设公共智能算力中心、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等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共性基础设施,并加速数据要素集聚,推动垂直领域数据聚合。聚焦产业新质化发展最关注的科创、人才、金融等要素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环节,探索共享试验室、共享产业人才、未来产业社区等新模式新机制,努力构建对新质生产力最友好的产业环境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