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等不来周期反转。
1月8日晚,“猪王”牧原发出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报告期内,牧原总共卖了7160.2万头生猪,销售收入就达到了1362.25亿元。
公司预期将实现净利润约180亿元至1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88%至555.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0亿元至1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8.75%至522.21%。
行业龙头恐怖如斯,每两天就能赚一个小目标,这个业绩,单从数字来看,还是非常震撼的,已经达到了牧原上市以来的第二高利润,上一次还在4年前。
然而,这个业绩真有那么好吗?
如果真有那么好,那为什么业绩发布之后,公司的股价却没什么反应,甚至次日还盘中一度翻绿,差点以下跌收盘呢?
图源:公司报告
实际上,具体来看,公司四季度单季度只赚了65.19-75.1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不到400%,也就是说,相比公司的前三季度,环比增速是下降的。
而三季度靓丽的业绩,在当时是有所表现的。10月10日,公司股价在前一天大跌的情况下,高开低走,收盘上涨3.57%。
从长期的走势来看,整个行业的上市公司走势都相对低迷。
去年全年,养猪板块整体下跌了12.23%,显著跑输上证指数,板块内的代表公司温氏股份全年下跌超过17.2%,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也仅仅是上涨了1.6%,这和市场对整个行业的预期有关。
众所周知,猪肉是一个周期行业,生猪价格和企业业绩息息相关。
去年5月,猪价在15元/公斤附近短期筑底,一度反弹到21元/公斤左右,牧原趁机加速倒货,三季度一口气卖了1775.7万头生猪,才把业绩提振了起来。到了四季度,猪价又开始下跌了,因此业绩又有所回落。
所以,市场之所以不敢对这么赚钱的牧原高看一眼,就是不敢赌公司2025年能否持续,毕竟这轮猪周期实在太长了!
过去,生猪养殖的周期性极其明显,基本上就是三四年一个周期。背后就是供求关系影响,赚钱了大家都来,猪太多了就跌价,然后有人亏本就减少养猪,到了一个点猪价就开始上涨。
这是由养猪业的产业格局导致的,因为以前整个行业主要由农村的散养户组成。
散养户规模小,成本低,不好做就不养了,规模再大也就是上百头猪,这才导致了四年一个猪周期的清晰边界。
但如今不一样了,大量的散户随着行业不景气退出了养猪行业,相关产能并没有退出,实质上,这些产能转移到了具备资金和技术优势的企业身上。
这些巨头们,资本厚敢亏损,敢逆势布局,从根本上消除了供需关系的波动,周期自然就不存在了。
理论上来讲,一个行业过剩了,就需要去产能,如果竞争格局已经比较集中,就会出现寡头化,也就是让一些亏不起的小企业淘汰,等到行业见底之后自然有新的小企业出来。如果小企业硬是淘汰不了,那么过剩就长期难以解决。
光伏长期以来的过剩问题,就是因为过去对行业的补贴过剩,地方性的融资对本该被淘汰的光伏企业几乎有求必应,导致大家都活下来了,那周期底部也就不清晰了,只能继续卷价格。
而猪肉则是另一种情况。
虽然猪肉不像光伏那样有科技扶持性的补贴,但作为重大战略物资,是有地方性的。也就是每个地区都要有自己的战备保障,那么地区都会尽量保护自己的本地猪企。
对于保证猪价稳定来说,这肯定是好事,因为民生需求保证了。但同时这也导致了市场化淘汰不能自然进行,最终就是产能去不了,周期长期无法见底。
这种时候,要么像光伏那样,尝试搞行业性自律,杜绝主动扩产,甚至主动清退产能,巨头企业也可以趁机进行产能升级。要么等一个不可抗力的事件,比如每次非洲猪瘟都能被动去化大量猪肉产能,但实际上现在防疫工作也做得非常好了,总不能故意染猪瘟来去化吧?
也就是说,在养猪行业,供需关系的变化已经不存在了,永远供过于需,永远见不了底。猪肉已经实际上不再是一个暴赚暴亏的周期行业,进入长期低利润的新时代。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曾表示,2025年春节后消费淡季猪肉阶段性过剩的可能性较大,生猪养殖效益大概率将由正常盈利转向微利甚至亏损。2025年的牧原又会怎么样呢?是盈利缩水保持微利还是愈战愈勇?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