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技术研发的初步突破,到企业布局与投资的加速推进,再到国家政策层面的积极支持与引导,固态电池行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消费者的期待以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关注。

上汽集团在日前透露,其全新一代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超400wh / 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 / L、电池容量能够超过75Ah。在消息发出后,上汽集团股价在11月25日一度冲击涨停,固态电池板块也实现大涨。

这股前所未有的市场热度,不仅体现了固态电池技术在推动未来能源转型、加速汽车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核心价值与战略意义,更预示着固态电池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其市场前景之广阔、发展潜力之巨大,正逐步成为业内外共识。

技术创新,消除痛点

作为电池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革新,固态电池相较于传统的液体电解质锂电池,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采用了固体正负极以及固体电解质。这一设计不仅颠覆了传统电池的内部结构,更在性能提升、安全性能以及循环寿命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从工作原理来看,固态电池与液态锂电池保持了一致性:充电时,正极中的锂离子从活性物质中脱离,穿越固态电解质,迁移至负极完成充电,放电时则相反。这一过程的实现,得益于电解质材料的创新,同时也对生产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业内看来,固态电池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预计将遵循一个有序的梯次渗透过程,即从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开始,逐步过渡到新型负极和新型正极材料的开发。

目前负极材料正在经历从石墨到硅基负极、含锂负极乃至金属锂负极的转型升级。硅基负极因其在能量密度上的优势,短期内有望成为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主流选择;而金属锂,则因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被视为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终极追求。目前,多家企业已在固态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展开布局,以期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正极材料方面,固态电池的开发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镍三元正极、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等材料路线各有千秋,均在努力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已有企业成功实现高镍三元产品对固态电池企业的供货,并成功应用于车企的固态电池车型中,标志着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然而,固态电池的量产之路并非坦途。高性能负极和正极材料的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三元正极易在高压下失氧导致电池鼓包,硅基负极则可能导致电芯膨胀等问题。此外,电解质的创新也是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多种电解质路线并存,各有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电解质材料,以及如何优化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性能,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行业内涌现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氧化物电解质原位成膜组装技术和致密干法电极工艺等创新技术,旨在改善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的界面接触性能,降低电芯内阻,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同时,也有企业在探索复合电解质材料的应用,以期在保持高离子电导率的同时,提高电解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汽车分析师徐嘉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固态电池未来有望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以及储能系统等领域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

努力实现商业化

从特点来看,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能以及长久的循环寿命,在电池技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也因此成为了产业界争相推进商业化的焦点。中信证券分析指出,中国在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发展上,无论是在技术路线的探索还是产业化条件的准备上,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预示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竞争中,固态电池有望掀起一股新的热潮。据业内权威预测,至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激增至643GWh,而在2024年至2030年间,其复合年均增长率更是将高达惊人的133%。

《华夏时报》的记者观察到,目前国内的主流电池企业已经纷纷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大多数集中在2026年至2030年这一时间段内。与此同时,各大车企也迫不及待地宣布了固态电池的装车计划。例如,广汽集团在11月8日宣布,公司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该产品将于2026年正式装车,并搭载于昊铂车型上。奇瑞汽车也透露,其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固态电池,计划在2026年投入定向运营,2027年则实现批量上市,届时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将有望突破1500公里。比亚迪则计划从2027年起,针对中高端电动汽车领域小批量生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并在2030年将其应用于主流电动汽车中。此外,上汽、蔚来、赛力斯、长安、东风、江淮等车企也均在固态电池领域有所布局,展现出对这一新技术的浓厚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电池的热潮并不仅限于国内。外资企业如丰田、日产、三星SDI等全球领先的制造商也已进入全固态电池的试制阶段,而奔驰、大众和通用汽车等跨国巨头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其中,本田在11月22日宣布,将从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纯电动汽车所用的全固态电池。与目前量产的电池相比,该固态电池的续航里程将增加至2倍,同时电池成本也将减少25%。本田方面表示,计划在2020年代后半期销售的新车中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并考虑未来将其应用于摩托车和飞机等更多领域。为了对抗价格竞争力高的中国企业,本田还将推进成本削减措施,如通过量产降低成本等。

企业方面的顺利布局,离不开各国政府对固态电池发展的坚定支持。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将固态电池视为未来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并为此提供了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例如,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就为固态电池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在国际上,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支持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推动本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产业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各方力量均在积极投入并加速布局,以期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要实现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仍需克服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成本降低、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链构建等方面。比亚迪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华军指出,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他解释说,固态电池在从实验室样品放大到汽车用动力电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固态电池需要在高压条件下保持电池材料的紧密接触,但在实际的大电池应用中,由于材料处于电池的不同位置,其膨胀变形可能是多个方向的,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约束。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产业界和学术界需要继续加强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徐嘉平表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